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學校辦學規模的日益擴大和公民權利意識的不斷增強,學生傷害事故及其所引發的學校法律糾紛越來越多,學生傷害事故成為困擾學校工作和阻滯學校發展的嚴重問題。如何從法律視角探析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構成及其責任認定,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妥善處理學生傷害事故,減少學生傷害事故對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負面影響,切實維護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成為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現實問題。
【關鍵詞】學生 傷害事故 責任認定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6-0170-02
面對幾乎無法避免的校園傷害事故,學校究竟如何預防?一旦發生后究竟由誰來承擔責任?學校對學生應該承擔什么法律責任?任何一起發生在校園內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是否都要承擔法律責任?本文就此展開討論。
一 學生傷害事故及其法律構成
學生傷害事故又稱學校事故,指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生的,造成在校學生人身損害后果的事故。從法律角度分析,學生傷害事故必須具備五個構成要件:
1.受害方必須是學生
指在國家或社會力量舉辦的全日制學校(包括中小學校、特殊教育學校和高等學校)中全日制就讀的受教育者。幼兒園內的幼兒、其他教育機構的學生及在學校注冊的其他受教育者發生傷害事故,嚴格意義上不屬于學生傷害事故,但可以參照學生傷害事故的處理方式予以處理。
2.必須有傷害結果發生
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規定,這類傷害結果是指身體的直接創傷或死亡,不包括僅僅是精神上的傷害。
3.必須有導致學生傷害事故的行為或不可抗力
導致傷害結果的原因可以是不可抗力,但更多的是行為,既包括學校領導、教師或其他管理人員的行為,也可以是學生自身及其他學生的行為,同時,來自校外突發性、偶發性或其他形式的侵害也是導致學生傷害事故的原因之一。
4.主觀方面
絕大多數是過失,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是故意的。
5.從時間和地點上看
傷害行為或者結果必須有一項是發生在學校對學生負有教育、管理、指導、保護等職責的期間和地域范圍。
二 學生傷害事故的校方責任認定
相對于學生傷害事故的受害方而言,主要是指民事法律責任的承擔問題或是涉及民事賠償責任的問題。
學生傷害事故的民事責任是一種侵權的民事責任,不是違約或其他民事責任。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包括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在學校事故的歸類上,應從教育的特定環境出發,以民法的歸責原則為基礎,以有利于分清法律責任和防范類似事故的發生為目的。以校方在學校事故中是否存在過錯為標準,將學校事故分為校方無過錯的學校事故和校方有過錯的學校事故,是比較科學的分類方法。
1.校方無過錯的學校事故
校方無過錯的學校事故,包括因意外事件、受害人過錯、第三人過錯、受害人和第三人共同過錯等引發的在校學生人身傷害事故。學校因其對事故的發生并無過錯,因此對事故本身并不承擔任何損害賠償責任。在事故發生后,學校應當采取積極的救助措施,努力將傷害減小到最低。否則,對于擴大了的損害,學校應當承擔過錯責任。
第一,因意外事件引發的學校事故。主要是指因“不可抗力”造成的在校學生人身傷害事故。根據《民法通則》第153條的規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如地震、洪水、泥石流、山體塌方、臺風、海嘯、冰雹等自然災害引發的學校事故,也包括其他不含人為因素的意外傷害事件。如某校舉辦春季田徑運動會,梁某在初一男子組跳遠比賽中,不慎致右脛腓骨骨折,學校當即派人將其送醫治療。
第二,因受害人過錯引發的學校事故。此類事故的發生,大多源于受害人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欠缺、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的缺陷、安全防范意識的淡薄等因素。如某校的期末考試大約進行了20分鐘,一女生作弊被監考老師發現,老師按規定在其試卷上寫下“作弊”二字。該女生事后想不開,爬到四樓跳樓身亡。
第三,因第三人過錯引發的學校事故。除學校、受害人之外,第三人過錯也常引發學校事故。該第三人可以是受害人所在學校的學生,也可以是校外的某個致害因素。如某校發生爆炸案,這一事件造成了多名無辜師生傷亡。案犯李某當場身亡。對于此類事故,由于第三人是過錯致害人,應承擔事故全部責任。
第四,因受害人與第三人共同過錯引發的學校事故。即民法上所稱“混合過錯”。此類事故在學校事故中占較大比重。在此類事故中,受害人與第三人應當根據過錯大小,各自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一名不滿14歲的初二學生,上課與同學發生口角,竟掄起鋤頭砸在同學頭上,致使該同學顱內血腫,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在該案中,被害人因與致害人爭吵,有小過錯;但是,致害人系主要過錯方,應負絕對的主要責任。
2.校方有過錯的學校事故
該類事故,可以根據校方的過錯情況將其分為校方有故意的學校事故和校方有過失的學校事故。
