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一種基本的智力技能,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先決條件。人的主要閱讀能力是在3~8歲形成的。大班幼兒處于幼小銜接的關鍵期,他們對語言的學習也逐漸從口頭語言轉向書面語言,此時激發幼兒對閱讀的興趣有助于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因此我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接受信息的不同途徑,嘗試用多通道參與法來激發大班幼兒早期閱讀的興趣。
【關鍵詞】早期閱讀 興趣 多通道參與 大班幼兒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3-0155-02
一 早期閱讀的意義
閱讀是一種從印的或寫的語言符號中獲得意義的心理過程,也是一種基本的智力技能,這種技能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先決條件,它是一系列的過程和行為的總和。早期閱讀又稱前閱讀,它是指在幼兒園階段,以圖畫讀物為主,以看、聽、說有機結合為主要手段,從興趣入手,萌發幼兒熱愛圖書的情感,豐富幼兒的閱讀經驗,提高閱讀能力,發展想象、思維、表達能力。
二 大班幼兒閱讀中存在的問題
大班幼兒隨著生活經驗的增加,開始對文字感興趣,且對各種信息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加,所以他們開始對圖書有較濃厚的閱讀興趣。然而我們也發現,孩子們的閱讀情況并非如我們想象中的興趣濃厚,主要存在這樣一些現象:(1)閱讀方式單一,幼兒喜歡看書,卻看得很快。只對畫面形象感興趣,沒有對畫面意義及其他相關信息的興趣,沒有細致的觀察,也沒有完整的理解。(2)過于注重識字,看完后又不能對內容發表一些自己的想法,或者不能較完整地講述故事內容。(3)不斷地更換圖書,翻看過一遍就不看了。
這樣根本起不到閱讀應有的作用,使幼兒的后續閱讀興趣明顯減弱。我們發現幼兒園的語言教學中以故事、兒歌等為主,很少接觸閱讀的內容。閱讀僅作為區域活動、自由活動等較分散的活動,導致幼兒的閱讀活動缺乏有效引導,影響幼兒對圖書的后續閱讀興趣;另外,過于注重早期識字把幼兒的閱讀注意力引到識字方面,也是導致兒童缺乏閱讀興趣和閱讀動機的原因。
三 激發大班幼兒閱讀興趣的策略
綜上分析,我們從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出發,尋找激發閱讀興趣的有效途徑。為此,我們根據人類接受信息的不同途徑,嘗試以多通道參與法來激發大班幼兒早期閱讀的興趣。
1.聽——讓幼兒感受閱讀的美妙聲音
孩子最早是通過“聽”來獲得語言的。從媽媽的胎教故事到出生后的“睡前故事”,通過錄音、電視、錄像等多種途徑“聽”到多種形式的閱讀材料,是學齡前孩子閱讀的特點,同樣也適用于以口頭語言為主的大班幼兒。
第一,在語言區中聽有聲媒體講故事。科學技術的發展讓孩子們有了更多可以聽的“書”。復讀機可以讓孩子一遍又一遍地聽自己喜歡的故事,對一些經典的童話故事、成語故事愛不釋手,極大地豐富了孩子的閱讀經驗,增進了幼兒對故事的情感和內容的理解。語言學習機則是一本會說話的書,它把“聽”的故事和“看”的故事結合,通過圖片符號與聲音結合,達到視聽效果的整合。
第二,一起聽媽媽、老師講不同的故事。我們了解到,孩子們在家中的閱讀過程中,媽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個媽媽給孩子講(讀)故事的方式都不同,為孩子選擇的圖書也各有不同。于是我們和個別媽媽進行了溝通,把每周五傍晚定為“媽媽講故事”時間,由媽媽帶著自己喜歡的故事和圖書來為孩子們講(讀)故事。
第三,讓孩子聽老師有感情地朗讀。“為孩子讀書是培養閱讀者最有效的方法。”美國教育研究者和閱讀推廣工作者崔利斯在《朗讀手冊》中這樣說過。在每天午睡前的教師故事時間里,我們把孩子們訂閱的圖書中的故事有感情地讀給孩子們聽,并鼓勵孩子們在自由活動時間去看看那些故事圖片,進一步理解和感受故事所帶來的更多的內涵。
