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詩歌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對詩歌的選用力度明顯加大,從春秋時代的《詩經》,到清代詩人的詩作,從古風、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到詞,再到現代新詩,均有所涉及。本文擬對小學第三學段的詩歌教學策略淺談自己的看法。
一 小學第三學段詩歌的內容和特點
按照新課程標準關于“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的要求,從這些詩歌的選取來看,與第一、第二學段相比,第三學段內容更加豐富,更注重落實階段性目標,不僅保留了優秀的傳統詩歌等篇目,還增加了《楊氏之子》、《學奕》、《兩小兒辯日》、《白牙絕弦》、《晏子使楚》、《響遏行云》等有關傳統文化的學習內容。
這一學段的詩歌選取表現出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關注學生的未來的發展,對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學習能力都有很強的實效性,能有效地指導學生獨立閱讀、理解詩歌,并對學習內容進行獨立的整合,為終身的學習奠定基礎;二是更注重對相同主題的內容進行整合歸納;三是小學語文高段詩歌的教學既繼承小學階段的教學重點,又有所發展變化,以期向初中教材平穩過渡。
二 小學第三學段詩歌教學存在的問題
1.一些教師在詩歌方面的素養存在問題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感覺到,少數語文教師在詩歌方面的基本功較差,尤其是對古典詩詞所蘊涵的人文內涵缺乏較深的理解。再加上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多局限于依據教學大綱進行簡單的詞句解釋教學,以學生會背誦、默寫、逐詞解釋詩句為教學目標。
2.一些教師詩歌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法也存在問題
首先,教學僅局限于應試教育,缺乏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的理念。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小學尤其是農村小學,有不少語文教師由于自身的素質或受大眾教學習慣的影響,他們認為,小學生由于缺乏抽象認知能力,如果過于挖掘和引申詩歌中的深層次涵義,對于他們是一個負擔,而且也無益于考試成績的提高。所以,他們將小學語文詩歌教學僅僅理解成將詩歌中的字、詞、句及平仄對仗教授給學生,然后再讓學生學會將精練的詩歌翻譯成通俗的語言。這種將詩歌教學目標僅定位為識記的教育觀念對于詩歌教學整體效應的發揮,距離激發學生的人文精神的目標必然是相差很遠,還影響實際的教學效果。
其次,教學觀念的落后直接體現在平時的詩歌教學實踐中。基于對小學詩歌教學理念的片面理解,一些語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基本沒有脫離教材和教師參考書,不敢在詩歌解釋和理解方面作個人發揮,也沒有將類似的內容引導學生加以歸納、對比和升華。尤其是一些老師在教學時,將一首完整的詩歌人為地分割成一些零散的詞句教學,無視詩歌寫景狀物、抒情明理時一以貫之、統領全文的意境。在具體教學時,教學手段非常單一,基本是局限于一張嘴、一支筆,很少使用基本的多媒體手段。這種機械的程序與單調的形式必然會打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將影響學生的詩歌學習能力。
三 改進小學第三學段詩歌教學的策略
1.多誦讀詩歌,引導學生領會詩歌語言之美
第三學段的小學生其實已具備了一些抽象的思維能力。誦讀歷來是詩歌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對詩歌的有感情、流利的誦讀,可以讓他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非常有利于學生理解詩歌的意境,而不是簡單地識記詞句。因此,老師在教學時,最好要先讓他們多誦讀詩歌。在學生誦讀時,可輔之以必要的多媒體配樂以渲染氣氛,讓學生讀懂詩歌;在布置詩歌誦讀時,對不同的詩歌,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對于寫景的詩歌,要引導學生不僅僅能讀出景物的美好,更要體味詩歌中的情景美;對于敘事的詩歌,要讓學生通過誦讀,體會詩人記人記事的技巧;對于寫人的詩歌,要讓學生通過誦讀,將自己與詩歌中所寫人物合而為一,體會其情感。
當然,在讓學生身臨其境地理解意境時,還要讓學生通過誦讀學習詩歌的語言技巧;可讓學生多誦讀詩歌中的關鍵詞語,以便理解全文。如“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就生動地刻畫了小兒的天真可愛、無憂無慮、活潑調皮的形象;又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則讓人看到春天的新綠,及由此引發的鄉愁。類似于這樣的語句就要多組織學生誦讀。
2.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讀寫結合
針對小學第三學段的特點,詩歌教學除了背誦理解外,還應讓學生掌握詩歌的一些基本表現形式和方法,尤其是對于一些非常典型的語句,可讓學生練習模仿。老師要多設想一些與詩歌中相似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教授《牧童》一詩時,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受,對自己眼中一些熟悉的人的神態和表情進行寫話訓練。另外,還要讓學生對詩歌中通過誦讀和背誦,精心品味其中的重點詞句,領會意圖,進而學會運用。如,在教授《匆匆》這首散文詩時,可讓學生充分體味作者對時光不倒流的感慨,培養學生珍惜時光的習慣,并引導學生自己寫出對時間的感受。
3.可以開展適當的主題活動,進行探究型教學
到了第三學段,小學生已經學習了數量較多的詩歌。在此基礎上,學校或教研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以詩歌為主題的教學活動或詩歌朗誦比賽,考查和鍛煉學生詩詞積累量、反應速度和想象力,以鞏固學生記憶、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