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學府無不重視自身校園文化的建設,作為高校重要組成部分的高職院校也不例外。本文主要從“人”和“物”兩個方面出發,分析了目前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還需注意的地方,尤其是從細節之處談起。從學生行為到校園建筑命名等具體內容方面,探討了筆者的一些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校園文化 高職校園 軟環境 硬環境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3-0051-02
一 校園文化的概念
校園,是一個教書育人的地方,不管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都離不開校園文化的建設,尤其是現在大學和高職院校都非常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那高校校園文化到底包括什么呢?高校校園文化是指在高校的辦學過程中,為促進高校學生健康成長,為提高高校師生的文化素質、道德品質、審美情操,實現高校的教育發展目標,由高校師生在教學科研活動中創造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動文化的總和。它隨時都對師生產生著影響和熏陶,是一個巨大的“育人場”,是高校發展的根基和血脈。
其中高職院校作為高等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職業教學的最高層次,它具有高校的特點也具有職業學校的特點,它的培養模式和目標與普通高等院校有所不同,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多了一項內容,那就是“職業”特點的體現。
二 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對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學生的視野具有積極意義。同時校園文化建設可極大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體現一所學校的綜合實力,這也是為何現在高校都非常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現狀與建議
關于增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筆者認為應從細節處抓起,從細微處做起。校園文化的建設很大一部分是由我們的學生承擔著,他們的言行舉止處處反映了一個學校的文化。以下筆者從高職院校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細節情況出發談談自己的看法。
1.從“軟”件建設方面來加強校園文化氛圍
作為校園最大的組成部分群體——學生,他們的行為往往直接影響到一個校園的文化建設,在文化建設方面起到關鍵作用。面對“90后”的學生,新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身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概括起來在校園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缺乏對自己大學生涯的規劃。高職院校作為高等院校的一部分,它的主要教育對象——學生,和普通高校的學生有較大差異,相對來說,高職院校的學生的文化課基礎較差,讀書學習的積極性較低,對自己的未來缺乏規劃,甚至對自己大學三年要怎么過沒有清晰的認識,不知道自己要以怎樣的面貌走出大學校園,走上社會;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等。
面對這一情況,建議從班導師到任課老師以及校方加以引導和督促,在進入大學校園的第一學期就寫下一份自己的計劃書,每學期設定任務指標,學期結束后檢查完成情況,并對完成優秀的學生進行獎勵。
第二,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狀態欠佳。邁進高職院校的教室,會發現一個普遍現象:學生上課遲到現象嚴重,在課堂上吃零食、睡覺、聊天、玩手機等現象很普遍;上課不帶書、帶錯書,帶書后不打開書,不知道老師講到什么地方;上課期間,無視老師存在,隨意進出教室,個別學生甚至課堂上出言不遜,打架、吵架的情況皆有發生。似乎教室、課堂對他們來說不是學習知識的地方,而是一個消遣時間的場所。
對于學生的這些情況,建議校方可考慮加強日常課堂規范教育,讓其對課堂上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印在腦子里;同時可考慮制定相關的獎懲措施來提高學生對課堂紀律的重視。
關于這類情況除了從學生角度分析原因外,還應從老師角度進行分析,如老師上課的趣味性、實用性、生動性等,從教學形式和內容方面進行分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學生生活習慣有待改善,自律性較差。現在高校的學生都是“90后”的孩子,在課余時間與學生接觸的時候,發現較大部分學生生活習慣與自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宿舍衛生情況糟糕,不疊被子,衣物亂放,垃圾隨地亂扔,內室物品擺放零亂,言談舉止毫無約束,其行為與大學生的身份不相符。作息時間不規律,晚上熬夜玩,白天精神萎靡不振,上課精神狀態不佳,把教室變成了宿舍,把桌子變成了床——打瞌睡情況較為突出。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出言不遜,見到老師故意避開,在墻壁上四處涂鴉等,與大學生的言行相差甚遠。
對于學生生活習慣、言行舉止不妥之處,建議直接采取曝光的方式,進行批評式教育;同時增加對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的宣傳與表彰弘揚,讓學生耳濡目染這些生活細節之處的良好示范,引導學生逐漸養成好的生活習慣,管束自己的不妥行為,和那些不符合大學生形式的言行舉止說“永別”。同時也可考慮將生活行為作為每學期的一門公共課程,如同其他課程相同,設置學分,若期末統計,不達標者則對應學分無法獲取,并且該課程沒有補考機會。
