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農民工語文素養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農民工從事各種職業技能活動的需要,是豐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農民工語文素養就要轉變農民工的思想觀念。而創造效益、提高收入,是提高語文素養的保障。提高農民工語文素養,教育模式要多樣化,教育內容應多元化。
【關鍵詞】農民工 語文 素養 提高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3-0197-01
一 提高農民工語文素養的重要性
1.社會發展的需要
由于農民工的社會地位及經濟條件的限制,以及社會對農民工教育投入的不足,致使他們很少有機會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甚至不少農民工因過早輟學,文化水平較低,難以接受就業所需的各種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術知識,致使其勞動素養普遍偏低,難以掌握各種新興技術。由于農民工的文化水平較低,因此,在就業問題上十分被動。新興產業的發展,不但要求農民工懂技術,而且要求農民工會交流和表達,能夠對生產過程及產品結果進行正確的分析與總結。對于農民工來講,這是一個障礙。因此農民工,首先要提高語言文化素養,能夠清楚、流利地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目前,在我國普遍存在著兩個勞動力市場:一個是專門針對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和技能水平的高端勞動力市場;另一個是文化知識與技能水平較差的低端勞動力市場。農民工的平均文化程度只有初中二年級水平,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多數農民工只能從事一些簡單或粗重的體力勞動,勞動強度大、危險性強,并且工作效率低、經濟效益不高。為盡快打破這一瓶頸,需要大力開展針對性強、實用性廣、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工語文知識培訓。
2.農民工從事各種職業技能活動的需要
內在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并重。農村務工人員大多以養家糊口為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對于就業形勢認識不足,直接導致了農民工務工的就業方式粗放化。因此應在思想上提高農民工的擇業意識,將目光放在更長遠的職業發展上去。務工過程中,不少農民工只會操作,卻不能清楚表述操作的原理,出了故障也不能清楚表述故障產生的經過。農民工要更好地發展,就要學會一種或幾種技能,而語文素養的優劣是能否學好各種技能的關鍵。語文素養較高的農民工對專業技能術語理解較深透,專業技術知識掌握得較好,專業技術知識運用較靈活,專業技能較好。相反,語文素養較差的農民工則難以掌握較好的專業技能。在農民與市民兩個群體屬性的差異上,文化素質的差異表現得最為強烈,也是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尋求穩定職業及市民化首先面臨的挑戰。因此,提高農民工的語文素養是新生代農民工更新自身知識結構的前提。所謂知識結構,是指一個人為了某種目的的需要,按一定的組合方式和比例關系所建構的,由各類知識所組成的,具有開放、動態、通用和多層次特點的知識構架。合理的知識結構是新生代農民工勝任現代社會職業崗位的必要條件。
3.豐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在進城的農民工中,絕大多數文化水平不高,技術能力較差,他們雖然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但大多數人從事的還是城市中技術含量低、簡單操作的體力活。特別是我國建筑業有近4000萬從業人員,農民工占了80.58%,有的施工現場甚至九成都是農民工。除了繁重的勞作外,精神文化生活等諸方面的問題面臨著更多的缺失和挑戰,農民工的生活方式非常單調,精神生活極為貧乏,看電視成了他們的主要娛樂方式。由于文化程度和經濟條件的限制,他們很少光顧城里的書店、圖書館等文化場地,很少參加各種文化娛樂活動,農民工的精神生活質量較低。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要從提高農民工文化知識水平上入手,從提高農民工語文基礎知識上抓起。
二 如何提高農民工的語文素養
1.轉變農民工的思想觀念,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解決農民思想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就要對農民工進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說服教育,讓農民工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文化知識豐富與否是一個人綜合素質高低的體現;讓農民工認清提高個人文化素養對其從事職業技能教育的重要性;讓農民工了解文化素養高低與職業選擇的重要關系;讓農民工懂得提高文化素養是提高其自身生活質量的必要條件,尤其是對子女的教育,更要求農民工自身具備較高的文化底蘊。通過看電視、聽廣播、上網等形式引導農民工認識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要求農民工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另外,讓農民工認清要縮小城鄉差距、融入城鎮生活,就要接受先進的教育理念,跟上時代的要求,內化自己,提升個人語文素養。
2.創造效益、提高收入,是提高語文素養的保障
推進語文素養提高的根本途徑是提高農民工的收入水平。由于農民工地位低、工作勞動強度大、生活不富裕,因此,難以投入資金與精力從事學習活動,從而影響了農民工文化素質的提高。在現有的情況下,對農民工開展各種專業技術培訓,有了技能就可以轉型,做一些收入較高、技巧性較強的工作,使他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這樣就有時間進行文化學習,能快速提高語文素養。
3.教育模式多樣化,教育內容多元化
對新生代農民工運用科學管理方法開展自我認識、自我計劃、自我組織、自我控制和自我監督等一系列活動。素質開發、自我管理能力的養成不僅可以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獲得穩定就業的機會,而且可以促進新生代農民工不斷更新自身知識、擴展職業的上升空間,進而帶動農民工語文素養的提高。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