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太極拳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武術的瑰寶,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長期練習可以達到強身健體、陶冶情操的功效,因此很多高校在體育教學中開展了太極拳專項課教學。在太極拳教學中應用探究型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本文從探究型教學法的概念出發,闡述了探究型教學方法在高校太極拳專項課教學中的應用,為太極拳教學提供了思路。
【關鍵詞】高校太極拳教學 探究型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85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3-0047-01
高校太極拳專項課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用豐富的哲學、醫理和拳理強化學生的認知,從而影響學生心理,提升其文化修養。探究型教學作為新課改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探究,積累知識,獲得感悟。將探究型教學法應用到太極拳教學中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太極拳的學習興趣,增強對太極拳深厚底蘊的領悟。
一 探究型教學法概述
探究型教學,指的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是給學生設定一些問題或提出一些事例,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觀察、實驗、討論等方式進行探究,從而掌握相應原理和結論的教學方法。探究型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有其主觀能動性,教師的側重點不僅僅在于灌輸知識,更在于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探究型教學法的原則主要有:目的性原則、部分探究和全部探究相結合原則、主體性原則、與多種教學方式相補充的原則、實踐性和創新性原則、科學性和教育性原則。
二 探究型教學法在太極拳教學中的應用
1.教學內容的選擇
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太極拳的核心知識,通過這些提高學生對太極拳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在高校太極拳的教學中,應該首先讓學生明白太極拳的拳理,掌握太極拳的基本規律、運動特點。太極拳重在意,暗含陰陽五行、太極八卦等理論,利用身體的基本結構,通過圓形運動軌跡,達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掌握太極拳的基本運動規律,理解太極拳的底蘊,有利于學生在宏觀上對太極拳學習進行把握,同時,對于太極拳套路的學習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為太極拳是一項復雜的運動項目,它對于身體的協調性要求極高,不僅需要掌握動作特點,還要注意呼吸配合,所以在探究型教學中,要選取難度適合學生模仿學習的教學內容。高校學生的運動基礎較差,對動作的模仿學習能力開始減弱,理解能力變強。所以,在太極拳專項課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對太極拳的理解,運用探究型教學法,避免單純的動作模仿,防止出現學完就忘的情況。
2.明確太極拳教學的組織形式
探究型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作用不再是僅限于傳授知識,更主要是課堂的設計者、學生的引導者。所以,在太極拳專項課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充分的發揮主觀能動性,而應避免出現教師一個人示范講解、學生單純聽講的方式。教師可先將學生進行分組,然后每組設立組長,先進行太極拳基本運動規律的學習,之后教師進行動作示范,示范之后,可以讓學生小組模仿討論,最后提出問題。教師在教完動作后,可以讓學生自行領悟動作,讓學生在實踐中摸索太極拳的實用功能。同時,進行小組間的競爭比較,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在課程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布置適量的課余作業,讓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鞏固,如果在鞏固中有發現問題,可以在下節課及時提出,由大家討論一起解決。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學習,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由此可見,探究型教學不僅要注重過程和情境,還應注意問題和實踐,通過開放式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3.教學材料的準備
對教學資料的準備包括教師開始前的材料準備、動作教學階段的材料準備和套路學習的材料準備。在教學開始前,可以先讓學生了解太極拳的文化底蘊和發展歷程、門派特點和動作特點等,通過文字資料、圖片、影視資料等學習,加深對太極拳的了解。在動作教學階段,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身體構造特點,對于運動損傷問題進行說明,做到順其自然,注重技巧,避免盲目學習。在此基礎上進行動作分解示范、解說要注意的問題時,學生就會有更深刻的領悟。在套路學習階段,要讓學生明白太極套路是環環相扣、連綿不斷的,讓他們認識到太極拳濃厚的文化底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傳統哲學經典,閱讀一些陰陽五行、太極八卦等書籍,了解拳理和套路運行規律。
三 結束語
太極拳專項課教學中應用探究型教學方法,不僅有利于讓學生獲得太極拳知識,培養學生體育素質,還能促進太極拳等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與傳播。探究型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學生推到了學習主體的位置,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個體在學習中的價值,對學生自我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魏巍.普通高校簡化太極拳教學中“情境教學”的應用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9
[2]張福捐、盛淑玲.論研究型教學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1(6)
[3]顧淵彥.體育課程的約束力與靈活性[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