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我們經常看到一些關于小學生令人揪心的新聞,如有的學生受到老師批評或考試失敗而自殺;有的學生受到家長責罵而離家出走。這些小孩子,本該天真爛漫、朝氣蓬勃,愉悅地學習、盡情地玩耍,可他們卻因受到一點點挫折就陷入了重重心理困境中。出現這些情況不僅與老師或家長教育方法不當有關,也說明了這些孩子缺乏應對挫折的心理能力。
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父母是陪伴孩子一生的老師,家庭教育具有長期性、全面性、靈活性,因此家庭教育對于提高小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一 影響小學生抗挫折能力的家庭因素
1.小學生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主要來自于家長過分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和掌握學習技能,而忽視了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結果孩子缺乏基本的獨立生活能力,缺乏必要的知識、經驗,缺乏吃苦耐勞和挑戰困難的精神,一遇到挫折要么尋求逃避,不敢面對;要么手足無措,一蹶不振。
2.家庭教育的原因
現代的家庭中,孩子大都從小就生活在舒適安逸的環境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缺乏“逆境教育”。大小事情都被父母包辦,孩子沒有了實踐的機會,致使多種能力得不到良好的發展。當孩子真正面對現實生活、面對競爭時,自然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還有的家長對于孩子的失敗總是一味地批評指責,而不是幫助孩子總結原因、吸取教訓,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害怕失敗。很大一部分家長總是過于重視結果,而忽視了孩子努力的過程,這也會讓孩子過于重視結果,接受不了挫折。
二 家庭教育中提高小學生抗挫折能力的策略
1.家長樹立抗挫折教育意識
有人說:“中國的父母是世界上最疼愛孩子的父母”,這話值得深思。父母對孩子精心呵護,用“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這句話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他們認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會讓孩子感到無助、痛苦和緊張,不應該讓孩子遭受太多的挫折。結果孩子們在家長的溺愛下,就像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一點風吹雨打,看到困難就退縮、遇到失敗就痛苦。研究證明:一個人受點挫折,尤其是成長早期受一些挫折,對他的一生很有益處。孩子從小體驗過失敗,長大后就會正確地看待失敗;孩子從小就在困難中摸爬滾打,長大之后,才不會懼怕困難;孩子從小便與挫折較量,長大后就會比別的孩子思維更活躍、應變更靈活、行動更敏捷……因此,家長應該正確看待挫折教育的重要性,把它看成是磨煉意志、提高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徑。
2.家長要掌握提高抗挫折能力的方法
第一,培養孩子樂觀開朗的性格。樂觀開朗是新一代創新型人才的性格特征,是充滿朝氣、積極向上心理品質的體現。大多數人在遇到挫折時,很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總是將失敗的想法歸咎到負面的事物上,習慣對自己一味的責備和否定,不懂得如何去調整負面情緒。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于對待挫折的態度。”具備很強的抗挫折能力的孩子就是那些在困境中依舊能夠快樂前行的孩子。因此,家長要培養孩子樂觀開朗的個性,讓孩子能微笑著面對挫折。
第二,幫助孩子克服困難和挫折。作為小學生,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態度常常是不穩定的,易受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在碰到困難和失敗時,他們往往會產生消極情緒,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失敗和挫折。要改變這種現象,需要父母以理解、同情、支持的態度幫助孩子勇敢地面對挫折,鼓勵孩子重新鼓起勇氣大膽自信地再次嘗試,提高克服困難和抗挫折折的能力。同時要處理好自己焦慮、緊張的情緒以及想責備孩子的心情。
第三,給孩子樹立榜樣。心理學研究表明,榜樣對兒童行為的形成和改變有顯著的影響。給孩子樹立不畏困難、戰勝挫折的榜樣,不僅有助于增強兒童勇敢面對挫折的信心,還可以向兒童揭示出這樣的道理:對任何成功者不應僅僅羨慕而更應敬佩和學習,世上沒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有在挫折中不斷進取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在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正確的引導就是給孩子的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另外,父母有意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還可以把自己事業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告訴孩子,讓孩子對挫折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讓孩子正確對待各種挫折和不如意。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對生活的熱愛、執著、不怕困難的態度和堅強的意志,是孩子面對挫折時最強有力的精神支柱。
第四,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要努力給孩子營造民主的家庭氛圍,對孩子愛而不縱、嚴格而民主,把孩子當做有獨立人格的家庭成員看待。當孩子犯錯時,不要責罵孩子,要先聽聽孩子的說法,避免對孩子的錯誤過度指責,要安慰、鼓勵并指導孩子調適低落情緒,告訴他下一次可以怎么做,避免孩子陷入消沉的情緒里。當孩子面對挫折時,父母要給予足夠的愛,用溫情去溫暖孩子,幫助孩子正確理解挫折、分析受挫原因,使孩子從失敗的陰影中擺脫出來,從而精神抖擻。有了這樣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才能使孩子有堅強的毅力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才能使孩子經常保持樂觀、開朗、活潑的情緒,培養他們應對困境、逆境的能力。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