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的辦學特色,即注重文理融會貫通的學科設置;嚴格的入學選拔與自由的學習模式;活躍的、國際化的合作與交流模式;設備優良、管理先進、藏書豐富的圖書館等硬件資源;學識淵博、愛崗敬業的師資隊伍。
【關鍵詞】巴黎高等師范學院 辦學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3-0054-02
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是世界最著名的綜合性大學之一,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初始使命是培養教書育人的藝術。后來,巴黎高等師范學院通過一種高水平的學術、文化訓練,培養有志于從事基礎或應用科學研究的學生,從事大學和中學教學,為國家行政部門和企業服務。
一 巴黎高等師范培養的人才成果:大師眾多、名流輩出
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在200多年的歷史中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讓人敬仰的人物。埃瓦里斯特·伽羅瓦關于自己數學發現的大綱引入了群的概念;巴斯德完成了發酵和病毒等科學發現;圣特·克萊爾·德維爾于1854年隔離了鋁元素。無論在哪一階段,巴黎高等師范學院都為法國培養出了無數的杰出人才。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在數學教學、研究與人才培養方面也享譽世界,共培養出6位菲爾茲獎得主,10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沃夫獎得主和1位阿貝爾獎得主,其中Jean-Pierre Serre教授是世界上唯一獲得上述三大數學獎的數學家。
二 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的辦學特色
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擔負著培養法國基礎教育人才的重要使命,至今已取得了赫赫成果,并形成了其獨特的辦學特色。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描述其人才培養特點。
1.注重文理融會貫通的學科設置
巴黎高等師范學院作為集科研與文教于一體的公立機構,其宗旨是為科學工作、教育系統和國家行政單位、企事業機構培養人才。在學科設置上分為文、理兩科。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是一所文、理并行不悖的綜合性學校。從高層領導來看,校長居庸先生來自文科,副校長巴斯蒂德·布呂吉埃爾女士來自理科。文理科綜合發展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更全面的文化修養及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
2.嚴格的入學選拔與自由的學習模式
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對人才選拔考試分為筆試和面試兩個階段。一是筆試階段,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二是面試階段,考查的內容包羅萬象,也有偏、怪題目。依據兩個階段考試的綜合成績確定錄取學生的名單。入學考試嚴格,一旦被錄取,學生的生活就會有很大的改變。巴黎高師課程的安排由學生做主,但是,自由不代表無約束。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嚴謹的教學、領先的專業培訓水平使學生養成了極高的知識素養,畢業后能勝任社會上的各種工作,因此在法國具有很高聲譽。
3.活躍的、國際化的合作與交流模式
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很早就為自己確立了一項國際使命。學院每年邀請近60名外國教授參與學生培養課程教學;各系和實驗室接待3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國的研究員、博士后。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國際化的辦學模式使其在國際范圍內享有極高的聲譽和影響力,也為學生和研究人員吸收國際化知識元素提供了平臺。
4.設備優良、管理先進、藏書豐富的圖書館等硬件資源
鄔爾姆路文科圖書館藏書45萬冊,它為廣大師生提供了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書籍。該圖書館各類條文、管理章程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讀者借閱的方便程度。如爾丹圖書館定位為一個為研究和了解基礎文化常識的圖書世界。它為準備各類考試、競賽的學生提供參考書目。蒙特魯吉圖書館的主要功能是幫助理科方面的應試者,如數學、物理、化學以及準備終身教師資格文憑的考試。這些圖書館和豐富的藏書以及各類閱覽室構成了巴黎高等師范學院良好的硬件環境。
5.學識淵博、愛崗敬業的師資隊伍
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擁有一支學識淵博、敬業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既有法國的知名學者專家,也有許多外籍教師、專家教授。此外,理科方面,有來自巴黎各個大學的教師300名,為學生們開展各類不同類型的講座。并且通過法國外交部的國際交流計劃,邀請了近百名外教來校講課。
三 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的辦學特色對我國高校的啟示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的大幅度擴招,培養的高校人才質量得不到保障。因此,改革勢在必行。借鑒巴黎高師的辦學特色研究,對我國高校辦學有以下幾點啟示:
1.提倡跨學科人才培養,加強多學科的交叉
結合國家政策的指導思想,在選修課程方面,可以引入更加靈活的選課制度,擴大選修課程比例,實行多學科兼顧、文理課程兼顧的課程選修制度,給學生更大的選擇空間。此外,可以實行文理兼備的多學科交叉教學模式,跨學科培養人才,拓寬學生的學科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可塑性,在滿足學生興趣愛好和全身心發展的訴求的同時,滿足社會多樣化的需求。
2.加強入學選拔,革新學習模式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高等師范生承擔著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任。因此,對高等師范生的選拔應更加嚴格、規范,并適當改變入學選拔方法,加強基礎知識考試和綜合能力面試兩方面的考評。同時,革新學習模式,放寬學生在課程、專業選擇上的自由度,給學生提供自由的學習、思想平臺,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索與創新精神。
3.加強校際、國際合作,提倡人才、學術交流
知識無國界,學術無國界。只有當學者自由地探索、公開地討論,才有人類燦爛的文明;只有不同的院校的專家合作交流,才能促進知識、學術的共同進步。因此,我國高校應從學生、教師、專家學者等方面加強校際、國際的合作與交流;同時,高校教育主管部門應建立相應的管理協同機制,為開放交流創造一個良好的平臺。
參考文獻
[1]弗朗索瓦·杜費、貝特朗·杜福爾.巴黎高師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胡凱.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的人才培養對我國教育部直屬六所師范院校的啟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3(1):75~78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