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多媒體設施和網絡教學平臺的發展,大學英語教學多模態化日趨明顯。本文基于多模態教學理論,試圖探索構建多模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旨在實現多模態化教學的核心思想——培養學生的多元識讀能力。
【關鍵詞】多模態教學模式 多元識讀能力 大學英語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3-0005-02
隨著21世紀信息技術突破性的發展和多元文化的相互滲透,多模態教學方式已悄然出現在大學英語教學的各個層面,大學英語教學中英語語言的核心地位已悄然隱退,曾經被認為是副語言的音頻、視頻、圖片、背景音樂、各種色彩以及一些視覺符號等漸漸凸顯出來,多媒體數字信息化使語篇呈現多模態化,從而孕育出一種新型識讀形式——多元識讀。因此,大學英語多模態教學模式的構建及注重大學生多元識讀能力的培養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
一 多模態教學模式發展背景
多模態教學模式的發展基于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該理論認為,除語言本身外,其他符號系統也具有意義,不同的符號模態可以表述相同或相似的意義,因為不同模態存在著相同的符號原理。語言具有社會符號所具有的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可以延伸到其他符號系統。
多模態教學法是由Stein(2000)提出的,他認為課堂上所有的交際活動都是多模態的,課程、教學和評估應以學習環境的模態特征為中心而開展。
“多模態化教學”新概念于1996年由新倫敦小組(New London Group)提出,得到教育界大力推捧,成為一種教學指導理論,強調利用網絡、各種輔助圖片、學生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渠道和手段,從而激活學生的多種感官意識能力加以配合語言學習,“多模態化教學”新概念強調培養學生的多元讀寫能力。
二 多模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構建
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只注重語言本身的教與學,而其他模態在教學中的功能作用并未得到充分重視和發掘。大量教學經驗證明,我們大腦的記憶與聯想能力緊密相關,越多的翩翩聯想,就會有越持久、越深刻的記憶印痕。多媒體現代技術突飛猛進,造就語言學習跟技術掌握水乳交融,多模態化的教學調動多種感官感知能力,借助于多種符號系統——文本、言語、圖像、音頻、表情及動作等進行意義構建和解讀。構建多模態教學模式,就是利用不同媒介把服飾、發型、臉型等靜態資源和語言聲音、表情、動作、姿勢、目視等動態資源,整合為一體融入到教學過程,調動學生進行全方位聯想,刺激學生多種感官的體驗。大學英語教學課堂是多模態話語相互交織的符號空間,而語言不再是所有意義的載體。有效構建多模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強調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多模態化的教師指導
多模態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僅僅是傳授語言知識,也不是PPT的被動播放者,教師將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意義構建手段協同并使之形成一種合力,并引導學生借助多模態手段構建語言學習環境,優化教學效果。教師在多模態教學中扮演決策者、合作者和示范者,明確指導、示范學生進行多模態情景任務設計。比如,教師要重視被傳統教學視為副語言的語調、語氣、語速、音量等,因為這些元素能傳遞重要意義、能夠保持學生的注意力和表達特殊含義或情感。在大學英語讀與寫的訓練中,除了英語語言本身,教師要重視色彩、整個布局、圖文比例搭配等在學習意義構建中的重要作用。教師還可利用圖像來表達概念意義或人際意義等。
2.多模態化的教學內容
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習教材課本屬于語篇學習內容,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如各種圖片、視頻、音頻等則屬于非語篇學習內容,二者的識讀都具有多模態性。在選擇教學多模態模式時,實踐證明,教師應該以一個主模態為主線,同時注重優化和簡化各種輔助模態,教師的言語與屏幕圖像要與內容同步,調動學生的視覺與聽覺同時進行意義解讀,達到加強理解和記憶的效果。成功的多模態英語教學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多模態環境下的多元化互動,學生能夠在良好的感知環境中吸收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加強學生的多模態識讀能力。
3.多模態化的教學評價
