如何讓孩子們幸福、健康、快樂地成長是廣大幼兒教師和家長及社會所關注的問題。孩子像小樹一樣,在成長的過程中要勤修枝剪杈、認真呵護,不能肆意虐待。然而在幼兒教育中卻存在不和諧的樂章,部分幼兒教師對幼兒存在心理虐待問題。
所謂“心理虐待”是指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有意或無意的,經常性或習慣性發生的影響兒童心理健康并使之受到傷害的言行。如老師不分青紅皂白的批評、無端的恐嚇、惡語傷害等,教師隨便的一句話、一種行為,對孩子造成了心理虐待,這就是無意的傷害。心理虐待給孩子造成的傷害比體罰還要嚴重。
一 心理虐待的主要表現
1.威脅、恐嚇
有些幼兒教師不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遇到頑皮、不聽話的孩子,不進行說服教育,而是進行恐嚇:“你再不聽話,我就把你交給警察。”還有的老師把孩子拖到另一個班去罰站等,經常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會使孩子形成拘謹、膽小怕事的性格,壓抑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孩子的心理會造成負面影響,直接影響到孩子們的身心健康。
2.疏遠、冷落
疏遠、冷落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意的疏遠、冷落,指對一些能力較差、不太聽話,或愛提意見的學生,教師有意擺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不理不睬,更不去親近,使孩子看不到老師和藹可親的面龐,得不到更多的關愛,長期下去,這些孩子只會更孤僻、更懦弱、更膽小,發展更慢;另一種是無意的疏遠、冷落,一般是指那些處于中間階層的孩子,他們性格比較孤僻,不愿與小朋友一起游戲。更沒有什么出色的特長來引起老師的注意,因而教師在繁忙的工作中根本無暇顧及到他們,忽視了他們內心的喜怒哀樂,這種忽視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傷害。
3.缺乏鼓勵,惡語傷害
對事物充滿好奇、喜歡模仿別人,這是孩子們的最大特點,他們希望老師表揚自己,可有些老師總愛挖苦、嘲笑孩子,貶低他們的成績,不能及時發現孩子們的閃光點,如“老師,我想幫你做事。”孩子高興地說。“你!不行!你可做不好!”孩子低頭離去。又如“老師,我畫得好不好?”孩子用期盼的目光望著老師。“你畫的是啥呀?你怎么這么笨呢!”孩子的臉紅了,臉上出現了窘迫與無奈。現實中這樣的語言屢見不鮮,極大地挫傷孩子們的自尊心,造成看不見的心理傷害。
4.武斷夸大,愛算舊賬
有些教師在處理幼兒間的一些狀況時,往往運用已有的模式去評判。如“從開學到現在你都不老實”,從這句話中看出老師將問題夸大。又如“你怎么打人了,上次你打小朋友的事還沒解決呢!”等類似的話語嚴重傷害了孩子們的上進心和積極性。
二 造成幼兒心理虐待的原因
心理虐待可理解為有意或無意的傷害,造成這種傷害的主要原因:(1)教師對問題認識的不足,沒有從根本上意識到自己的言行是在對幼兒實施心理虐待。他們沒有將管教和虐待區分開來。(2)教師忽視了幼兒的自尊及其獨立的人格,有些教師認為孩子年齡小、不懂事,沒有人格、尊嚴可言,所以在對幼兒的態度上很隨便,從不考慮后果。(3)教育方法不科學。有的教師認為自己對幼兒不體罰,覺得自己做法無可厚非,殊不知,心理虐待是更為嚴重的教育誤區。(4)教師的情緒宣泄不當,常把幼兒當做自己的“出氣筒”。(5)教師與幼兒家長的關系處理不當。
三 解決幼兒心理虐待的方法
1.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
教師要認識到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主體,他們有獨立的人格,有被愛、被肯定、被尊重的心理需要。要尊重幼兒、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幼兒,糾正認知上的偏差,高度認識心理虐待的嚴重后果。
2.提高幼兒教師的心理素質
心理虐待現象很大程度上與教師的心理素質缺陷有關。教師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角色的扮演上時常出現沖突,導致部分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出現問題,這已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因此,為了減少心理虐待現象的發生,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極為重要,社會對教師應多一些寬容與理解,各級領導應把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當做師資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同時教師也應提高心理保健意識,加強控制自身的情緒,及時排解自身的心理壓力或障礙,正確對待家長意見,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不把與家長的矛盾轉移到幼兒身上,更不能因此來逃避對幼兒教育的責任。
3.公平對待每一位幼兒
教育中的心理虐待現象概括起來是:對智力發展緩慢的幼兒輕視,對中等發展幼兒的忽視和對智力發展突出幼兒的過分重視。作為教師,應清楚自己肩負著培養祖國棟梁的重任,自己的言行對幼兒起到表率作用,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幼兒的發展,因此,幼兒教師要以健康的心態面向全體幼兒,善待孩子,關心每一位幼兒,只有公平對待每一位幼兒,才能真正發揮教師的效能。
4.加強群體監督作用
當一名教師對幼兒實施心理虐待時,其他教師不應保持沉默或隨聲附和,而應干涉和制止,一方面可使施虐的教師有所收斂;另一方面使幼兒明白并非所有的教師做法一樣。這可以幫助幼兒減少傷害。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