第一,校方有故意的學校事故。(1)因校方直接故意引發的學校事故。直接故意,指行為人明知其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卻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主觀心理態度。該類事故,大多因校方人員對學生蓄意的人身傷害(如傷及學生身心健康的體罰行為等)而引發。(2)因校方間接故意引發的學校事故。間接故意,指行為人明知其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卻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主觀心理態度。該類事故,大多因校方人員對于危及學生身心健康的行為采取放任的態度而引發。
第二,校方有過失的學校事故。在校方有過錯的學校事故中,校方的過錯以“過失”居多,而較少“故意”。因校方疏忽大意或過于自信引發的學校事故,校方負有教育、管理上的過失責任。(1)因教師課堂管理過失引發的學校事故。該類事故極易發生在體育、實驗、勞動等課堂上,偶爾發生在文化課課堂。如某校學生徐某與蔡某在課堂上打斗致徐某右眼嚴重受傷,法院認為學校在課堂管理上存在明顯過錯,并未及時采取適當的救治措施,遂判決學校承擔30%的損害賠償責任。(2)因學校在課間等學生自由活動時間管理過失引發的學校事故。如某校課間休息時間,學生廖某與張某追逐游戲致廖某受傷。法院認為,學生長時間追逐打鬧,學校未予以制止,有教育管理過失。(3)因學校對組織、參與的大型活動或戶外活動管理過失引發的學校事故。在學校組織的運動會、文藝演出等大型活動中,因組織管理不當,迎賓氣球爆炸傷人、學生踩踏傷人等惡性傷害事故層出不窮;在學校組織的春游、秋游、參觀等戶外活動中,因組織管理不當,很容易出現翻車、翻船、墜崖等事故。
三 學生傷害事故防范與處理
1.堅持以防范為主的處理方針
鑒于學生傷害事故發生后對學生本人及學生家庭所帶來的巨大不幸和對學校、對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一定要把立足點放在事故的防范上,盡可能地減少和避免事故的發生。具體對策包括:在學校、教師、家長中大力強化事故防范意識,切實落實各項安全保護措施。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學校設備。很多事故的發生,都與學校的設備陳舊有關。加強教師的工作責任心,端正教育思想,增強教師及其他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選擇正確的教育方法,嚴禁體罰和變相體罰。
2.學生傷害事故發生后,應堅持依法、客觀公正、合理適當和及時、妥善處理的原則
學生傷害事故難以避免,一旦事故發生,在處理過程中只有堅持基本原則才更有利于事故的解決,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對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影響。
第一,依法處理原則。依法處理是當今社會處理一切事務必須遵守的原則,也是做到客觀公正、維護當事人各方合法權益的根本保證。在學生傷害事故中的責任認定、責任承擔、賠償標準、處理方式等,我國的《教育法》、《教師法》及《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民法通則、最高院有關司法解釋等都有相應或類似的規定。
第二,客觀公正原則。事故處理要實事求是地分析和認定造成事故的原因,在依法保護學生合法權益時也不能要求學校履行法律規定以外的職責。應實事求是地評價學校履行法定職責的情況和學生自身的行為以及第三人的行為。
第三,合理適當原則。主要是指在賠償問題上,要根據責任認定依法賠償,不能脫離損害后果的實際需要而提出不切實際的巨額索賠,也不應超出責任方的實際能力。
第四,及時妥善處理原則。學生傷害事故發生后,要及時救治受傷害的學生,把傷害后果降到最低;要及時處理事故善后工作。久拖不決,只會增加事故處理難度,不利于恢復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和受傷害學生家庭的正常生活秩序。
3.爭取社會支持和參加學校責任保險
學校事故的發生以及不能妥善處理,有時也與社會對學校的關心、支持程度有關。如學校的周圍環境不安全,容易引發事故;事故發生后有關部門消極介入甚至坐視不管,會給事故的解決增加難度。在事故發生前與社會各方面充分溝通預防事故發生、事故發生后及時溝通以防止事態擴大,都是十分必要的。另外,由于學校一直以來辦學經費比較緊張,而有些學生傷害事故所引發的巨額賠償直接影響到學校,特別是中小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因此,有必要參加學校責任保險,把由于學校疏忽或過失造成的學生人身損害,在法律上應由學校承擔的經濟賠償責任轉移給保險公司,由保險公司負責賠償。轉移學校教育風險,是走出學校面臨的學生傷害事故困境的一條出路。
四 結束語
不論是從理論還是從實踐看,學生傷害事故大多是由于各方的過錯造成。既然存在過錯,就存在減少甚至消除過錯的可能;即使是沒有過錯方的學生意外傷害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防范意外發生的可能。因此,全面、深入地剖析學校事故的防范舉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生傷害事故發生后,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經常受到較大程度的沖擊。主要是由于事故責任不清、受害人親屬難以接受事實等所致。通過加強教育改革,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可以在較大程度上予以防范和減少事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法律及其配套規定叢書》編寫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配套規定[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2]張偉.學生傷害事故[M].北京:中國法律出版社,2004
[3]吳志宏、楊安定.中小學生傷亡事故案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