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寫作的綜合性很強,通過寫作訓練,能促進學生更準確地掌握語音、詞匯、語法等知識,增加學習興趣,建立學習信心,并培養其豐富的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寫作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學生在進行寫作練習時總是不斷地犯錯。老師不僅要對學生的錯誤有正確的認識,更要注意使用良好的評價策略保護學生的寫作信心,維持其寫作積極性,以促進其寫作能力的提高。
然而許多老師在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價時采取的評價模式是:評價=糾錯+分數+評語,講評=歸納錯誤+展示佳文。這種評價方式注重寫作結果,忽視寫作過程,忽視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老師花費時間和精力看到的只是改也改不完的病句錯句,學生的作文水平卻不見長進。時間一長就會嚴重挫傷學生的寫作信心,結果適得其反。
美國學者Nayar(1997)在分析英語作為外語的特點時曾指出:“在英語作為外語的社會環境中,英語幾乎沒有內部交際的使用功能或者社會語言學層面的地位。即便這種教學對交際目標有所顧及,其目的也是為了便于在以英語為主導工作語言的國際交流中與外國人士(不僅限于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進行必要的溝通。”為了達到這種目的,作為外語的英語只需要把作為母語的英語當做基本形式與內容的樣板,而無須在語用和文化認同方面追求任何特定的目標。
既然以英語作為外語的寫作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信息和思想交流的基本能力而并非在表達方式上追求英語作為母語的種種帶有特定社會文化偏好的語用習俗,那么在評價英語寫作時老師就不應對中學生有過分的苛求。只要文章能傳遞信息,讓人理解就得肯定,使學生能享受寫作的快樂。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上,作文評價不僅是教與學之間的信息傳遞和反饋的控制過程,同時也是教師與學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因而在評價的基本目標上,既要注重學生能力的漸進提高,更應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要藝術性地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價。
一 重視評價的激勵作用,多對作文進行正面評價,用賞識的眼光看學生的作文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形成,常常依賴于外部的良好刺激。賞識無疑是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思維靈活的良藥。在作文評改中,不要總是找學生的錯誤,而要盡可能地發現他們習作中的閃光點,把他們寫得好的、表達貼切的句子指出,在旁邊加批注;沒有運用好詞好句也沒關系,通俗易懂也就達到寫作目標了;即使有較多的錯誤,能傳達明確信息、有獨特的思想也要肯定,哪怕是字寫得漂亮也要提出表揚。只要言之有據,充滿真情,在評語中多鼓勵、多表揚,會讓他們更積極、有信心去寫,最大限度地激發起學生寫作的欲望。
二 重視評價的診斷作用,因材施教,分層次批改,合理引導
在教學當中要注意因材施教,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水平,來評價學生的作文。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其寫作能力的提高,因而在評價之后,必須使學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引導其在糾錯中提高。這就要求老師掌握評價的藝術——錯誤點得恰到好處。對于水平較低的習作要多發現其正確的句子并做標注,找出一兩個錯誤讓其識別糾正。對于中等生在肯定其可取之處后,可延緩給分,讓其在自行修改后再進行批改;對于水平較高的學生要細致批改使其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掌握不同的批改側重點,在批改中才能把批改的錯誤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這樣,既保護了他們的積極性,又避免可能出現的驕傲自滿情緒,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不僅如此,老師在批改中還應及時對學生的錯誤情況做出分析,與學生交流,并及時獲取反饋信息,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
三 采取評價主體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將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寫作效率
評價過程應強調評價者與被評價者雙向的溝通和協商,課堂上作文初稿完成后,以小組為單位,學生互評作文;然后由老師培訓寫作好、責任心強的小組組長,對他們的作文進行面批,指出優缺點并打出分數,而教師巡視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接下來師生共同批改。首先,教師宣布作文評分標準,然后,評出幾篇優秀作文,投到投影上或寫在黑板上,教師把需要關注的地方寫在黑板上,以引起學生注意,力求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對自己的作文進行自評,并完成定稿。最后,再由老師批改評分。這樣采取多元評價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形成民主、平等、和諧、自由的氛圍,讓學生能暢所欲言,互相激勵、互相啟發、互相學習,使學生的觀點、知識得以應用,觀點得到重視,作用得到認可,其結果遠比教師單向的評判要好得多。否則,評價結果不能被積極接受,評價者無論多么認真負責,也達不到良好的效果。
評價是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教學活動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傳統的評價方法既不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無法對個體學生的寫作狀況進行系統、連貫、全面、清晰的診斷和指導,因此難以取得較好的評價效果。優化評價方法不但能維護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寫作信心,將簡單的教師一言堂變成以學生為主體的群言堂,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