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三個方面闡述了心理咨詢本土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即:中國傳統文化對心理咨詢態度的影響,中國人獨特的人格特點和中國文化中蘊含的心理咨詢的知識。
【關鍵詞】心理咨詢 本土化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3-0185-02
心理學是一個舶來品,它的理論基礎和方法都是根植于西方的文化體系之中的。如果將這些方法不經修改照搬應用到中國,很多理論都不適用于中國的實際情況,特別是心理咨詢方面。心理咨詢對象是人,而每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離不開他所處的環境和文化。只有從本國的文化和環境出發,才能對咨詢對象的困惑和問題有所幫助。本文從三個方面淺論了心理咨詢本土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 中國傳統文化對心理咨詢態度的影響
目前,中國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復合體,即儒家、佛教、道教,以及當代西方文化的復合體,但基本公認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在現代依然影響著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論語》、《大學》、《中庸》等所宣揚的傳統文化思想和道德規范經過幾千年的繼承和發展,依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和中國人的發展和前進方向。在心理咨詢領域,我們會發現,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三個方面影響著中國人的心理咨詢。首先,人們常常給予心理疾病一種道德性的評價。例如:一個人如果有性方面的心理問題或疾病,常常會被人誤解為生活作風不好,思想骯臟。其次,中國的文化也會使心理疾病有特殊的表現方式。楊德森總結了中國人特有的心理問題:神經衰弱,氣功誘發的精神障礙,迷信和巫術誘發的精神障礙,由于個性受到壓抑而出現的“隱匿性抑郁”和“軀體化”現象,個別落后地區存在癔癥性質的某些癥狀,如縮陽癥等。最后,我國傳統文化也影響人們在心理咨詢過程中的期望。通常情況下,人們會把心理咨詢師當做一位具有權威性的專家,認為通過心理咨詢可立即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
二 中國人獨特的人格特點
有研究發現,由于東西方文化的不同,東西方在認知、思維方式和知覺上依然存在系統差異。這些差異主要包括:(1)西方人的推理和感知是分析性的,他們關注于物體的具體特征;東亞人的推理和感知是整體性的,他們關注大體的目標和該目標所處的環境,尋找事物和事件間的關系和相似處。(2)西方人對因果關系進行判斷傾向于忽視情境因素,而東亞人則很少這樣。(3)西方人傾向于利用分類學來分組物體和事件,而東亞人則傾向于用相互關系對物體和事件分類等。許多學者提出符合中國人特點的各種測驗量表和心理咨詢方法。王登峰等依據詞匯學假說,經過因素分析確定了中國人人格結構的7個維度,以此編制了反映中國人人格特點的中國人人格量表(QZPS);香港中文大學的張妙清和中科院心理所的宋維真等編制的中國人個性測量表(CPAI)。這說明,我國心理咨詢的發展,不再是單純地引進西方的知識和技術,經過簡單的“中國化”就進行實際操作,而是通過深入發掘我國的文化淵源和人格特點,來建立真正適合中國人的心理咨詢理論和技術。
三 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心理學思想
景懷斌的《儒家人格結構和心理學擴展》詳細描述了儒家文化中的人格要素,是以“知命”為中介,以仁、禮、知與外在環境,構成互動、積極的關系。之后他分析了儒家思想對現代心理咨詢的價值和內容,概括了其中具有心理咨詢價值的9個主要方面,包括:人格思想與人格培養、心理咨詢技術、中庸思想與社會生活技能、涵養功夫與心理調節、人際認知原則、應對、“毀不滅性”與哀傷輔導、生死教育和人生意義。潘菽在《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芻議》中通過對傳統文化中心理學思想的分析和梳理,提出了7種符合科學且獨特的理論,即人貴論、天人論、形神論、性習論、知行論、情二端論和對認識問題的唯物論傳統。景懷斌在《儒家式應對思想及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中分析了儒家式應對的內容和特點,進而編制了儒家式應對問卷,通過數據的分析表明,儒家式應對思想有利于心理健康,在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得到較好的應用。燕國材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思想中提煉出了中國古代傳統的五大因素人格理論——仁、義、禮、智、信,并希望以此為基礎來研究現代中國人的人格特征。
本文從三個方面論述了中國心理咨詢本土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使人們對心理問題的產生和心理咨詢有一定的誤解,這導致中國心理咨詢方式勢必與西方的咨詢方式有差別;二是中國人獨特的人格結構也不能完全適應西方的心理咨詢技術;最后,中國文化中的心理學思想為發展本土化的心理咨詢提供了可能性。但這并不是說明僅有這三點就足以建立中國的心理咨詢。為了更好地實現本土化,楊國樞先生提出了“本土性契合”這一概念,即,特定的文化性和生物性因素一方面會影響當地民眾(被研究者)的心理與行為,另一方面又會影響當地心理學者(研究者)的問題理論與方法。根據這一標準,我們目前的本土化只是處于改造西方科學心理學的階段,要實現完全的心理咨詢本土化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景懷斌.儒家式應對思想及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6(1):126~134
[2]楊德森.中國人的心理與中國特色的心理治療(見曾文星主編:華人的心理與治療)[J].中原精神醫學雜志,1996(2)
[3]王登峰、崔紅.人格結構的中西方差異與中國人的人格特點[J].心理科學進展,2007(2):196~202
[4]崔紅.中國人人格量表(QZPS)的編制過程與初步結果[J].心理學報,2003(1):127~136
[5]景懷斌.儒家的人格結構及心理學擴展[J].現代哲學,2007(5):8~17
[6]景懷斌.儒家思想對于現代心理咨詢的啟示[J].心理學報,2007(2):371~380
[7]潘菽.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芻議[J].心理學報,1984(2):103~114
[8]燕國材、劉同輝.中國古代傳統的五因素人格理論[J].心理科學,2005(4):780~783
[9]葛魯嘉.中國心理學的科學化和本土化——中國心理學發展的跨世紀主題[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2):5~15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