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從任務型教學途徑對“任務”的不同界定出發(fā),運用Jane Willis提出的任務型教學途徑來指導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探討其有效性及應用前景。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 任務型教學途徑 大學英語 口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3-0006-02
任務型語言教學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語言教學途徑,國外許多語言學家如Brown et.al(1984)、Duff(1986)、Prabhu(1987)等對任務型教學進行了深入研究。國內(nèi)對于任務型教學途徑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何安平、豐玉芳等對其理論背景進行了研究;夏紀梅、賈志高等對任務的概念、分類以及該途徑的特征進行了探討;魯子問等在課堂中開展了任務型教學實踐;覃修貴、曾文雄等研究了任務型教學大綱。任務型教學由關注語言形式轉(zhuǎn)變?yōu)殛P注語言意義,真正實現(xiàn)了由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zhuǎn)變,體現(xiàn)了“做中學”的原則。
教育部在2000年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中規(guī)定“在教學中要開展以任務為中心的、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2001年7月制訂的《英語課程標準》中也同樣明確規(guī)定教師要“盡量采用‘任務型’教學途徑”。任務教學在中國的外語教學中愈來愈受到重視。
本文擬就任務的定義、Willis的任務型教學操作模式以及其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實踐等幾方面進行論述。
一 任務型教學途徑
1.“任務”的界定
不同的學者對“任務”有不同的界定。Long(1985)提出“任務”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娛樂中所做的各種各樣的事情。Crookes(1986)指出“任務”是帶有某種目的的工作或活動,作為課堂或工作的一部分來完成,或用于獲得研究資料。Bachman Palmer(1996)指出“任務”是在特定情形下人們?yōu)榱诉_到某個特殊的目標或目的而使用語言的活動。綜上所述,“任務”是活動需要人們所做的事情,都具有目標性。在本文中,筆者認為任務是人們?yōu)榱诉_到某種目的而從事的活動,活動的開展使語言的使用成為必需。
2.Jane Willis任務型教學模式及其實踐
第一,Jane Willis教學模式。英國語言學家Jane Willis(1996)提出實施任務型教學的五項原則:(1)提供有價值和真實的語言材料;(2)運用語言;(3)所選任務能激發(fā)學生應用語言;(4)適當注重某些語言形式;(5)不同階段側(cè)重點不同。根據(jù)原則要求,Willis設計如下教學模式:前期任務即介紹題目和任務;執(zhí)行任務即任務、計劃、報告;注重語言形式:分析和練習。
第二,教學實踐的開展。實驗的樣本取自長沙理工大學一年級非英語專業(yè)兩個班的學生。一個班為交通運輸學院的學生,一個班為計算機通信學院的學生。其中,交通運輸學院的學生作為實驗組(Group 1),在口語課堂中采用了“任務型教學途徑”。計算機通信班作為控制組(Group 2),仍采用傳統(tǒng)的以教師講解為中心,學生口語練習為輔的教學步驟。筆者運用任務型教學途徑在這兩個班中進行了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對比實驗,并用T測驗分析了兩個班在實施任務型教學前后的數(shù)據(jù),以此評估任務型教學的有效性。
在實驗開展前,筆者對兩個班學生的口語進行了測試。運用相同的題型,采用相同的評判標準,口語的總分為10分。以下是兩個組在實驗前的數(shù)據(jù)分析。
數(shù)據(jù)顯示,盡管實驗組的平均分值比控制組高0.17,但P值顯示兩組沒有顯著差異。該數(shù)據(jù)表明,兩個班在實驗前,水平相當。
第三,任務型教學途徑在口語教學中的實踐。根據(jù)Jane Willis的教學途徑,筆者在實驗組進行了如下教學實踐。以主題為“Mass Media”(大眾傳媒)的單元口語活動中,筆者將課堂任務分為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即pre-task,是由學生自己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每組學生至少列舉一種生活中常見的大眾傳媒并向全班同學進行介紹。根據(jù)學生們的介紹情況,負責人將大眾傳媒歸納為四大類,即:Print medium、The audio medium(broadcast)、The video medium(TV,movies)、Internet medium.由于是學生們自己的總結(jié),因此老師的歸納很容易被大家所接受。第二部分即執(zhí)行任務,筆者要求每組學生以團隊為單位,自制一張英文報紙(A4紙張),或者自制一個英文網(wǎng)頁(自帶筆記本電腦),或者向全班同學播報英語新聞。報紙和網(wǎng)頁需在全班同學中進行傳閱并接受大家的英語點評。報紙和網(wǎng)頁的內(nèi)容,每組同學也需要請代表進行英文講解。如此的互動,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也使大部分學生愿意開口表達英語。至于播報英語新聞,大家都把學校里面的一些學習、生活上的事情當做新聞播報,大大增加了大家的興趣。第三部分即語言的學習,筆者進行了一場viewer ship ratings(收視率)的比賽。由于該課堂主題是大眾傳媒。因此,負責人將電視這種應用最廣泛的大眾傳媒形式應用到課堂里面。要求每個組自備一個電視節(jié)目,到講臺上表演。可以是talk show(脫口秀),可以唱英文歌,可以是電視劇的一個節(jié)選片斷,可以是英語新聞(不能與第二部分相同)。表演完畢后,要求全班同學作為觀眾進行投票,比一比哪組的收視率最高。教師為收視率最高的小組頒發(fā)獎狀,該小組派同學做代表發(fā)表獲獎感言。但在此部分必須要運用第二部分學到的單詞和句型進行練習。通過第三個任務,大家的學習熱情高漲。課堂不再是教師要求學生講英語,而是每個學生都很積極地投入其中,自己講英語。
實驗完成后,筆者對兩個班學生進行了一次口語測試。相同的內(nèi)容,相同的評判標準。以下為實驗后的數(shù)據(jù)。
從以上數(shù)據(jù)可看出,兩組的平均值,實驗組比控制組高1.85,T值為8.766(P>0.01),兩組呈現(xiàn)顯著差異。該實驗數(shù)據(jù)說明,任務型教學在實驗組取得了顯著效果。
二 結(jié)論
任務型教學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很大提高。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但在實施任務型教學中,也有幾個問題值得探討。首先,教師如何定位自己。教師的角色應該從過去的“教導者”轉(zhuǎn)變?yōu)椤罢n堂的組織者、引導者、活動參與者以及監(jiān)控者”。其次,對于口語課堂教學來說,大班教學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口語能力的提高,教師應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讓更多的學生得到口語鍛煉的機會,成為了教師亟須解決的問題。如何合理分組,如何設計靈活的語言交際任務,讓更多的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參與,是需要理性思考的問題。
對任務型教學的研究還需更進一步,首先對于任務的定義還沒有統(tǒng)一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者根據(jù)研究的需要提出了多種定義,這在一定程度上給英語教師在課堂中實施任務型教學帶來了難度;其次,關于如何對任務難度進行分級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以至于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很難把握任務的難易程度。在今后的研究中,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進一步研究:(1)在實施任務型教學前如何對學生需求進行分析以及實施后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反饋;(2)杜威的實用主義作為任務型教學理論基礎主要強調(diào)的是實際使用和社會交際,作為教師在課堂上不僅僅要引導學生學會使用一種語言,還要指引學習者完成認知任務、情感任務、文化任務和語言任務;(3)研究者要研究出更多的測試類型以適應任務型教學的需要;(4)任務型教學的實施離不開對師資的培訓。
參考文獻
[1]豐玉芳、唐曉巖.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6):35~38
[2]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魯子問.任務型教學的課堂教學程序探討[J].中小學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2)
[4]Kris Van den Branden. Task-based language Educa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