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要獨具慧眼,在課堂教學中隨時捕捉有價值的信息,及時納入課堂教學,巧妙設計并運用于教學活動之中,使課堂生成出乎意料的精彩。
【關鍵詞】數學課堂 有效生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3-0129-01
課堂生成是指在課堂上師生、生生之間在交流、互動、研討等過程中,即時生成的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它隨著教學環境、學習主體、學習方式的變化而變化,根據教師的處理方式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價值。我們關注課堂的“生成性”,就是要求教師要獨具慧眼,在課堂教學中隨時捕捉有價值的信息,及時納入臨場教學,巧妙設計,運用于教學活動之中,使課堂生成出乎意料的精彩。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有效生成。
一 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促進生成
一般情況下,教師在預案的設計時,已經對學生的直接經驗有預估。但在實際教學中,獲取的反饋信息往往仍會與預估的情況不同。這時我們就需要對原設計方案進行調整,對學生的已有經驗進行歸納和重組,促進學習的體驗性和問題的生成性。
教學人民幣的認識時,會遇到這種情況:因學生對人民幣在生活中是有一定接觸和了解的,所以在預設方案教師也都會有一些預估。但到了實際課堂上才發現學生對人民幣的了解,可能遠比我們要想象的要豐富得多。因此,導致老師在提問時,一個小小的問題可能就引發學生接二連三地說出很多問題。學生在這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不僅順利掌握了課本上的大部分知識點,還延伸出了課本以外的知識,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二 學會整合,實施調整,引導生成
在課堂交流及互動生成中,來自學生頭腦中所閃現的信息大多是零星、模糊和沒有經過加工、整理的,我們需要自始至終不斷地研究這些問題,解讀潛藏在問題深處的意義,及時挖掘那些有價值的問題并加以豐富,引導生成,使其成為不斷完善的新認知。
在教學分數與百分數的互化時,最后我們一般都會讓學生讀教材上的總結語:把分數化成百分數,通常先把分數化成小數(遇到除不盡時,通常保留三位小數),再化成百分數。這時有學生提出“這里用了兩個“通常”,是不是重復了?”當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時,就順勢調整了思路,讓學生就此討論“是不是教材編寫時多用了一個‘通常’,這里可不可以省略掉一個呢?”經過討論,生1:第一個“通常”是指分母擴大若干倍后,恰好是10、100、1000……的,或者分母縮小若干倍后恰好是100的,都可以直接化成百分數。生2:第二個“通常”的意思則是指分子除以分母除不盡時,一般保留三位小數。兩個通常的特定含義不同,所泛指的情形也不同。學生在仔細的推敲和斟酌中,深入參與了分數化百分數的方法分析、解釋和舉證過程。不僅理清了各種知識間的聯系,深化了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層次,也培養了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關注重點、捕捉亮點,發展生成
在學習過程中,隨著學生認知水平的不斷地深化,學生頭腦中的思路和方法往往會不經意地閃現,這些思維的亮點可能就是學生思維的頓悟、稍縱即逝,我們只有及時地捕捉到它,并加以肯定,才能喚起更多孩子的思考熱情。
在給學生輔導雞兔同籠的問題時,先是出示問題“雞兔共有16個頭,44只腳,問雞兔各有多少只?”,然后按照教材上的方法進行引導。正當學生在我的思路指引下一步步解答問題時,只聽見一個聲音:“這樣算太麻煩了。”我聽了先一愣,隨即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說:“是嗎?你有更簡便的方法?說說看?”只見他講道:“假設每只雞只有一只腳,每只兔子兩只腳,腳的個數就少了一半,就是22只腳。因為一只腳雞的腳和頭是相等的,兩只腳的兔子腳則是頭的兩倍。那么22-16=6(只)就是兔子的只數了。”多么有創意的想法啊!我先是暗暗驚喜,緊接著在他的想法的激發下,不少學生也都躍躍欲試了起來。于是,進行小組討論,隨著討論的不斷深入,又有不少同學提出了新的奇思妙想,從而激活了其他學生的思維。
四 滿足學習需求,拓展生成
當我們把教學看做是動態生成式教學的時候,教師就不能機械地按原先設定的思路進行教學了,而應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動態生成教學內容,以滿足學生的探求欲望。那么此時的課堂,究竟是怎樣的過程,就已經不是在課程預案的設計中能夠把握的了。
在教學“年、月、日”時,當學生對“年、月、日”的時間單位有了充分的認知以后,我讓學生提問“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時,居然有生提出“為什么有閏年和平年之分?”這不屬于本節課的教學知識點,但看著學生渴求的眼神,我決定馬上帶學生探求有關平年、閏年的知識。于是,我帶著學生通過電腦研究平年、閏年來由。結果,我們不僅了解了為何有平年閏年之分,還了解了“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這些知識。此時雖然我的教學計劃打亂了,但學生滿足的神情不正是心靈愉悅的最好體現嗎?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把各種有益的、能開拓學生眼界的素材性資源引進教學中來,讓學生感受到時代的氣息,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總之,作為教師,我們要有動態生成的觀念,積極捕捉富有生命氣息的教學資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有效利用課堂上的動態生成,讓課堂充滿活力。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