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多模態化教學評價,教師對學生進行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估,通過學生課堂回答問題、角色扮演、即興或課下準備好的演講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多模態化評價。對學生的終結性評估主要評估學生的多元識讀能力,如看圖考試,利用圖像考查學生讀圖、寫圖和說圖的能力,不但考查了學生是否理解圖像內容,而且考查了學生能否用語言表述圖像。在對教師進行多模態化評價時,不僅要評價教師的敬業態度、課下準備、學生作業的批改等,還應考核教師能否嫻熟駕馭多種模態手段教學;能否引導學生利用多模態符號提高他們的多模態交際能力;能否利用多媒體環境展示自身和培養學生的多元識讀能力等。
三 多模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核心——多元識讀能力的培養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以語言為中心的讀寫能力的培養已跟不上時代需求。在傳播和交際領域的每個角落,都活躍著圖像、音頻、視頻和顏色等的多模態化,讀寫能力的培養必須滿足話語多樣性和各種各樣交際渠道與各種媒體的日益擴大的需求,培養讀寫能力的中心應轉移到多元識讀方向,也就是從傳統的讀寫能力轉向現代的多元識讀能力,培養學生有效、生動地傳播信息的多元符號系統,如音像符號系統,具體到特定的報紙、電視、電信、網絡等媒介。多元識讀能力是現代科技飛速發展和多元文化相互影響滲透的產物,它關注的焦點是對信息資源的尋求和對包括語言在內的各種符號資源的運用。培養多元識讀能力,就要求語言教學中強調采用多層次的閱讀訓練,如各種符號識讀、文本識讀、語境解讀和批判性的識讀等。
胡壯麟認為,多元識讀能力培養的多模態教學法顛覆了以往以語言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一個“不僅能識讀語篇信息,也有能力解釋符號和圖像,利用多媒體和其他技術工具如互聯網構建學習和與他人互動”的積極學習環境。
培養多元識讀能力,要求英語教師注重通過多種符號系統來使學生習得語言和文化,克服以語言文字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點和不足,強調多元文化差異對學生在特定語境下運用多種模態來表征意義的重要影響。新倫敦小組是將多模態應用于語言教學的先驅。在他們看來,語言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多元讀寫能力和對多種模態的運用能力。新倫敦小組提出了開展多元識讀教學的四種具體方法:實地訓練、明確化指導、批判性構架、轉變式訓練。根據上述四種方法,筆者認為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多元識讀能力,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必須積極實現角色的轉變,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注重教學模式的多元化、個性化、協作化以及超文本化。通過多元識讀四步課堂教學模型:情境操練、明確指導、批判性框定和改造式操練,教會學生掌握閱讀多模態語篇的技巧,增強其對非文字模態的敏感性和多元識讀意識等。
四 結束語
顧曰國認為,多模態學習就像一把雙刃劍,處理得好可以把學習者的各種注意力調動起來,加強學生的記憶力,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處理得不好則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干擾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造成課堂學習華而不實,收效甚微。朱永生強調我們急需改變傳統的辦學理念,在教學中實踐“建構主義”,擯棄“訓導主義”,積極鼓勵學生不僅能在多模態環境下學習做事和建構對現實世界的多模態認識,而且能在多模態環境下創造性地進行學習和做事。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運用多模態教學理論時,要適當地將多種模態恰當結合,正確處理好多媒體資源和多模態的輸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優化多媒體課堂教學,加強培養學生的多元識讀能力,滿足不同個性的學生對大學英語課程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Kress,G. T. Van Leeuwen. 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London:Routledge,1996
[2]Stein,P. Rethinking Resources:Multimodal Pedagogies in the ESL Classroom[J]. TESOL Quarterly,2000(34):333~336
[3]The New London Group. 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M].London: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96
[4]顧曰國.多媒體、多模態學習剖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7(2)
[5]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1~10
[6]朱永生.多元識讀能力研究及其對我國教學改革的啟示[J].外語研究,2008(4):10~1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