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寬容、引導的心態對待學生的意外,使“不一樣的觀點”導致有價值的數學生成;采取擇機升降預定目標,及時生成新目標,再落實即時目標;尊重學生的需要和想法,適時改變對學生的要求,對精彩的生成進行推廣。
【關鍵詞】善待 意外 生成 數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3-0116-02
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發表的意見、提出的問題以及回答并不都和老師課前預設好的相符,往往會出現一些意外。教師應善待這些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新問題、新想法、新現象,使之生成精彩數學。在此,筆者借用案例談一些體會。
一 面對意外,以寬容、引導的心態對待學生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他們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教學,是教學資源的重要生成者,這一生成是以和諧自由的氛圍為基礎的。因此,面對意外,教師也要以寬容、引導的心態對待學生,使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思維方式、合作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的展示。
我校曾開展課堂觀察員聽、評課活動,其中一次活動讓我記憶猶新——師:大家把導學案中的等腰三角形割下來,將紙片對折,由這個活動你可以得到哪些有關等腰三角形的邊、角的結論?學生正準備動手操作,一名學生舉起了手。生:我不剪紙也知道結論。師:你知道什么結論?生: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中三線合一。教師沒有想到會出現這么個“程咬金”,何況后面還有幾個聽課的老師,于是很不自在地問:“你怎么知道的?”生:一眼就看出來了,書上也是這么說的。師苦笑著:就你聰明,坐下!后面的教學是在沉悶的氣氛中進行的,學生操作完成后再也不敢舉手發言了。
其實,如果這位年輕教師以寬容、引導的心態對待那位學生,導入語說委婉點,如“你真是個愛學習的學生,我相信你還是個愛思考的學生!”然后讓他和大家一道動手操作、探索、驗證等腰三角形為什么會具有這些性質,一樣可以進入他預設的教學環節,課堂效果可能會更好。
一般而言,如果教師常常以“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還可以怎么想”等類似啟發性話語與學生對話,就可以營造出一種寬松的交流氣氛,比較容易催生學生表達的行為。反之,動輒以“怎么會這樣”、“應當這樣做”、“不可能”等質問甚至教訓的語氣與學生對話,則往往會使課堂彌漫著拘謹甚至嚴肅的氣氛,從而使學生不敢或不愿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特別是那些與教師的想法不完全一致的觀點,而這些“不一樣的觀點”也是課堂中的一種意外,常常會導致有價值的數學生成。
二 面對意外,采取擇機升降預定目標,落實即時目標
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現場性,學習的狀態隨時會發生變化,隨著課堂的推進,預設目標也可能顯示出它的不合理,教學就要合理地刪補、升降預設目標,從而及時生成目標,再落實即時目標。
在學習華師大版數學(七年級下)與三角形有關的線段的課堂上,二組代表首先發言:“用刻度尺量出BC邊的長度,再平分計算。”五組代表發言:“用圓規也可以作出BC邊的中垂線。”我點頭表示贊許,本想說“以后會學到”,不料,三組代表大聲說:“我們反對二組的做法,我們組試了一下,選用圖(3)量出BC的長度為9.3,平分后得4.65,作出中垂線后發現,這兩條線段不重合。”六組的代表也舉了手,說:“我也支持三組的意見,用刻度尺作線段的平分線看起來是可以,但測量值是近似值,操作中會出現誤差,若要準確作出,只要將BC邊對折,使B、C重合,折痕就是BC邊的垂直平分線。”他邊說邊操作給大家看。
這些都出乎我的意料,我本意是想讓同學們得出“用度量法可以平分線段”這種最直接的方法即可,沒想到他們不僅沒有按書本和導學案上的內容學,完成我的本意目標,還全盤推翻了我的設想,這太意外了!同時,我又意識到,這是學生通過自己親自操作、驗證后得出的結論,這是他們切身體驗的結果,我應該愛惜他們的思維成長。于是,我給以充分肯定、及時鼓勵,并讓同學們動手操作,然后用刻度尺、量角器驗證,確實如此。活動并沒有結束,在學習三角形三邊垂直平分線的關系時,同學們再次驗證:用度量法作線段的垂直平分線是存在誤差的,這樣三角形三邊的垂直平分線不會交于一點,而通過折紙得到的三角形三邊的垂直平分線會交于一點。瞧,生成了多精彩的數學!
三 面對意外,尊重學生需要和想法,適時改變對學生的要求
課堂上學生們的創造性思維如火花般時時閃現,常常引發課堂種種意外。作為教師,需要尊重每一位學生,對于那些意外的猜想要采取“暫緩判斷”的原則,不立即下“不對”的結論或不予理睬,應讓學生充分說明想法,如果發現可取之處要及時加以肯定,甚至在班里進行推廣。
在勾股定理應用的課堂上,我說:“以直角三角形的每一條邊為邊向外作正方形,根據勾股定理a2+b2=c2,得出它們的面積之間具有如下關系:S1+S2=S3,那么,向外作其他圖形是否也存在這樣的關系呢?”(學生一時沒有回應)我接著說:“下面我們以半圓或正三角形為例。”探究完成后,得出結論:以直角三角形的每一邊為直徑向三角形外作半圓(或正三角形)S1+S2=S3的關系成立。突然,一位學生冒出一句:“老師,我覺得在直角三角形外分別作矩形,也應該存在這種關系!”我愣了,由于我不經意的“放任”,引來了學生這一突如其來的意外猜想,它是非常規的、奇怪的猜想,還是學生思維的頓悟、靈感的萌發?應如何對待呢?我稍作猶豫后,決定對此作一探討。我說:“好的,這位同學又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大家共同思考一下,在直角三角形外分別作矩形,上述關系是否也成立呢?”(短暫思考后)生1:“不成立,例如,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長分別為3、4、5,向外作寬均為2的矩形,面積分別為6、8、10,但6+8不等于10”。生2:“成立,例如,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長分別為6、8、10,向外作寬分別為3、4、5的矩形,面積分別為18、32、50,就有18+32=50。”(此時,大家舉的例子有的成立,有的不成立,意見不一,學生議論紛紛)突然,生3:“成立,例如,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長分別為3、4、5,向外作寬分別為 ,2, 的矩形,面積分別為 ,8, ,有 。”我說:“看來在直角三角形外分別作矩形,上述關系成立是有條件的,大家認真觀察以上的例子,看看上述關系成立的條件是什么?”生4:“每個矩形的長和寬的比值相等。”生5:“這些矩形相似。”至此,學生從具體的例子不斷總結規律,特別是學生5的總結,為“以直角三角形的每一邊為直徑向三角形外作半圓(或正三角形)S1+S2=S3的關系成立”這個意外又精彩的結論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不論是學生問題,還是教師的失誤,在新的理念下,課堂的意外出現是必然的,如果教師真正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師就沒必要對課堂中的意外進行設防,而應關注更多的意外發生,正視意外的存在,用智慧善待意外,讓意外生成精彩的數學。
參考文獻
[1]朱志平.課堂生成資源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馬復、凌曉牧.新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