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院校開展實踐教學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但受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自身辦學資源等因素的限制,實踐教學成效并不顯著。本文從地方院校實踐教學的客觀條件出發,探討了地方院校提高實踐教學的戰略地位,加大對實踐教學的扶持力度和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等措施。
【關鍵詞】市場營銷 實踐教學 教學體系 戰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3-0010-02
教育部頒布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文件),明確提出“強化實踐育人環節”。把本科教學作為高校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領導精力、師資力量、資源配置、經費安排和工作評價都要體現以教學為中心。
市場營銷專業的應用性較強,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通常要求求職者具備一定的從業經驗。因此,構建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是目前市場營銷本科專業建設中的一項重大課題。
市場營銷本科畢業生從事的工作集中在市場調研與預測、市場開發、銷售管理、營銷策劃、廣告策劃和營銷管理。因此,市場營銷實踐課應圍繞畢業生就業崗位的需求設置。
一 地方院校實踐辦學存在的阻礙因素
1.實踐教學形式單一
受地方院校所在地經濟發展程度的限制,社會對高校實踐教學接受度較低,企業與學校交流甚少,因此地方院校開展實踐教學難度較大。目前,地方院校開展實踐教學的一般形式為企業調研、營銷策劃和促銷。學校根據企業的要求完成任務實踐活動就結束,這種形式缺乏互動性和深入性。學生接到任務后,分小組討論明確分工,最后拿出相應的實踐報告或策劃書,企業參與度較低。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遇到問題時,大部分是咨詢老師或參閱教材或其他相應資料。這種方式與傳統教學區別不大,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未得到實質性提升。
2.辦學效果不顯著
辦學效果不顯著表現為兩方面:學校和社會(企業)。受諸多因素的限制,地方院校開展實踐教學力度不大,層次較低,師生興趣不高,效果當然不顯著。而且,校企開展實踐教學力度不大,初期很難形成實質性經濟效益,難以在社會上形成影響。而這些方面相互影響,最終使企業不愿意與學校合作,學校實踐教學越來越難,實踐效果越來越差。
3.辦學條件不足
實踐教學的條件一是經費,二是師資。地方院校受自身發展的限制,實踐經費相對短缺。由于地方院校知名度和社會影響較小,因此社會經費更少。經費不足成為實踐教學最大的障礙。其次是師資。目前不少高職高專實踐教學相當成功,其主要經驗在于有專門的師資隊伍。這些師資隊伍主要負責實踐教學,與企業對接,并全程負責學生的實踐。而地方院校近幾年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師生比例失調,教師教學任務重,幾乎沒有專職的實踐教師。全職教師大部分精力放在課堂教學和科研上,實踐教學精力有限。另外,由于經費緊張,學校給予老師實踐教學的補助較少,激勵程度不夠,使老師缺乏積極性。
4.缺乏系統性
實踐教學是整個教學環節的子環節,具有系統性。目前不少地方院校片面地理解實踐教學,形式上從事實踐教學,實質并未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教學的系統性應該理解為:課程設置為實踐教學服務、以市場為導向的專業建設、多層次多角度的實踐活動和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相得益彰。這四個層次緊密聯系。要辦好實踐教學,首先要設置好課程。學生只有掌握了足夠的理論知識才能真正運用知識去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另外,市場營銷專業有不同的方向,每個院校應根據自己的辦學特色確定專業方向,專業建設應以市場為導向。院系應努力走出去,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實踐活動,要真正讓學生融入實踐環節,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應相得益彰,理論要被實踐檢驗并服務于社會,而實踐中的問題有賴于理論支持。因此,實踐教學最終要回歸課堂教學,將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在課堂上師生共同探討,最后形成完整的實踐教學心得。這四個環節缺一不可,而且每個環節不能流于形式。最關鍵的是所有的實踐成果均要有完整的實踐報告與實踐心得,這樣實踐教學就不會形式化。
二 開展實踐教學的相關措施
1.確定實踐教學模式,走產學研相結合的實踐教學之路
地方院校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首先明確實踐教學模式,堅定不移地走產學研相結合的實踐教學之路。校企合作辦學,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已成為一種趨勢。校企合作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根據實際需要來確定專業建設的方向與特色。校企合作將社會資源和學校資源高度整合,優化資源配置。校企合作的內涵是產學合作、雙向參與;實施的途徑和方法是產學結合、工學交替、頂崗實踐、定向培養;實現的目標是增強辦學活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校企聯合共同研究社會和企業將來需要什么層次、什么專業類型的人才。
