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市第二中學地處清濛科技工業區,近3年來,學校生源發生了很大變化,近80%的學生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基礎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學習習慣也存在極大的差異。另外,近幾年的教學質量沒有提高,影響教學質量的主要原因是課堂教學低效,包括學生學得低效和老師教得低效。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應致力于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溝通、啟發和補充的過程,課堂教學要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參與地位。因此,通過學習、交流、研究和初步實施,發現利用導學案開展教學能很好地解決這個難題。近年來,導學案的推進,逐步提高了學生的自學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 編寫適應于本校學情的導學案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
導學案是教師編制的,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案。導學案沒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只要適合學生使用的導學案就是好的。導學案的編寫也經歷了很多彎路,把導學案內容全部問題化,造成容量大,有的學生完成不了,產生畏難情緒,甚至出現抄襲現象;導學案教案化,造成有的學生在課堂上不認真聽,只管做自己的。我們編寫的導學案一般分為:學習目標(具體化),預習導航(簡單化),新知探究(詳細化),自我檢測和應用拓展(同步和延伸)。所有學生必須完成導學案中的“預習導航”部分,該部分主要包括:短語翻譯,找出并熟記文本中的主要短語;閱讀文本材料并回答問題;根據提示完成涉及的新知識、新內容等。初步嘗試“新知探究”部分,該部分主要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問題設置,如果有必要的話,在旁邊添加友情提示,補充相應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找出相關的規律和語法現象等。獨立完成“自我檢測”部分,該部分是在學生充分預習和自學的基礎上能獨立完成的課外作業,同步且相對簡單。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完成“應用拓展”部分,該部分側重于部分學習比較優秀的學生,以免讓他們“吃不飽”,碰到生疏的、難以解決的問題要做好標記,第二天與同學交流或在課堂上向老師提出疑問。
導學案的問題應該是以知識點有效地運用問題呈現出來,并且這個問題的設計必須具備科學性和梯度性,能讓學生在課前完成較多的智力操作的任務,當然,問題也必須有一個彈性的限度,讓學生只需“跳一跳”就能“摘到桃”。
二 轉變學習方式,充分展示自我,樹立學習自信心
利用導學案,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提前融入學習過程,提前有針對性地預習,引導他們明確該節課的目標和重難點,讓學生了解在本節課中可能碰到的問題,這樣,有利于學生帶著問題,有準備地進入課堂學習,從根本上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通過導學案,有利于培養學生有序預習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在Book I Topic 1 Section A 導學案預習中,要求同學們歸納出已學過的交通工具詞匯,絕大部分學生能完整地寫出這些單詞,甚至有的學生在補充環節中,竟然出現“CRH”,當時,我就讓他解釋,他說寒假時乘坐動車外出,看到了座位前的“CRH”這三個字母,回來之后通過查找才知道“CRH”即China Railway High-speed的縮寫,現在與大家分享一下。頓時班里響起了掌聲,我給他個人課堂評價加了10分。鼓勵學生發現和掌握一些語言,如課文中的重點詞匯、短語、語法結構等;引導學生熟悉教材,找出文章中的關鍵詞和中心句;讓學生借助參考書,如教材講解、英漢互譯以及字典或網絡等,解決學習過程中的疑難點,為參與課堂教學做好準備。
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也是學生交流、討論的主要場所,一方面,老師應該根據三維目標以及學生自主學習情況組織學生展示交流學習成果和討論疑難問題;另一方面,老師要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展示、交流。
在討論交流環節中,首先,要引導校訂導學案,小組長帶領全組校訂導學案;其次,組內個別釋疑解難,小組長或組內其他學生對于某個學生的個別問題答疑解惑,老師巡視并引導小組內互幫互學,開展交流,提倡合作;然后,落實學習目標,小組長帶領全組對每一個目標檢驗落實情況或對給定問題組織討論;最后,小組長集中困惑和疑難問題。我們還要求組長要記錄在討論交流中,組內某個學生的精彩答案。
在展示環節中,應把問題的難易程度與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相結合,自愿與非自愿相結合,并把學生的表現欲和正確度納入小組和個人評價中。該環節可以是板書展示,也可以是口頭展示,其他小組可以在展示之后發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討論是課堂上最精彩的環節,尤其是一些探究題或者是需要課外查閱資料等題目,經常會出現一些老師意想不到的問題和答案。如,要求學生找出形容詞比較級和最高級末尾要雙寫加er/est的詞匯時,有個學生歸納并自編了一個口訣:一天吃一個又紅(red)又大(big)的蘋果保證你不怕濕(wet)也不怕熱(hot),也沒有必要為你會太胖(fat)還是太瘦(thin)而傷心(sad),所以就是健康的(fit)。導學案中要求學生畫一張家里的或者是你想要住的房子,并在學生面前介紹。第二節課,發現有的學生不僅繪畫的技巧不錯,而且有的學生對未來的房子充滿了想象,在there be 句型結構和方位介詞的運用中,學生的表現越來越好,有的同學善于對前面同學運用的句子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曾多個學生用到“This isn’t my home,but I would like to live in this kind of house.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books in the shelf.”等類似的句子,對剛接觸英語的初中生來說,我感到非常滿意。課堂是學生充分展現自我的舞臺,在展示之后,讓學生不斷補充答案和提出疑問,因為學生所擁有的潛在信息是無窮的,信息的交流使他們潛在的力量顯性化,形成真正的力量,學生在傾聽與交流中不斷拓展自己的思維。學生只有充分地展示,才能讓他們學得輕松并增強自信。
三 加強小組合作,讓組員都開口說英語
利用學習評價來激發小組合作學習,以合作學習小組論成敗,促使學習合作小組做到“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形成緊密的學習利益共同體。在導學案中,創設一定的、可供合作的、適合于每個學生參與的問題導學,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前提下,鼓勵學生合作討論,學習探究,分享共同學習的樂趣。比如課文的細節理解題、主旨歸納、短文標題提煉、推理判斷、詞義猜測等難度偏大的題目,就采用合作討論的方式先讓學生理解、探究,再推舉小組成員回答,其他成員進行補充。還有在創設語言環境之下的兩兩對話、小組對話,因組內異質,形成小組內的幫帶作用,促進小組的整體提高,如:角色朗讀、自編自演對話、圖片意思猜測和復述等。這些小組活動都能讓學生開口說英語,用英語做事,用英語交流信息,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等語言能力。在導學案的拓展環節中,可以布置一些進一步提高語言交際活動的內容,如:課文的改寫、續寫,文章作者的主要觀點等適合于小組合作討論的活動內容。
導學案改變了過去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跟著教師走的教學模式,而是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提供更大學習和使用英語的機會,導學案是學習有效性的一種重要方式,課堂展示是對學生學習的關注,小組合作則架起了有效學習的橋梁。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田宏忠、逢凌暉.教師如何寫導學案[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