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對學生進行英語教學時,不同生源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這樣才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內因動機的發展與鞏固。本文淺析了青海少數民族大學生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現實要求,提出了一些激發青海少數民族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策略。
【關鍵詞】青海少數民族大學生 英語學習 策略 動機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3-0030-02
一 青海少數民族大學生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現實要求
青海作為全國八個民族省區之一,是回族、蒙古族、藏族、土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省份,有六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和若干少數民族自治縣。由于一些主客觀原因,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不盡如人意。
1.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英語具有不同于漢族學生的優勢,但也有困難和問題
少數民族大學生正式將英語作為一門課程來學的時間不長,其學習英語的特殊性也隨著國內加強少數民族雙語教育及對國外發展三語教育及培養多語能力的研究得以顯現并引起關注。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具有較多優勢,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英語學習動機和語言習得的復雜性與多樣性等影響,其英語學習動機并不明顯。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無論是外語專業還是大學英語教學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都僅拘泥于語言,教學模式中過分強調語言知識和理論的研究與教學。這勢必會造成學生知識結構單一,語言應用能力有限等問題的出現。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交際也是文化的體現,文化意識、文化能力也成為英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有關研究表明,“文化錯誤”是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主要障礙之一,而且學生的文化能力滯后于其語言能力,很難適應跨文化交往的需要。要表達思想情感僅有基本語言應用技能是不夠的,還應具有合理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教材是知識的載體,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要依據,因此,針對他們的特點有效地進行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同時注重培養和建設少數民族地區從事英語教學的教師隊伍,是有效改變這一被動局面的主要途徑。再者,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匱乏、遠程教育的發展滯后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他們外語學習水平的提高。眾所周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內因,學習的結果最終取決于其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如學生自主性不高,不能持之以恒地開展自主學習活動,缺乏學習計劃并忽略學習過程的管理,即使所有的硬件都配備完備,學習能力的提高也只是空想。
2.英語學習的應用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待提高
跨文化交際成為生活中重要和不可缺少的部分。“跨文化交往需要兩種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即通常所說的語言能力與文化。”因此要積極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本文曾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調查研究了青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并對調查樣本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其中僅為了通過課程考試的學習動機就占了較大比例,這是不利于自身長期發展需求的。因此應針對他們英語學習的特點,激發其學習動機,使其合理利用先天的有利學習條件。
二 影響青海少數民族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主要因素
1.學生的內在需要是否得到了及時的關注
語言需要包括目的需要和學習需要兩個層次。目的需要主要是指所需語言在將來的實際應用問題,學習需要則涉及影響學習的一些因素。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對學習的需求和期望也各不相同,這就需要分析學生的具體要求,以幫助學生將需要轉化為具體的目標。一般而言,影響學生學習需要的因素主要有通過規定大綱的考試、職業需求、人際交往需求、本人興趣及愛好等。再者就是學習興趣與學習環境。學習動機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認識興趣,即求知欲。興趣對于人的認識活動是一種巨大的動力。一旦對外語感興趣,就會渴望了解其歷史、文化及社會知識,就會對學習這種語言持肯定態度,因而更愿意主動學好這門語言。學習環境一方面指具體環境,如學校的教學設備等,另一方面指學校的學風。如果學校的教學設備相對落后、圖書館的英文書籍匱乏,學生無法借到合適的圖書,學生的上進意識不強等都不利于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和培養。
2.教學環境與教學方法
教學環境與教學方法是影響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當教學方法一成不變,不適應整體學生的需求時,學生學習外語的動機就會減弱。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差距較大,如果教師采取相同的教學方法,不能因材施教,照顧各個層面的學生,就會出現部分學生聽不懂,有些學生又覺得乏味的現象,最終學生漸漸失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力。另外還需關注社會環境對語言習得的影響。二語習得強調社會環境因素對語言教學的影響。有關學者就曾指出社會環境在兩方面影響二語學習:一方面影響學習者對所學目的語的態度,進而影響學習者的動機;另一方面決定了語言學習的社會政策及學習機會。專家也認為“社會環境不僅決定學習者的動機導向,而且決定哪種動機對語言學習最為重要”。隨著對外交流不斷增加,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與日俱增。但英語作為外語的社會環境使得英語使用機會較少,學生學習語言主要通過正規的課堂教學及其他條件以補償環境支持條件的不足。學習中優先考慮的因素是語言知識和考試結果。這些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及對英語的態度,也阻礙了語言交際能力的發展。
