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小學班主任20年,其中雖然包含著酸甜苦辣,但更多的還是無比的欣慰、成功的喜悅、至高的榮譽,我執(zhí)教多年,因此收獲了班級管理的點滴經(jīng)驗,我把它稱之為班級管理效應。下面就談一談在筆者的班級管理中占主導地位的三個效應。
一 個體競爭效應
1996年春,我任教五年級。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濃厚,競爭意識淡薄。針對班級學生的這一情況,我決定采取個體競爭的方法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學期初,我讓學生按成績每兩人結(jié)成一對,在多方面進行比賽:在階段驗收測試、期中考試、期末考試中比成績,誰成績好誰就是“贏家”,得一朵小紅花,每次都進行統(tǒng)計;在完成作業(yè)上比,校內(nèi)作業(yè)每五個“優(yōu)”得一朵小紅花。家庭作業(yè)一次不完成就扣一朵小紅花,并由小組長督促當日中午補全作業(yè);在出勤上比,一學期出滿勤得六朵小紅花,無論什么原因,只要缺席一天,就扣一朵小紅花;在響應號召做好事上比,學校號召一次不響應的扣一朵小紅花,每做五件好事得一朵小紅花。經(jīng)統(tǒng)計后進行綜合評比,誰的小紅花多,誰就是贏家,輸?shù)囊环揭獮橼A家買學習用品。我在確定實施這項活動前就與家長協(xié)商,征得了家長的支持。因此,在整個活動中,家長起到督促孩子的作用。結(jié)對子的兩個學生學習成績相差無幾,并且只有兩種結(jié)果:不是贏就是輸。孩子、家長、班主任都看重這個過程,因為在這些比賽過程中,個體的競爭促進了集體的進步。這項比賽活動我實踐了16年,這期間送走了四屆畢業(yè)生112人,他們中沒有一個“常勝將軍”,“三連冠”也僅有過兩人。由此可見,個體競爭的最大效應就是調(diào)動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了集體的進步。
二 課前三分鐘效應
課前三分鐘活動適合低年級學生,因為低年級學生記得快,忘得也快。這樣,每日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鞏固復習,學生就能達到熟能成誦、熟能生巧的地步。就我現(xiàn)在所教的二年級來說,二十以內(nèi)加減法試題,表內(nèi)乘法試題,每個學生都能做到張口就來;每單元五十多張生字卡片,人人都能做到組詞認讀一次通過。活動實踐證明,課前三分鐘效應不僅鞏固了基礎知識,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組織能力,也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
三 日記效應
我教過的學生,從二年級就開始寫日記。多年來,我就是通過看學生日記來了解班級動態(tài)、學生思想狀況的,及時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尤其是畢業(yè)班。下面是案例分析。
案例:臉盆事件。2001年12月的一天早晨,我班臉盆里的水結(jié)冰了。當生起爐子時,冰融化了,發(fā)現(xiàn)鋁制的臉盆有一個窟窿,一看就是用火鉤刨的,班規(guī):損壞班級物品是要賠的。但沒有學生主動認錯。第二天,一下早自習,我就收日記。果然,有線索了。有11名早到校的學生都寫看見張強拿火鉤刨臉盆里的冰了——張強是班里的體育健將,家里條件比較好,有時愛打架。于是,我找張強談話。他說:“我是用火鉤刨冰了,但我沒刨著臉盆。”當時,我非常生氣。請校長幫我調(diào)查此事。最終,張強還是那個說法。同事們建議我找他家長,沒有確鑿的證據(jù),我不能那樣做。第三天,我一到學校,學生就主動上交日記。大多數(shù)學生都建議我不要再調(diào)查此事了,建議我用班費來買。我正被學生的好意感動著,看最后三本日記時,一個學生的日記內(nèi)容讓我感觸頗多。她是一名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她在日記中寫道:老師,對不起!臉盆是我弄壞的。星期一早晨,班里來了十多個同學,開門一進屋,男生就生爐子,張×生完爐子還說臟話,然后我就用火鉤刨了兩下。這時學校里跑進一個毛驢駒。同學們都跑出去了。我就撿起火鉤,想把冰刨下來。結(jié)果一下火鉤就碰到了盆上,燙出了一個窟窿。我害怕別人看見,我扔掉火鉤就出去了。……老師,求你了,別把這件事說出去,更不要告訴家長,買臉盆的錢我會夾在你的語文參考書里。老師,別找我談話,好嗎?老師,我會燒了這篇日記,但我永遠記住這件事。今后……
我當時的批語是;老師會按你說的做。老師也相信你今后一定能成為敢做敢當?shù)娜恕?/p>
接下來,緊張忙碌的期末學習和工作,使我們淡忘了這件事。直到他們畢業(yè),也沒人再提及這件事。因為在我們班有一條規(guī)矩:光彩的事,偶爾提一提,作為動力;不光彩的事,過眼煙云,永遠忘記。
我覺得,日記效應就是保證了班主任及時的與學生溝通,及時地發(fā)現(xiàn)問題,正確地解決問題。
以上是我在教育教學中的一點體會。我既然選擇了教育事業(yè),就要為我所愛的事業(yè)奮斗一生,也愿意和同行分享快樂與收獲。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