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華簡《祝辭》中“坣”字的意義尚未引起人們的關注。筆者認為,從字形上可推斷,“坣”字即為“堂”字,而從語義上,該字通“湯”,表示水流大而湍急的樣子。
【關鍵詞】坣 堂 湯 清華簡《祝辭》
【中圖分類號】H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3-0035-02
清華簡(三)《祝辭》共有五枚,其第一則是“恐溺”,即防止落水淹沒的祝辭。其云:“ (恐)弱(溺),乃 (執) (幣)以祝曰:‘又(有)上巟=(茫茫),又(有)下坣=(湯湯),司湍彭=,句茲某也發陽(揚)。’乃 (幣)。”筆者認為,其中的“坣”字值得探討。
一 “坣”即為“堂”
清華簡《祝辭》中“坣”字為“ ”。在包山楚簡、郭店楚簡等目前已發現并經過考釋的楚簡中,“尚”字與該簡中“坣”字的上半部分極為類似,均為左右兩撇下一短橫,其下為一半框(類似今天的禿寶蓋),然而“尚”字在此之下均有一“口”字,與今天“尚”字的寫法較為接近。因此,清華簡中“坣”字的上半部分為戰國時期楚地“尚”字的上半部分。
清華簡中“坣”字的下半部分一般認為是“土”字。在目前發現的戰國楚簡中,“土”字寫法不一,多數情況下其寫法與今天的寫法基本一致。然而在郭店楚簡中發現有另一種寫法,即“土”字上面的短橫變成一個實心圓點或空心圓圈,且有時并不明顯。因此,清華簡中“坣”字的下半部分很可能是“土”。
“坣”字下半部分亦類似“上”字。《戰國古文字典》中收有“ ”字,然而該字在流變過程中,一直是“尚”字上半部分、“口”字和“上”字的組合,僅是相互位置發生調換。另外,在戰國時期,“上”字除表示與貨幣有關的意義外,極少寫為一豎一橫(類似今天的垂直符號),且楚地“上”字還會獨具特色地在長橫下再加一短橫,這與清華簡《祝辭》中“下”字的寫法“ ”屬于一類。因此,“坣”字下半部分并非“上”字。
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解釋“坣”字曰:“古文堂如此,葢從尙省。”“坣”與“堂”字的區別僅在于中間一“口”字。在古代漢字的演變中,兩字結合為上下結構時,省去中間一部分的現象是十分常見的。由此可推斷,“坣”字即為“堂”字。
二 “堂”字簡析
目前可以考釋的最早的“堂”字是在戰國時期。即,除“坣”字外,在楚簡中亦發現有“堂”字,寫法為上“尚”下“土”,與今天漢字簡體中“堂”字的寫法較為接近。也就是說,“坣”、“堂”二字在不同的戰國楚簡中同時出現。筆者認為,戰國時期由于分裂割據,文字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加之文字尚未普及,人們的文化水平有高下之別,因此,“坣”字是“堂”字的簡省寫法。在其后的文獻中“坣”字很少出現,很可能是因為文字形成了統一的標準,“堂”字取代了曾與之并行的“坣”字。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堂,殿也。殿者,擊聲也。叚借為宮殿字者。釋宮室曰。殿,有殿鄂也。殿鄂卽禮記注之沂鄂。沂,說文作垠,作圻。釋名釋形體亦曰。臀,殿也。高厚有殿鄂也。……是以禮記彫幾謂有沂鄂。堂之所以稱殿者,正謂前有陛四緣皆高起。沂鄂隰然。故名之殿。許以殿釋堂者,以今釋古也。古曰堂。漢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稱堂。漢上下皆稱殿。至唐以后,人臣無有稱殿者矣。初學記謂殿之名,起于始皇紀曰作前殿。葉大慶攷古質疑。博引說苑諸書以證古有殿名。要其所引皆漢人所作書也。卽六韜亦豈眞周人書哉。”①
“堂”的本意是宮室,與清華簡《祝辭》中“恐溺”篇意義并無相關之處。《祝辭》中原句為“又上巟=,又下坣=”,因此“堂”(或“坣”)應是與“巟”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巟=”釋讀為“茫茫”,意思是(水流)很多的樣子。由此推斷,“坣”字此處是通假字。
三 “堂”字通“湯”
“堂”字用作通假的情況并不常見,一般通“棠”、或通“棖”、或通“常”、抑或通“唐”。如,《漢書·古今人表》第三等上下:“趙倉堂。”《韓詩外傳》作“趙蒼唐”。②
“唐”與“湯”互通。殷墟甲骨文《鐵》二一四·四中記載道:“上甲、唐、大丁、大甲……”,王國維先生解釋此句說:“此辭中唐與大甲大丁并告,又有連言唐大甲大丁者,則為湯可知矣。”③可見至遲在殷代,“唐”即為“湯”意。郭店楚簡中記載“唐虞之道”為“湯吳之道”,包山楚簡131記載有“陰司敗某(梅)倝告湯公競軍”,其中“湯”即為“唐”。這一點在字源上也可以找到證據。《說文解字》有云:“啺,古文唐,從口從昜。”④“啺”與“湯”字在字形和字音上都十分接近。
目前,考釋的簡帛及文獻中雖有“堂”與“唐”通、“唐”與“湯”通,但尚未發現由“堂”直接通“湯”的現象。筆者認為,中國古代漢字數量較少,且文字尚未普及,雖然“唐”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但直接用“堂”來表示湯的意義亦是完全可能的。清華簡中“坣”字右下側有兩短橫,一般認為表示與上字重疊,而疊詞一般用來表示某一事物的動態(譯為“……的樣子”),因此此處應為形容詞。另外,從該竹簡中其他字如“溺”、“湍”、“彭”,尤其是與“堂”相對應的“巟”等與水相關的字也可以推斷出,此處“堂”表示的是水流大而湍急的意思。
“堂堂”作“湯湯”的用法在后來的文獻中也曾出現。《韓非子·外儲水右上》記載景公與晏子游少海時,景公臨海而嘆:“美哉,泱泱乎,堂堂乎!”⑤此處“堂堂”即形容水大的樣子。其后此意漸漸用“湯湯”二字表示。
綜上所述,清華簡《祝辭》中的“坣”字即為“堂”字,在該句中其通“湯”,表現水流大而湍急之貌。“坣”字在漢字流變過程中已經消失,然而其在戰國楚簡中的痕跡卻為研究漢字的源流和先秦的文明打開了另一扇窗。
注 釋
①〔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1:725
②張桁、許夢麟.通假大字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184
③④王輝.古文字通假釋例[M].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463
⑤韓非.韓非子(卷十三)四部叢刊景清景宋鈔校本,102
參考文獻
[1]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M].上海:中華書局,1998
[2]李守奎.楚文字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馮其庸、鄧安生.通假字匯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5]李圃、鄭明.古文字釋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6]劉信芳.楚簡帛通假匯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白于藍.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匯纂[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8]饒宗頤.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字匯[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
[9]高一致、余朝婷.讀清華簡(三)《祝辭》淺見[EB/OL].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41
[10]黃杰.初讀清華簡(三)《良臣》、《祝辭》筆記[EB/OL].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8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