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我國教育制度的影響,技工學校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基本上接受的是傳統普教教育的思想、理念和方法。而職業行動導向型教學法是先進的教育教學觀念,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組織形式,需要學生用腦、眼、手等多種感官主動參與學習。所以,在每一個教學環節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是職業行動導向教學的重點。因此,應當將職業行動導向教學理念具體貫徹在對學生理論課和實訓課學習方法的引導上。
第一,向學生介紹職業行動導向教學理念的有關知識,以工作任務的形式向學生提出學習要求,將理論課和實訓課的相關內容結合在一起,組成若干個學習領域去進行一體化學習。如在《機械制圖》的學習中,需要打破以往先學制圖、再學《公差與配合》的方法,而是把這兩門課程融合在一起學習。在制圖課上學習了平鍵的畫法之后,馬上學習平鍵的有關公差知識,再結合《機械基礎》課中軸系零件的關于平鍵和鍵槽、輪槽的公差和配合;在《機械基礎》課中學完定軸輪系后即學《車工工藝學》中車床主軸箱的齒輪傳動原理(變速、變向等),從而使學生對知識進行融會貫通。
第二,要對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成果展示”的專題培訓,使學生學會展示方法,提高其自學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如在焊接實訓課“焊條電弧焊”學習領域中的任務——平敷焊,不僅要求學生根據工作任務書,課外收集資料,課內自主進行分組討論。進行成果展示時,要充分利用肢體語言,介紹本小組的討論結果時,首先要有問候語,其次要求簡明扼要,同時充分利用目光交流的作用,還要從實訓課的學習角度出發,介紹針對實訓的成果展示。
第三,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從而提高自學能力。在技工學校的教學中,我們所面對的學生分為兩類:一類是初中畢業生,他們活潑、好動,但缺乏對學習的熱情,學習不認真、不努力。在教學中,雖然課堂氣氛活躍,但極容易跑題,造成課堂秩序混亂,較難駕馭。雖然有一部分同學尚能認真對待,但有些同學一有機會就談論其他問題,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置若罔聞。另一類學生是高中畢業生,雖然較遵守紀律,學習較努力,素質較高。但是,在傳統教育體制長期束縛下,養成被動學習的習慣,不善于發揮主動性,對實習教學方法的適應能力差。在應試教育環境中形成“嗷嗷待哺”的習性,致使教學氣氛沉悶,不容易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往往教師費盡心思,學生卻無動于衷。這兩類學生的共同特點是:存在著對實習教學的不適應性,思想上不重視,浮躁情緒嚴重、紀律散漫、厭學,勞動態度不端正、怕苦怕累,對實習項目認識不足、缺乏學習的動力、沒有理想、沒有目標。如果不對其進行指導,就達不到上課的要求。如在講解焊接設備由哪幾部分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時,可讓學生通過錄像、實訓車間的實物,進行觀察、討論,然后讓學生通過討論,寫出具體結論,并展示出來。只有通過這種方法,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事物。從人類的形成來看,為了發展,需要以群眾的聯合力量和集體行為來彌補個體能力的不足。職業行動導向型教學法注重以團隊的形式來組織學習,使人的本質力量得以展開,使人的社會本質得以實現。按照馬克思主義關于環境的改變與人的發展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學說,學校應該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如學校的學習資源是否豐富、校園學習氛圍怎樣、教學模式及方法等。采用職業行動導向型教學法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和團隊合作精神,從而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良好的培養。
職業行動導向型教學法一改過去傳統教學“填鴨式”教學方法,形成了學生自主學習、強調團隊精神、提高綜合能力的教學模式,使技工教育在一種新的教學理念下進行,從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更為重要的是,職業行動導向型教學法的出發點是教學生“學會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成為具有綜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成為能夠適應各行各業職業要求的合格人才。
總之,在技工學校的教學中,用職業行動導向型教學法,能夠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綜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使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提高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能夠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足,既能在求職時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又能通過自謀職業真正走上獨立創業的人生旅程。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