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本色:以文本的言語形式為綱、文學內涵為目標、文化底蘊的領悟為追求,讓學生從文字所承載的民族文化中積累、體會語言文字美和人文傳統美,激發學生愛讀書、愛寫作的興趣。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開展,許多教師都摒棄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語文課堂有了活力,但有時教師為了追求某一環節的完美而丟失了文本,甚至有些教師或游離文本、虛夸超越;或曲解文本,隨意“創生”;或偏廢文本,任意宰割;或拋棄文本,另起爐灶。結果失去了文本的價值取向,教學產生了“高耗低效”的現象。
一 過分強調情感,忽略文本品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讓學生“感受語言的優美”、“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要把語言文字的品味放到文本中去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文本是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的統一體,兩者是“血之于肉,分不開的”。我們不可丟棄語言文字來體會思想內容,或丟開思想內容來感悟語言文字,兩者是有機的統一體。
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充分挖掘文本中所蘊涵的人文內涵,著力于語言文字的訓練,通過語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感悟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確立重點字、詞、句在剖析與理解課文中的重要性,使文本更有效地為體會情感服務。例如,《囚綠記》一文在5~7自然段中作者用“心等焦了”、“歡喜”、“懷念”、“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急不暇擇”、“視同至寶”、“快活留戀,天天望它”這些詞句表達他對綠的一片深情和癡迷。在11~12自然段中“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兩句話寫出被囚后的常春藤柔弱、固執、追求陽光與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氣質,借此體現作者被青藤那頑強的性格,永向光明的執著精神所感染,或者說出于良心,不忍讓綠枝條徹底枯死,于是“開釋了這個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所以本文的綠不僅代表春天、生機、希望,還象征著光明、自由與和平。教師如果過分強調情感,忽略文本中語言文字的理解和品味,學生就很難理解作者所想表達的情感,難以產生共鳴。
二 注重課堂氣氛,忽視文本感悟
傳統的語文教學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對語文失去了興趣。而活躍的課堂氣氛,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基于這一認識,許多教師為了激起課堂上的熱鬧氣氛,進行了課本劇之類的活動表演,學生雖積極參加,但細而觀之,其所演內容卻弱化了文本,甚至改變了文本,脫離了教學要求。
曾經聽過一堂《雷雨》的公開課,教師在簡單的疏通課文后,就讓學生把這個故事以課本劇的形式表演出來。學生表演得很精彩、很投入,課堂氣氛也非常活躍,但我認為,這堂課只停留于表面化的概括,對文本的詮釋還不到位,忽視了課文中語言文字的剖析。
在語文教學中,適當安排一些表演活動是好的,尤其是教學像《雷雨》這類故事情節較強的課文。但應引導學生充分感知課文,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與人物品質,從重點詞句的理解加以引申。只有注重保留好文本的“原味”,圍繞文本才能更好地去表演,那種脫離文本的表演,并非是一種創新,只是一種形式。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進行表演,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浮華的表演,要讓表演更好地為學習服務,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 放縱個性閱讀,丟棄文本意義
每個文本都有其內在的文本意義,即內在的價值取向,讀者無論融入多少個人經驗,都要從特殊的言語形式入手,通過文本意象及文象之間的聯系去把握理解文本意義。在新課標的修改稿中,加入“必須引導學生鉆研文本”是大有深意的,體現了個性化閱讀要以文本為本,以文本的言語形式為本。
關于《雷雨》一文中的周樸園,有的學生竟然說他是專情的人,并且很同情他。這是教授課文的一個誤區,忽視文本整體性和意義。語文教學需倡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去獲得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管是什么方式的個性化閱讀,都必須從文本出發,從文本的言語形式入手,既求同,又存異。求同,就是求得和文本意義最為接近的理解。求異,就是要鼓勵學生基于不同心理特點閱讀感悟,鼓勵學生結合不同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的閱讀感悟。
語文教學歸根到底要致力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基本素養包括:能適應實際需要的漢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還包括對語言文字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審美因素、人文精神的感悟能力,以及在接觸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形成的情感傾向、個性傾向、審美傾向、價值觀等。也就是要培養出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的人,使學生終身受用。這個終身受用,不僅是外在的、目的性的,更是內在的,情感的、精神的,要有一種人文的素養,要有一種人格的魅力,要有一種對社會、人生的認識、思考、判斷和評價的能力,這就是語文老師所必須承擔的職責。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