第四,和同伴共同分享朗讀。餐前的故事擂臺賽是孩子們互相聽讀故事的時間,孩子們把通過其他途徑學到的故事通過講述的方法與大家分享,與此同時,孩子們還帶來了相關的圖書,既可在講述時為大家提供相對應的圖片,也可為大家提供交流討論的參照物。
2.看——讓幼兒獲得更多閱讀材料的意義
如果說“聽”讓幼兒感受到閱讀材料美妙的聲音,那么“看”就讓閱讀材料有了更多的意義。為此我們積極創設一個閱讀的環境,讓孩子們隨時都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參與閱讀。
第一,欣賞墻面大圖書。為了讓幼兒能隨時能“看”到各種閱讀材料,我們積極為孩子創設閱讀的環境。一個個有趣的童話故事被做成了活動室的墻面裝飾。幼兒在欣賞的同時,還可以從更多的角度去理解、討論對墻壁畫面的理解。
第二,閱讀自制大書。活動區中一本本自制的大書是孩子們特別喜歡的閱讀材料;教師制作的大書是幼兒與同伴一起分享、討論的對象,因為它特制的大畫面和合作翻書的特殊要求最適合與朋友一起看,一起翻翻、看看、講講比一個人看書更有意思。而這些對于合作能力漸強的大班幼兒來說,的確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
第三,隨時可看的走廊連環畫。除了活動區,我們還在走廊上張貼故事連環畫。事實上,孩子們因隨時都能看到的“圖書”而對這些閱讀材料產生熟悉感,進而產生對相同內容的圖書的閱讀興趣,甚至連表演區的游戲中演得也是這些隨時可看的連環畫故事。
第四,隨地可玩的文字閱讀。大班孩子對文字有了一定的興趣,且有了一定的識字量。因此我們嘗試著根據季節或閱讀主題把一組組主題詞語作為游戲材料貼在走廊地面,當幼兒在玩跳格子等游戲時,口中念念有詞地說著這些主題詞語。遇到不認識的,除了同伴相互學習,他們還會到熟悉的主題故事中去尋找。這樣隨時隨地都能進行的閱讀方式是引導孩子自主閱讀的第一步。
3.說——促進幼兒對閱讀材料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第一,說說讀書的過程,有效地指導幼兒對閱讀材料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從而增強后續閱讀興趣。
針對孩子看書只關注畫面不關注內容的情況,我們在晨間活動、餐后自由活動時間中安排“好書推薦”和“好書大家說”活動。讓個別幼兒把自己喜歡的書介紹給大家,引發其他孩子的閱讀興趣,然后大家再一起重溫閱讀的內容,一起來說說看書的過程,說說書中有趣的地方。
第二,說對畫面的想象,讓幼兒有更多自己的故事,激發幼兒自主閱讀的熱情。
在幼兒園大班,我們通常選用一些畫面精美、語言文字簡練的繪本讓幼兒閱讀。這些簡練的文字往往只起串起故事情節主線的作用,而更多的內容蘊含在圖書的畫面之中。如我們和孩子一起看《母雞蘿絲去散步》,這本書的文字只有44個漢字,講述了一只母雞非常簡單的散步過程,但是這本書的畫面,讓我們看到了故事中另一個主角——狐貍,它一路尾隨著這只愚鈍、麻木的母雞,上躥下跳地向母雞發動襲擊,卻總是因意外的出現而遭遇失敗。這個故事給了孩子們充分發揮想象的空間。
在這樣的變化之后,閱讀由單一地看圖書變成了聽、看、說等多通道參與的形式,孩子們對圖書的熱情有了極大的轉變,逐漸愛上了這種自主、愉悅、充滿想象空間的閱讀方式。因此,我認為一種早期閱讀的興趣激發在使孩子增長知識、開闊眼界,陶冶情操的同時,一定能對幼兒進入書面語言階段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對幼兒將來的有效閱讀和自主閱讀能力的提高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阿甲.幫助孩子愛上閱讀[M].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2007
[2]黃娟娟.認字、識字就等于早期閱讀嗎?[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
[3]楊志娟.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EB/OL].http: //ping.ci123.com/firms/topics/8172/2249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