另外,市場營銷專業可采用“引進來,走出去”的模式。引進來指將企業引進學校,在學校建立實踐基地,為學校提供各類實踐項目,并負責全程參與整個項目的實施及后續指導。目前湖北省不少高校參與由湖北營銷協會舉辦的營銷策劃大賽,我校連續三年獲得了好成績。這種模式可固定下來,每年一次,學校負責派師生共同參與。營銷策劃大賽主辦方進駐校園,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賽前指導和相應的培訓。另外,有條件的院校可采用連鎖經營的方式開辦企業,為實踐教學提供基地支持。走出去是指鼓勵學生和老師到企業中去,為企業解決實質性問題并創造經濟效益。實施好走出去戰略,各地方院校需要搭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平臺。學生在實踐中真正運用課堂理論知識,老師在實踐中使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得到提升,學生的實踐為企業創造了經濟價值。無論是引進來還是走出去,前提是校企合作。
2.明確市場營銷專業培養特色,合理設置課程
市場營銷專業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培養特色。為了增加專業競爭力,每個院校應根據學校發展目標確定專業培養特色,合理設置專業培養方向。在此基礎上,結合社會需求,合理設置各類課程。
基于不同企業對營銷人才的不同需求特點,營銷專業可設置多個人才培養方向和培養規格,對應多種不同的企業需求。
商務策劃方向:培養具備市場調查、營銷策劃及管理能力,掌握企業各類企劃操作技能,能從事各個領域的市場調研、競爭結構分析、策略設計、策略實施、策略管理、策略評估等商務策劃工作,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應用型高級人才。
銷售管理方向:培養具備市場調查、市場拓展、市場營銷管理能力,熟悉企業管理流程,掌握產品銷售、商務交流與談判、區域市場管理等實際技能,能從事各個領域的銷售業務、市場調研、市場拓展、區域營銷管理等實務工作,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應用型高級人才。
國際營銷管理方向: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能吃苦耐勞,熟練掌握市場營銷的基本理論、方法與技能,具有扎實的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理論基礎和國際化視野,英語應用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較強的、面向國際市場的應用型高級人才。
電子商務與網絡營銷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能吃苦耐勞,熟練掌握市場營銷的基本理論、方法與技能,具有堅實的經濟管理與現代商務的理論基礎,掌握電子商務原理與技術、網絡營銷和電子商務法律法規等知識的應用型高級人才。
3.加大支持力度,增強社會影響力
實踐教學需要院校資金的大力支持。因此,各地方院校應積極爭取國家經費扶持。充分利用本校教學資源,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拓寬資金來源渠道。由于實踐經費等問題的存在,地方院校實踐教學還處于摸索階段。地方院校應鼓勵師生參與實踐教學,并對有特別貢獻者給予獎勵。另外,校方應多與企業溝通,努力獲得企業的認可與支持。同時,地方性院校可爭取政府支持,由政府出面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最后,學校應支持學生參加高層次大規模的學術比賽,如國家級和省級營銷大賽,國家級和省級創業大賽、電子商務大賽等。加大經費支持力度,師生共同參與比賽,若獲得較好的成績,社會影響力自然會提升。一旦社會影響力增強,校企合作熱情將增加,合作領域會不斷拓展。
4.建立專業師資隊伍,健全實踐體系
實踐師資隊伍的建設關系到實踐教學的成敗。不少地方院校目前沒有專門從事實踐教學的老師,原因一是重視程度不夠,二是師資力量缺乏。因此,調整師資結構勢在必行,進一步研究與探討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內容與課時比重,合理分配教師。同時,專業實踐教師需進行專業學習與訓練,可采用外派學習與深入企業學習方式相結合。
健全實踐體系關系到實踐教學效果。實踐教學體系包括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和評估體系。實踐教學管理體系的主要任務有:設置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市場營銷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有一定動手能力的營銷人員。課程體系分為理論課和實踐課,在大一、大二兩年內應學完理論課,大三應注重實踐,實踐教學包括課堂實踐教學和課外實踐教學。實踐評估體系應建立完整的評估條例,評估包括實踐硬件和軟件,教學效果,對實踐指導老師的評估也應納入該體系。
社會對市場營銷人員的需求推動了高校市場營銷專業的發展,同時也給市場營銷實踐教學指明了方向。大學教育應由理論教育轉向實踐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縮短學生從校園到社會的適應期。各地方院校首先要從思想上重視實踐教學,加大對實踐教學的支持力度,加大對實踐教學的經費投入。同時,院校注重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柯昌華.打造校企聯合平臺 創新專業建設模式[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2(8)
[2]楊小花.關于高職高專市場營銷實踐教學新思路的思考[J].商情,2012(27)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