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造就語言,只有創造良好的環境,幼兒的語言才能得到健康的發展。如何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是我們每一位幼兒老師和家長的共同責任,應通過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在語言教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
【關鍵詞】環境 語言能力 潛移默化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3-0156-02
每個人的語言很大程度都受環境的影響,這就是為什么每個正常人到了一定時候都會說母語,而學習外語都要下很大工夫的緣故。嬰幼兒學習語言,都要與周圍現實的人、物、大自然及社會現象緊密相連。通過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聽、看、觸、摸、嘗、聞等,獲得周圍的一切知識,繼而發展幼兒的語言。
一 語言能力的培養應從嬰兒時期抓起
嬰兒時期盡量為孩子創設語言環境,營造良好的語言氛圍。記得女兒剛出生不久,一位親戚把他的成功經驗告訴了我:要經常給寶寶講故事,這樣有助于孩子的語言發展。我就按照他所說的做了,尤其是在寶貝睡覺之前,我都堅持給她講故事,或放錄音帶。寶寶到了4個月,就會叫爸爸、媽媽、哥哥,她的語言能力直到今天也超過同齡人,這是我最值得欣慰的。所以0~6歲是孩子語言發展的最佳期,這個時期需要父母和老師給予高度重視,有意識地多和孩子說話,多給孩子語言的刺激,多和孩子交流,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語言的發展對孩子一生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二 在日常生活中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語言完全影響著孩子,如果父母能夠心平氣和地說話,那么孩子也會一樣,比如說:“寶寶,請你把衣服拿過來,好嗎?”“請吃飯吧!”“媽媽,我想出去玩一會,好嗎?”……
新學期剛開學的時候,我發現班里有個男孩說話粗聲大氣,甚至還帶臟字,經過調查,發現該生的爸爸是一名出租車司機,在家里經常用命令的語氣對他講話,而且孩子的很多臟話都是跟爸爸學的,幾位老師找到他爸爸進行溝通,爸爸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通過爸爸的改進和老師的引導,該生變成了文明、懂禮貌的乖孩子。
班中還有一個男孩,平時很少聽他講話,甚至老師問他問題也不回答,只是皺著眉茫然地看著你,家長也說:“他就是不說話,啞巴。”通過和家長的談話才知道,誠誠從小是留守兒童,父母親都在外地工作,平時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爺爺身體不好,奶奶又不愛說話,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出去玩都是沉默寡言。這就養成了孩子不愛說話的習慣,時間長了也缺乏自信。我的建議是孩子應盡量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父母要多與孩子講話,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三 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
“小孩子,不懂,別插嘴。”“不要問為什么,這樣做就行了。”“走開,別打攪大人說話。”“一邊兒玩去。”……這是大人們的口頭禪,但卻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我們應傾聽孩子的心聲,他們才會大膽地向你說出他們的想法,以及他們都做了什么,孩子才會把你當做知心朋友,否則,孩子將會與你產生隔閡,甚至代溝,繼而發展成向你說謊,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的孩子出現口吃現象,或者語言發展比一般孩子稍晚一點,家長就很著急,甚至在孩子說話時就迫不及待地打斷孩子、呵斥孩子,這些都很不妥,因為這樣做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他(她)就更不敢說話了,隨之而來的是更加自卑。所以我們應鼓勵孩子別著急,慢慢說。
有個小男孩,口吃特別厲害,鄰居和朋友都認為他有什么先天的毛病,建議去看醫生,但孩子的父母堅持認為后天可以矯正,每天堅持給孩子講故事,請孩子簡單復述故事內容,教寶寶念兒歌、詩歌……。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與老師事先取得聯系,請老師多給孩子提供鍛煉語言的機會,鼓勵孩子開口說話。現在孩子上小學了,幾乎沒有口吃的毛病,而且上課積極發言,樂觀向上,還當上了小主持人。這就是成功的家長培養出了健康快樂的孩子。
