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幸讀了于漪老師的著作《歲月如歌》。于老師溫文爾雅,待人誠摯謙和,處事開誠布公,教學更是有口皆碑,用受益匪淺已不足以表達我讀后的收獲。掩卷沉思,不由想起陶淵明的詩句:“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一 備課需要下苦功
從于漪老師語文教學的經(jīng)歷中,我看到她擠時間學習的身影,感受到她備課一絲不茍的勤奮與鉆研。更讓人欽佩的是于老師從來不敷衍自己,即使同一篇課文教第二遍、第三遍,也絕不含糊——每次上課前于老師總是要把課仔仔細細重新備一遍,琢磨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考慮教學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情況。她說,文章是舊的,但學生是新的。
“胸中有書,有語文教學的總體框架;目中有人,了解學生,研究學生”是于漪老師備課時牢牢把握的兩個方面。每備一篇課文,她都要追根尋源,弄清三個問題:這篇文章寫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哪怕一個詞一句話,于老師也要從不同角度反復推敲、咀嚼。她以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堂課,值得每一位語文老師學習。我們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要獨立思考、深入鉆研,想想為什么要這樣教而不那樣教,還有沒有更好的教法。如果思考缺位,就只能在原地踏步,在語文教育的百花園中始終開不出一朵屬于自己的花。
于老師在從事語文教學的道路上總是夙興夜寐一燈明,尋尋覓覓。她為了備好一堂課,常常花10個小時、20個小時,乃至更長的時間。而我們似乎被學校里的各種事務拖得沒時間備課了,總是在舍本逐末中忙個不停,以至教學難以長進。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要像于老師那樣,如饑似渴地讀,平心靜氣地研,一步一個腳印地實踐,像于老師一樣,用志氣和毅力找尋語文教學的方法。
二 教學語言要錘煉
于漪老師說:“一名語文教師必須錘煉教學語言,研究語言藝術。”
為了讓教學語言清楚明白,于老師積極訓練自己的思路:課前對所要講述的問題均認真構(gòu)思,在“序”上下工夫,先說什么,后說什么;怎樣開頭,怎樣過渡,怎樣結(jié)尾;如何先總說后分說……凡此種種,均再三琢磨,以“心明”促“言明”。反躬自省,自己的教學時常是語言不夠精練、清晰,不僅沒有想方設法改進提高,反而自以為是,不以為然。有此想法,何以長進?
如何規(guī)范自己的語言,提高語言的質(zhì)量?于老師用了“以死求活”的方法,用規(guī)范的書面語言改造自己不規(guī)范的口頭語言——她把上課的每一句話都寫下來,然后自己修改,然后背下來,再進行口語化。這種方法很簡單也很有效,可謂“大道至簡”。只要我們在行動上肯下苦功,也會實現(xiàn)“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的目標。
三 教文育人要牢記
筆者從教語文多年,一直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上搖擺。語文教學是停留在技能技巧的層面,還是著眼于育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于老師對此有一個回答:語文老師要教學生學“文”做“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yǎng)聽、說、讀、寫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做人”。她強調(diào),離開了人的培養(yǎng)去講語文的教學,就失去了教師工作的制高點,也就失去了教學的真正價值。
于老師“教文育人”這一鮮明的教學主張深深刻在了我的腦海里,提醒我時刻牢記:教學,要在“學生”身上起作用,培育“人”才是教育教學的大目標。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不要走得太遠,以至忘了為什么出發(fā)。
四 鍥而不舍最重要
于漪老師教誨我們:語文教師要有拼命汲取知識營養(yǎng)的素質(zhì)與本領。帶著虛心求教的愿望,處處都是學習的廣闊天地。她還告誡我們:要做到知識富有是不容易的,要想有系統(tǒng)的時間學習是不可能的。為此,鍥而不舍的精神尤為重要。堅持把零星的寶貴時間有計劃地利用起來,久而久之,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一絲勞累,以至于寸;類寸不已,遂成丈匹”正是她鍥而不舍精神的寫照。
于漪老師是著名特級教師,是師范學校的校長,是人大代表,身上擔負著諸多重任,尚且如此虛心教學、持之以恒,我們有什么理由說忙說累、止步不前?
于漪老師說自己一輩子都在學做教師,資質(zhì)平平的我們更應該腳踏實地一輩子學做教師。堅定地在信仰的星空下奮力前行,相信我們也可以做得更好。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