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權利,在快樂中成長對學生的學習以及一生的發展至關重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要在作文教學中引入“快樂”這一概念,引導學生體會快樂、描述快樂、傳遞快樂,最終使作文變成學生樂于完成的作業。作文成為一個快樂的過程,學生在快樂中完成作文,用作文表達內心的快樂,那樣,作文教學就會事半功倍。
一 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讓學生體會快樂的源泉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接觸新鮮事物或者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總會興高采烈,快樂無比。如在教學描寫春天景物的作文時,小學生在溫暖的陽光下,迎著和煦的春風,將五彩繽紛的風箏放飛到藍天的懷抱中,學生們歡呼雀躍,興奮異常。此情此景,無論對學生乃至于老師都是一種快樂的體驗。再如組織小學生體育比賽,從推薦報名、組織訓練,到為參賽隊員加油助威,小學生們各盡所能,或許成績不會名列前茅,但這一眾人爭先、共同協作、集體奮斗的過程會給學生們留下難忘的快樂回憶。
生活中有種種快樂的事情,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體會。
二 打破思維定式,變“寫”作文為“說”作文
長期以來,作文教學遵循學習范文——布置作文題目——學生寫作文這一模式,形成思維定式。但是快樂作文必須打破這一模式,教師應該在日常活動中與學生一起體驗快樂,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心去體會,學生眼中有見,心中有思,但無法寫出來,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小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還不成熟,為了鍛煉小學生的這個能力要先從“說”開始。說出快樂事,說出心里的想法,說出自己的親身體會,這對學生來說并不難。心中有話自然娓娓道來,通過日積月累的說話練習,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日漸加強,將口頭語言寫成書面文字也就不難了。
“說”作文的環境也不拘于教室、作文課、某一體裁,要隨時隨地堅持。長此以往,小學生個個口才一流,就是不寫作文也是一件有益于學生的好事。
三 擴大閱讀范圍,變“寫”作文為“讀”作文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其中不乏膾炙人口、聲情并茂的良作佳文。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閱讀這些文章,讓學生“讀”出這些文章的精華,學習并運用文章的寫作技巧,掌握并運用好詞佳句。
四 引入競爭意識,變“寫”作文為“評”作文、“賽”作文
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寫好作文,教師可以組織開展閱讀或專題作文比賽,讓學生相互交流,進行演講、辯論,評判作文的優勢,取長補短,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作文比賽中不能單純地評出誰優誰劣,要讓學生評出優在什么地方,不足怎么彌補等。這樣才能日漸進步,賽出水平,小學生爭強好勝,這種形式是學生們樂于參加的。
總之,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創新素質,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學生一定會樂于寫作文,而且能寫出好作文。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