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標的影響下,開放式教學漸漸引入初中課堂,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就開放式教學引入物理課程進行了淺談。
【關鍵詞】初中物理 開放式教學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3-0126-01
物理是學生在整個中學階段都要接觸的課程,傳統的物理教學模式都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的主要考核是學生成績,久而久之,物理課堂變得越來越乏味,學生學習效率得不到提高。因此,在新課標的指引下,物理課堂引入了開放式教學,大范圍、多渠道的給予學生思考方向,將教學內容和探究實驗共同開發,讓學生的學習完全依靠自我,在不斷探索中獲取知識。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
一 開放初中物理課程的思路
第一,改變課堂聽課方式。以往的聽課方式是:每個學生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進行聽講,老師不能顧及每個學生的感受,但這個時期的學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強,他們非常渴望能夠得到老師的重視。為了保證學生能夠保持這樣的求知欲,在開放式教學中老師可以按照學生學習情況、興趣愛好等因素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課堂上,當老師提出問題后小組內的學生進行討論,由代表進行發言,要求每次發言的人都不同,使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另外,還可以將課堂搬出教室,在不同的環境中學習,提高學生的興趣,因此課堂效率得到了極大地提高。
第二,改變備課方式。老師的教案是確定學生思路展開的關鍵,教案設計的基礎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和大綱中的教學目標而定。無論老師制訂怎樣的備課方案,被實施的都是學生。因此,老師設計的備課內容是否能夠得到學生的認可,學生是否樂意學習老師安排的內容顯得尤為重要。在開放式教學引入后,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老師會讓學生自主備課,在同樣的大綱下,學生的興趣不同,學習重點也不同,老師可以將學生備課的資料匯總,在了解學生聽課重點后再進行知識的講授,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提高。
二 如何實現物理開放式教學
第一,提高教材利用率。以往的教學中,老師只將大綱中羅列的知識點進行重點講述,對教材其他知識的講解較少。新課改中明確提出,學生要熟悉書本內容,在此基礎之上進行知識的延伸。例如,以往在學習影響物體滑動的摩擦力問題時,在做完影響摩擦力的因素有接觸面之間的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兩個實驗之后,老師對摩擦力的講解就基本結束,對涉及的相關知識不做過多講解。而改版后的物理課本中對影響摩擦力的猜想這個課題中,留下了五個思考題,老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自主實驗后得出相應的結果。這樣能夠讓學生對實驗結果得出的過程有所了解,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第二,教會學生觀察。人們對任何事物認識的第一步都是觀察,這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本途徑,同時也是主要環節。物理是建立在自然基礎上的一門科目,因此觀察法在物理這門科目中運用的相當頻繁。老師需要教會學生發現課本中的重點,隨著重點進行知識的學習。例如,老師在講授摩擦起電的原理后可適當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相關的摩擦起電現象。學生再遇到類似問題后會聯想到課堂上的實驗,出現錯誤的概率就會變小。
第三,教學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教學方式的開放當然也包括教學實驗開放,學校可以完善物理實驗室的實驗設備,讓學生在需要實驗的課程中能夠親身感受實驗過程,在見證了事物的改變后學生對實驗現象有所理解,在知識的記憶上會更加輕松。此外,老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書本上沒有提到的實驗,通過實驗學生會對學習的知識有更加深刻的掌握。
第四,作業開放式。以往的教育模式中,老師布置的作業都是由書面形式構成。課程開放后,老師布置作業的形式也要開放。例如,在進行噪音的課程研究中,可以布置調查身邊出現的噪音以及降低噪音的辦法的作業。圍繞當天的教課內容,進行相關的作業布置。這樣的作業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學生可帶著興趣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對作業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五,課堂地點開放。以往的物理教學主要是在教室內,課堂氣氛較嚴肅、緊張,學生學習有壓力,學習效果不明顯。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可適當改變課堂地點,例如在教授噪音的課程中,可以將課堂遷移到戶外,老師帶領學生觀察周圍聲音,判斷哪些是噪音。另外,在某些需要動手操作的課程上可以將課堂遷移到物理實驗室中,學生可在實驗過程中掌握知識要點。
三 結束語
開放式教學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只要教育工作者在實踐后累積大量經驗,找出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辦法并實施,就能夠提高初中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效率,開放式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減輕了學生壓力,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更好地成長。
參考文獻
[1]王文東.淺論新課程改革下的中學物理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1(4)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