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定型的關鍵階段,在這一時期的政治教育課的開展必須著重鍛煉高中生的思維模式,利用多種教育方法加強學生對社會主義社會思想和發展目標的認識。針對高中生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要求,提出用矛盾分析法進行教學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思維模式的鍛煉展開深層次的探究。
【關鍵詞】高中 辯證統一、矛盾分析法 思想政治 塑造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3-0078-01
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存在很大的不足,課程設計本身是針對高中生的升學壓力而開展的。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重點關注的不是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是以完成教學目標為己任,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為目標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負擔重,導致學生無暇鍛煉自己的思維方式,死記硬背的程度非常嚴重。這種情況導致高中生人生觀、價值觀出現扭曲,不利于學生正確思維習慣的養成,對高中以后的教育影響頗深。國家推行素質教育以來,更加提倡學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維模式的鍛煉。如何開展該課程的教學,使用什么方法能夠有效的鍛煉學生的思維方式進而達到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
一 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要求
政治思想教育是教育學中的一個系統工程。高中思想政治體系與大學是相銜接的,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接班人,承擔著歷史重任。高中階段的學生,由于他們的學習壓力大,升學負擔重,導致了很多學生道德情感降低更有甚者甚至出現嚴重的信仰危機的局面。學生為了提高自己的分數,他們在學習思想政治課時是抱著應試心理的。這樣導致學生的思想出現問題,不但不能夠有效地掌握知識,更不利于學生辯證思維的形成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不能按照素質教育的目的去完成其思想品格的塑造。這樣,高中思想教育就會與大學斷層,導致學生進入社會或升入大學后出現思想問題。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不同,高中主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但是大學階段要學習理論性較強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如果高中階段不注重學生在辯證分析、法治理論等學習思維的培養,那么當學生學習大學的政治課時就會非常的吃力,這也不利于學生辯證思維的形成,不利于學生人格的塑造。因此,在高中政治課的學習中要注重學生辯證思維的培養。
二 矛盾分析法的概念
矛盾分析法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方法。它是一種辯證統一的思維方法。在生活中、學習中任所有的矛盾都有其辯證統一的對立面。它們是相互存在且不能分開的。因此要求人們對待問題時要全面地看待。不僅要看問題的正面還要想到它的對立面。
三 矛盾分析法的應用
根據高中生的心理特點,要求在思想政治課中為學生引入矛盾分析法的辯證思想。高中時期是學生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是學生思維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培養學生利用矛盾分析法看待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1.利用矛盾分析法全面看待政治課中的問題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有這樣的一個觀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針對這個命題,要求學生全面地看待問題。生產力的變化以及性質變化會導致生產關系的性質和關系發生變化,反過來看,生產關系的變化又何嘗不是決定了生產力的變化。奴隸時期,初步建立了奴隸制的生產關系,隨著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化,人類開始進入文明時期。這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的結果。其對立面是,如果生產關系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起反作用或者是阻礙作用,那么將會導致生產關系破滅。奴隸社會即將結束時期,新的工具不能得到推廣,奴隸對工具破壞嚴重并有逃亡,奴隸主的莊園日益衰敗。這說明生產關系以及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教師講授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關聯時一定要引導學生自主討論,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深入探討這個問題。脫離生產力去談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或離開生產關系去談生產力的決定作用都是不對的,要把兩者統一起來,引導學生辯證思維的形成。
2.在大方針不變的情況下,引導學生針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是矛盾分析法的一個重要分支
任何事物出現矛盾問題,既有和它相關的共同本質,又有其特殊的本質,也可以說是它的個性。這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時,既要給學生大方向的指導,又要讓學生從特殊的、具體的方向去分析問題。
3.要求學生在分析事物的時候注意其內因和外因的分析
所有事物,它的發展都不是單一的外部矛盾或內部的矛盾作用的,而是兩者共同作用產生。其中內因是事物發生變化的根本依據據,而外因則是事物發生變化的外界條件。兩者不能單獨引起事物的變化,因此在對矛盾進行分析時要引導學生有效運用內外因分析法來分析。
四 結束語
思想政治課中矛盾分析法的運用,有效引導了高中生看待問題時要全面、辯證、深刻的分析了解決問題。矛盾分析法的應用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教學手段,有利于高中生理性思維、辯證思維的形成,為后續學習、人格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黃東.矛盾分析法——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鑰匙[J].學園·教育科研,2012(18):23
[2]權立枝.鄧小平對矛盾分析法的運用[J].理論探索,2008(04):23~24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