第四,課余生活內容單調,不知如何安排自由時間。學校一般在下午4點以后就沒有課程安排,學生每天有較充裕的自由安排時間,對于一部分學生,他們能夠較好的安排這些時間,如擔任班干部或者校學生會職位的同學;但大部分同學是“普通百姓”,沒有任何職務,他們對于這段自由時間不知道如何安排,這在某種程度上增大了學生“不守規矩”的概率。
相對來說學生的課余時間比較充裕,為了能夠豐富學生業余生活,從玩中學,建議校方可在周一到周五課后聯合學生會組織各類趣味活動,每天保證至少一個主題的活動,并且活動主題都是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內容,同時在校園公示牌公布每周的內容。同時要求每個班級也定期地舉辦班級活動。以此在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的同時也可增長學生的見識,學生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過不同組織社團給學生提供業余生活的項目,自然降低學生“不守規矩”的概率,減少打架斗毆、違反校紀校規事情的發生,創建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同時,校方或學校社團可考慮多與企業聯手打造學生業務生活內容,這樣的形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
第五,互聯網對學生的不良影響。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網絡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隨著現在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時代到來,更是帶動了網民的快速發展,而其中一部分人群就是學生。他們上課期間利用手機上網,玩著網上的各種新鮮事物,在課后繼續沉迷網絡。網絡中的虛擬世界,有多種信息,充滿好奇心的學生在網絡世界里往往容易迷失自己,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侵蝕,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同時,網絡的出現淡化了學生的責任心。網絡世界主要依靠網民的自覺和道德約束,在互聯網上,人們似乎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這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學生在網絡上的不良行為。
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改變了原有的校園文化建設方式,為校園文化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豐富班級文化的內容。在信息時代的今天,高校應好好利用網絡平臺來進行校園文化建設。如師生可以通過QQ、BBS、E-mail、校園門戶站、網上答疑等形式進行學習生活、信息咨詢、意見觀點的互動交流。對學生而言,通過正確引導,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取更多的知識和見聞,更為重要的是,面對浩瀚如海的網絡知識,學生勢必會有所取舍,這樣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通過網絡去學習知識和認識新事物,而不是沉迷于網絡中的虛擬世界。
2.從“硬”環境方面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除了對“人”的建設以外,還需要考慮對“物”的建設,下面主要從校園硬件設施建設方面提出筆者的看法與建議:
第一,校園內戶外學習場所缺乏。教室是學習的重要場所,但面對高校學生,戶外也是學生讀書學習的一大場所,在這里他們可以大聲朗讀英語,大聲練習演講,排練各種節目,或者演練活動等,但這類場所的缺乏會直接導致有這類需求的學生的學習習慣得不到很好的發揚,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學習氛圍的營造。面對這一現狀,筆者建議可加強建設以學習為中心的系列主題的花園、亭子、長廊、廣場等,不同場所各有特色、特點,在向同學們傳遞文化信息的同時,還能供學生使用,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校園文化的一個側面。
第二,取消校園建筑傳統命名的方式,如第一教學樓,第二教學樓等,而是將校園的大小建筑都取個具有文化底蘊的名字。從教學樓群到食堂、再到宿舍等都取上獨一無二的名字;同時校園內的道路也取上各自的名字,讓校園小路從此脫離無名小路的時代。在命名方面可以考慮使用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學者的名字或相關的詞語來命名,讓人一進入校園就感受到濃郁的文化氛圍,彰顯出校園的味道。
第三,建設校園代表人物。在國內許多高校一進入校園就能看見一座高高的雕像,有的是毛澤東,有的是孔子,有的是其他人物雕像。對于高職院校,建議也可考慮在校園中心位置建設一座這樣的雕像,在雕像選擇方面,可以考慮在職業教育方面具有代表性,而且是多數人都知曉的一位人物,進入校園大門,一看見他就能產生關系聯想,知道校園的一大特點。從某種程度也呈現出了高職院校的文化底蘊和特別之處。
第四,面對高職院校的“職業”特點,建議通過增加“職業”實訓場所的建設來凸顯高職院校的一大文化,各類專業的實訓場所的搭建以及使用都能體現高職的文化特點,同時也可以通過校間合作、校企合作來提高實訓場所的使用率,讓這類設施充分發揮它的作用,而不只是一個擺設。把實訓場所的建設作為高職院校的一大特色來建設,成為彰顯高職院校文化的重點代表。
四 小結
不管是在普通高校還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都非常重要,關于可以從哪些方面加強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可謂很多,筆者主要從自身接觸到的點滴,從微視角出發淺談了如何從“軟件”——學生的角度和“硬件”——校園環境建設兩個方面來增強高職校園文化的建設。希望通過校園文化建設,能夠讓我們的學生獲益,讓我們的學校獲益,讓我們的社會獲益!
參考文獻
[1]陳江江.高職院校精神文化建設的路徑分析[J].品牌(理論月刊),2011(5)
[2]劉瀟.網絡文化視閾下高職院校班級文化的主體構建與實踐突破[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2(3)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