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人結合“復雜人”假設理論淺談對學校管理的一些看法,希望學校在管理方面能夠把握人性,正確對待人性,提高工作效率,促進員工的精神合作,最終達到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提高。
【關鍵詞】復雜人 管理 學校管理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3-0146-01
管理是各企業單位運作的核心,可以說向管理要效益是永無止境的,由此產生了人性假設理論。通過教學實踐和學習,我對人性假設理論有了一定了解。“經濟人”、“社會人”、“自動人”的人性假設理論,都是從某一側面來認識被管理者的屬性,雖都具有合理的一面,在管理發展的不同階段起到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各自都有比較大的局限性,沒有考慮人的個性、需求的差異和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人的需求在不同情境、不同年齡,其表現形式是有差異的。“復雜人”假設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人不只是單純的“經濟人”,也不是完全的“社會人”,更不可能是純粹的“自動人”,而應是因時、因地、因各種情況采取適當反映的“復雜人”。為此,“復雜人”的人性假設提出了新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應變管理。
應變管理,要求管理者具有洞察人的個性差異的能力,根據具體人的不同情況,靈活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應變管理已貫徹到管理實踐之中,從學校管理中我們也能看到應變管理的應用。下面,我就從“復雜人”假設談一下學校管理。
現在,一般學校都實行授權制,設有校長、副校長、主任等。這種設置的目的是使任務清楚、分工明確。如果這種管理分工合理,并兼顧了學校需要與個人的專長,那么就能夠使校長、主任等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這樣不但加強了管理,而且也提高了工作效率。當然,學校管理不僅僅是校長、主任的工作,也是全體教師的職責,要使每個教師都感到自己是學校的一員,有與職位相應的明確的責任。要做到這一點,學校應實行民主式管理,在組織和制度上保證每一個教師有參與管理的機會。為此,我認為學校在管理中應實行建議制度,在意見發表會上,教師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校長、主任等不應借權力來壓制別人。在這方面,有些學校做得很不好,校長、主任獨斷專權,沒能做到信任、尊重、支持、幫助教師員工,導致了不好的人際關系,上下級之間以及平級之間互相猜疑、明爭暗斗,使教師員工在學校團體中感覺不到溫暖,這樣,由于管理不當,從而導致學校秩序混亂,最終影響了教學質量。
應變理論一反過去依據某種固定的人性假設理論所采用的一套管理方式和方法去管理各種不同文化程度、知識水平、經濟水平的被管理者的舊模式,而是強調根據不同的情況,針對不同管理對象,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這種管理方法包含有辯證法的因素,對我國管理思想的發展和實際管理工作都具有積極意義。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競爭在各個領域都顯得非常激烈。就業問題越來越嚴峻,造成了許多人工作與自己所學專業不相符,再加上一些中、老教師員工思想比較僵化,造成了教師個人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差異。面對這種情況,有些學校采取了一些補救的管理方法。補救方法之一,是對職工進行培訓來提高職工的能力,并輔以適當的獎懲措施,以增強培訓效果。同時,學校在這方面的管理工作中,也應該注意保持個人的心理平衡,使個人對自己與環境都有一個比較清楚的了解,以求得個人的更好發展,縮小職工的個人差異,提高教學質量。其次,實行目標管理。既讓每個教師了解學校的總目標,又讓教師員工掌握個人的分目標,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實行適當的獎懲制度,這樣可以促使教師積極地去完成目標,提高工作效率,縮短個人之間的差異。
人在同一時期有各種需要和動機,它們相互作用,并結合成統一的整體。那么,學校管理在實現教育目標的同時,應使教師獲得“合理程度”的滿足,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滿足。現在,許多學校都設有一定的獎金,比如,在聯考中,所教班級學生的成績優秀,該任課教師或班主任就會得到一定的獎金。這樣,一方面可以使教師具有組織優越感和個人成就感;另一方面,使獎金成為一種激勵因素,促使教師努力工作,提高教學質量。
學校管理不僅包括對教師的管理,還包括對學生的管理。一個班集體通常有三四十人,而這些學生的成績、性格等是有差異的。為此班級管理除了實行民主管理外,還應采取一些具體、有效的管理措施,或分而治之、或壓制、或疏導。
當然,我們還應看到“復雜人”的人性假設理論及其應變管理方法并不完備,它強調人們差異性的一面,而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人們具有的共性。現在,有些老師為了使學生的合格率高一些,使自己的評定好一些,便在考試時弄虛作假,有的老師甚至在考試時不讓個別成績差的學生參加。實際上,成績差的學生也有上進心,教師忽視了差生與優生的這種共性,打擊了學生的上進心,這種管理方法很不正確。
以上,就是我結合“復雜人”假設理論對學校管理的一些看法。能把握人性、正確對待人性,則可以充分發揮人的真正價值。這種價值不但表現在工作方面,更重要的表現在創造力與發展經濟方面。因此,注重人性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促進員工的精神合作,發揮企事業單位的和諧作用,提高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