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學生或多或少對計算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師應以教材為基礎,引導學生有層次、有重點地進行學習。讓學生直接在計算機上進行操作,并且借助教材促進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在課堂開始時明確告訴學生課堂教學目標,然后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在操作、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當學生碰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及時解惑,而不是直接參照教材、面面俱到。
【關鍵詞】計算機 信息技術 教學改革 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3-0119-01
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發揮創造性,克服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應以訓練學生創新能力為目的,給學生自己的空間,尊重學生的愛好、個性和人格,以平等、寬容、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使學生與教師一起參與教學,做學習的主人,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氛圍。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想象的能力。
信息技術學科需要單列的課程,課程設置不宜完全模仿其他傳統課程。一種做法是配以一定的主題活動課程,如網頁設計、電腦美術等;另一種做法是在課程和教材中安排這些主題,或安排計算機輔助的其他學科內容的學習。信息技術教育的整體目標和任務單獨依靠其課程教學本身是難以全面達成的,與其他學科課程的整合、專題活動課程的安排、學校及周邊信息環境的建設和利用,將非常有利于信息技術教育目標的實現。
在各科教材的改革中,也應努力體現與信息技術學科的結合。計算機教學注重與其他學科的滲透性教學。學科之間的滲透性教學,已是現代課堂的發展趨勢。尤其是以計算機為主體的信息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整合教學,已成為現代課堂教學的發展方向。運用計算機蘊涵的圖像、文字、畫面、音像,讓其他學科的課堂教學更貼近生活、貼近自然、貼近社會、走進科學。例如,需要重選內容、實例、實驗、練習,配合教學模式的改革,將計算機配到教室和實驗室,也是一個應該積極探究的問題。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圓滿完成課程教學任務。
在課時減少時,保證教學的質量,提高教學效率,利用多媒體工具直觀教學。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特別在對于一些涉及計算機反饋信息的內容教學時,如果采用傳統的板書和講述,讓學生思考的教學方式,那么只會事倍功半。如果合理地使用多媒體工具,可以在屏幕顯示器上進行相關內容的教學,那么就能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大大提高教學效率。適當的教學軟件,是一個關鍵。開發適合中國國情、有反復使用或推廣價值的高質量的教學軟件,必將有利于我國教育軟件水平的提高。
注重操作技能的培養。計算機教育是一種能力教育。課程應該是在學生對計算機相關理論知識有所理解的基礎上,熟悉計算機操作系統以及一些常用軟件的操作。因此,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的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在授課過程中“用”指的就是在理論教學結束之后,讓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教學內容中的理論知識,從而領略理論中的精華。因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非常注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科教學可以給學生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學習環境,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也變得更加自由與多樣,學生的學習不局限于教師傳授,他們可以更加主動。我們正在迎接課程改革以及實施新課標教學改革的挑戰。我們已經找到了問題所在:建構適合新課標和教學改革實際需要的新型課程資源;探索與推廣建構資源與應用的規律與方法,下一步是教師如何構建學科教學模式。新課標對“整合”及課程資源的建構有鮮明的開放性要求。這就決定了所謂“整合方法”沒有“一招鮮”式的預設制式模板,不能像一本“教參”或“使用手冊”那樣可以拿來即用。“整合方法”是針對新課標的具體要求以及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具體變革,在教學活動不斷演進的過程中不斷提煉出來。所以,“整合方法”必須探討如何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辯證關系;探討信息技術的優勢與功能如何在課程資源的建構中更容易被廣大的教師所認識和應用。
計算機教學模式的多樣化。根據學科,采用問題化教學,由教師和學生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各種形式的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利用計算機尋找答案。還要注重教學過程的探索性教學,學生主動地獲取由教師匯編整理并設置的教學內容,圍繞相關內容進行討論,教師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和引導學生的討論。教學形式采用學生自學、獨立練習、協作學習等多種形式,讓課堂教學結構發生質的變化。教學中通過師生協同、學習爭論、角色的扮演等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進學生探求科學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學習計算機創新能力。
因此,作為計算機專業課教師,必須不斷地進行實踐和摸索,制訂適合自己教學的課堂管理規則,以提高計算機專業課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于智平.提高計算機教學效益的幾點體會[J].中國電化教育,2010(3)
[2]李學農.走進網絡時代與教育“新概念”[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