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發展觀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們必須堅持貫徹的指導思想。它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關系密切,首先,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科學發展是必由之路;其次,科學發展理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理論依據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統籌兼顧的方法論依據唯物辯證法;最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科學發展觀的制度保證,但必須不斷堅持和完善各項制度。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 道路自信 理論自信 制度自信 人的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3-0189-02
黨的十八大為我們黨和國家今后一段時期的發展指明了一個大的方向。毫無疑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要走的道路,而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正確理解和辨證地看待科學發展觀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關系問題,找出科學發展觀的歷史背景、理論依據和方法論,才能正本清源,讓人信服,從而更好地堅持、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
一 道路自信
道路在這里的意思是達到某種目標的途徑。打什么樣的旗,選擇什么樣的道路往往關系到一件事情的成敗。道路自信就是對于我們所選擇的達到目標的途徑、路徑的堅定不移的信念。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
我們中國共產黨之所以選擇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不是偶然的。回顧近代自鴉片戰爭時的中國,積貧積弱,內憂外患,國家和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威脅。為了實現中國的獨立和富強這兩大歷史任務,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后繼,救國救民于水火之中。但是,在選擇救亡圖存的道路上卻還是擺脫不了失敗的命運,這當中包括太平天國起義、義和團農民起義、洋務派的自強求富運動、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戊戌變法、資產階級民主派的辛亥革命等。究其失敗的原因還是沒有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選擇了一條不適合中國國情的錯誤道路。只有作為代表中國最先進生產力和階級的中國共產黨,以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武器作為思想上的指導,以毛澤東等人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多次的革命實踐,結合本國的具體國情,創立了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的毛澤東思想,成功地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順利完成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自主并且在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走上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以鄧小平、江澤民等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成功地開創和堅持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中國富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了我們黨選擇的這條道路是正確的。
2.科學發展之路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科學發展觀所提出來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之路是總結了世界各國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發展難題,解決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現階段面臨的發展問題的必由之路。“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是科學發展觀所要解決的首要和關鍵問題。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最終目的還是回歸到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科學發展之路實質上就是人本發展之路。總體而言,我國現在仍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主要矛盾還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突出矛盾,而且在人們的基本物質生活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之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越來越迫切,光有經濟增長的發展是遠遠不夠的。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發展之路不應僅是經濟上的發展,更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和復興。中華民族強大的根本主要還是以經濟為基礎的文化軟實力的強大。
二 理論自信
理論是人們由實踐概括出來的關于自然界和社會的知識的有系統的結論。從定義我們可知理論和實踐密不可分。毛澤東在《整頓黨的作風》中說到:“真正的理論在世界上只有一種,就是從客觀實際抽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了證明的理論。”鄒韜奮也在《理論和實踐的統一》中指出:“理論和實踐是統一的,總是分不開的。”自信的字面意思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要堅持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論自信,可從以下兩個層面去認識。
1.以人為本的理論依據是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本。我們黨提出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最終目標還是在于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這也是它的應有之義。
以人為本的理論依據是什么呢?事實上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就對人的全面發展之義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最終占有自己的本質。”馬克思所說的“人的全面發展”中的人,不是抽象、孤立的人,而是指現實的、具體的、社會中的個人,不是某一個人,而是每一個人。作為人類存在物,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作為社會存在物,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作為個體存在物,人的本質就是人的個性。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包括五個方面,即實現人的勞動活動、勞動能力、社會關系、自由個性和人類整體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或途徑,包括高度發展的社會生產力,消滅私有制、消滅舊式分工、建立公有制,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建立自由人聯合體,教育(或學習)以及實踐等。
2.統籌兼顧的依據是唯物辯證法
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統籌兼顧。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統籌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善于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八個統籌”高屋建瓴,是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的關鍵所在,也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思想。唯物辯證法主要包括兩個基本特征、三個基本規律、五對基本范疇。首先認為世界存在的基本特征:一是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二是世界是永恒發展的。“八個統籌”里的各個方面都存在普遍的聯系,如“城”與“鄉”,“城鄉”與“區域”等。還有“個人”的發展與“自然”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等。要正確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還必須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沖突,善于抓住發展中面臨的機遇,直面挑戰,從而化“危”為“機”,達到科學發展的目的。
三個基本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矛盾的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可以說科學發展觀所要統籌的八個方面關系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不能只看到事物對立的一面而忽視統一的一面,沒有對立統一就不能推動著事物的向前發展。事物的對立面也是相對的,原來彼此對立的矛盾在雙方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化過程中會發生關系地位的轉變。例如“鄉”會質變成“城”,“城”也有可能質變成“鄉”等。又如中央和地方、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有時會出現一方否定另一方的情況,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這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通過不斷的否定之后的否定,又回到肯定的關系之中,最終還是能夠推動雙方向前發展的。
三 制度自信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各項建設的有力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法律)、經濟制度等,這些制度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是我們多年以來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和積累,同時反過來也可為后者的建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以及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等。作為政治上層建筑,這些制度的建立充分立足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具有廣泛的民意基礎,可以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努力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去。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核心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因為在當代中國,除了中國共產黨以外沒有哪個政黨、階層、集團、組織可以把全民族的力量整合、凝聚起來。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難以實現。中國特色的經濟制度主要是指我們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經濟建設實踐中逐步摸索、建立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它與西方傳統的市場經濟制度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我們始終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按勞分配的原則、宏觀調控的國家基礎等這些最核心的原則。事實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基本成功,這些年來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就是最好的證明,這對于廣大人民群眾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增強也是最有力的激發。
2.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需要不斷完善各項制度
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時代背景與我們國家當前發展所處于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密切相關。在這一階段,人均GDP正由1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經濟發展速度相對較快,但是各種問題和矛盾也接踵而至,如環境保護問題、貧富差距問題、醫療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執政黨自身建設問題、社會群體事件等。雖然總體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與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還是基本適應的,但是一些不協調的聲音還是經常出現,有些情況下如果忽略掉或處理不當可能會變得非常突出,嚴重影響到經濟社會和人的協調發展。鄧小平同志也說過:“必須用發展的眼光來解決我們前進中遇到的問題。”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正是解決好問題的關鍵所在。當前,我們的各項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制度整體上還是切實有效的,但是必須不斷加以改進和完善才能與經濟社會、與人的發展相適應。另外,部分制度的缺失導致了一些群眾的不同聲音,也要予以高度重視。學會放下架子,耐心傾聽社會各界的不同聲音,虛心接受意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才能增強人民群眾對于社會主義各項制度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實踐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中共中央馬克思、列寧、恩格斯編譯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