四 在語言教育活動中,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作為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語言與思維有著密切的關系,思維活動的結果,必須用語言表達出來。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和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同步進行的,幼兒掌握語言的過程也就是思維發展過程;而思維的發展,又促進語言的構思能力、邏輯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傳統的語言教育模式是以注入式為主,認為幼兒學習語言的途徑是靠“聽”和聽后的模仿“說”,于是讓幼兒背誦了大量的兒歌、詩歌、故事等文學作品,這樣只是死記硬背,沒有給孩子們自己思考的空間。所以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我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發展幼兒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如冬天,下雪了,幼兒可以觀察到雪花有六個瓣,是一片片、一團團飄落下來,讓幼兒觀察雪花的形狀。引導幼兒欣賞房上、樹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極了。然后向幼兒提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這白茫茫的雪像什么呀?”有的幼兒說:“像雪白的棉花。”有的說:“像白糖。”有的說:“像厚厚的毯子。”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形容白雪,欣賞雪景,相應地豐富了詞匯。春天來了,我帶著幼兒到戶外尋找春天,并啟發性地問:“小樹有什么變化嗎?”孩子會告訴我:“小樹發芽了。”“小樹穿上了新衣裳。”有的孩子還會告訴我:“天氣變暖了,雪也化了。”幼兒生活內容豐富了,思路也就開闊了。讓他們動手、動腦、動口,在幼兒直接感知中豐富知識和發展語言。
五 通過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進一步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幼兒的好奇心很強,但如果每天的生活沒有多大變化,時間長了,他們便失去了新鮮感和好奇心,注意力也會減退。因此,作為老師和家長應加以引導,讓他們感到每天都有新鮮事兒發生。實際上,這也是幫助孩子發展有意注意,使觀察收到更好的效果。由于寶寶觀察的穩定性不強,需要經常變換方式,因此,我們還要創設條件,讓幼兒通過眼看、耳聽、鼻聞、嘴嘗等多種方式觀察事物、認識事物,使幼兒的興奮中心能不斷轉移,避免疲勞,讓孩子從小就形成多角度觀察事物的習慣。同時,要引導孩子把所見、所聞、所觸用清晰、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
如,經常更換教室的墻飾,不同的季節帶領幼兒到戶外感受季節的變化,如果幼兒園的環境有了變化也可以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并說一說哪個地方變了?變得怎么樣了?比原來好看了嗎?
六 為幼兒創造大膽表達語言的環境
具有較強的好奇心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同時也就具備了他們好問的特點,作為老師和家長應當詳細啟發孩子,利用孩子的發問來進行教育,不但要有問必答,還要為孩子創造有利的條件,借以激發其好問心來豐富他的知識和經驗。在每次活動和游戲中,我們都應鼓勵孩子大膽地說、敢于說、能夠說。如《我的手和腳》專題游戲中,我們請孩子印了很多手印在墻上,事先并未告訴他們這樣做的意義,很多幼兒都好奇地問:“老師,我們要干什么?”甚至有的幼兒問得更詳細:“在墻上印上我們的手印干什么呢?老師你要帶我們做什么游戲?”通過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來發展他們的語言能力。
再如,教幼兒新的體操時,我事先將新的體操音樂放給他們聽,孩子們邊欣賞邊討論:“這是什么音樂,以前怎么沒有聽過?”“老師又要干什么?”“老師要教我們跳舞嗎?”“不,老師要教我們做操。”“音樂怎么不一樣呢?”孩子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會提很多問題,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能力。
七 健康的、良好的環境有利于語言的發展
幼兒學習語言,都要與周圍現實的人、物、大自然及社會現象緊密相連。通過各種感官直接感知、獲得周圍的一切知識,繼而發展幼兒的語言。語言的發展提高了幼兒的認識能力,而認識范圍的擴大,內容的加深又豐富了幼兒的語言。 如果父母經常帶孩子去觀察,多給孩子閱讀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書籍,那么這些孩子的語言都發展得比較好。對于我們每一位幼兒老師來說也是一樣,如果我們對孩子的提問耐心地回答,并且百問不厭,經常使用禮貌用語,說話都注意文明的語言和優美的語句,在潛移默化中,孩子的語言就會得到良好的發展。
總之,環境對幼兒的語言影響很大,一個良好的、健康的環境會讓幼兒的語言發展得很好,同時道德修養、文化水平、社會身份也會得到提高。而一個不健康的語言環境會阻礙幼兒語言的發展,從而也會影響他的道德修養和文化水平。根據每個幼兒的實際情況,掌握幼兒學習語言的規律,有計劃地進行培養和訓練。讓幼兒多看、多聽、多說、多練,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那么,幼兒的語言一定會得到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蘭.創造良好語言環境,提高幼兒表達能力[J].教學交流(理論版),2009(10)
[2]劉勝利、楊進波.兒童習慣養成訓練[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