三 培養和激發青海少數民族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策略
1.激發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英語學習積極性
動機是影響外語學習者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制約外語學習者成績的變量之一。因此,探討和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有助于他們英語水平的提高。激發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學習動機的有效途徑。愛因斯坦曾指出:“在學校里和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個結果的價值認識。啟發并加強青年人的這些心理力量,我看是學校最重要的任務。只有這樣的心理基礎,才能導致一種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財富——知識與藝術技能。”教師應抓住這一特性,加以引導,把不穩定的好奇心引導至穩定的興趣上去。采取這一途徑培養學習動機的實質是通過興趣把學習活動變成自己的需要,培養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受到樂趣。教師先要精心組織好課堂教學,使教學活動適應學生的特點;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習者有更多自主權發揮各自的潛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課外英語學習環境,指導學生開展寓教于樂的英語語言活動,來調動學習英語的主動性。
2.端正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目的并因材施教
對學生進行學習外語目的的教育,了解掌握外語對社會和個人發展的意義,讓他們意識到外語水平是大學生素質的一個方面。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幫助他們端正態度,確定切合實際的目標。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只有學生明白學習目的,才能將需要轉化為動機;只有將“工具型”動機和“融入型”動機結合起來,把英語作為交流工具來學習,掌握并運用它,才會產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習熱情與自覺性,才會堅持學習。
現代認知理論認為,記憶是信息的編碼、儲存和提取的心理過程。二語習得要依靠大量的記憶,英語學習尤為如此。學習英語主要靠識記來辨認和記憶。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程度不同的學生布置難度適中的任務,及時發現他們的進步,適時鼓勵。只有壓力和動機相結合,才會對英語學習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建立起內部動機非常重要。教師的態度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信心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如果教師的態度是肯定的,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自信心會增強,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教師應充分肯定其在學習過程中取得的成績,以增強其學習動機。學生在學習活動的成功體驗中所產生的快樂情緒,有助于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3.激發學生高層次的學習動力并注重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少數民族大學生往往用單一工具價值觀來看待英語學習。在英語學習中可能只注重語言形式,而忽視語言的思維、文化等內涵。其實,英語學習包含的價值是多層次的。教師要教育學生用總體價值觀來看待英語學習。學習英語的表層價值是掌握新的交際工具,而其深層價值則是通過語言形式感受語言內在的精神實質,多掌握一種文化規約、思維模式。學生對英語學習一旦有了深刻的價值認識,內在動機便會得到激發,就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并自覺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學習活動。激發大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如多樣的教學方法、創造語言情境、增強學習興趣、第二課堂、豐富的練習手段、正確有效的評價機制等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隨著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必然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師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作為教師,要豐富和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科研能力,對學生充滿愛心、對教學充滿熱情。
一位心理學家認為,內部動機的作用是穩定而持久的,它不像外部動機那樣易受偶然因素和條件的影響。當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成為學生一切學習活動的動機時,內部動機將會支配學習者的行動。全球化的今天,任何民族都要進一步發展,為促進本民族經濟的發展和加快現代化進程,任何民族都需要學習先進的文化和科學技術,而英語不僅是交際和溝通的工具,更是通用的國際性語言。筆者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青海少數民族地區的大學英語教育工作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教師應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入開展課程改革,使青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況有所改善。
參考文獻
[1]張琍華.加強專科院校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培養[J].井岡山醫專學報,2004(1)
[2]何安坤.論培養和激發高校學生英語學習動機[J].中國成人教育,2007(6)
[3]袁宏智.激發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J].中國科技信息,2005(17)
[4]高勤力.論英語學習動機的培養策略[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3(3)
[5]文秋芳.英語學習者動機、觀念、策略的變化規律與特點[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2)
[6]高一虹等.中國大學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類型[J].現代外語,2003(1)
[7]陳巖.文化理解能力——21世紀外語教育的重要目標[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