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當前的中小學校長培訓存在哪些問題?為此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什么政策予以解決?
答: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相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指出,與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形勢和廣大中小學校長對高質量培訓的新期盼相比,目前的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還存在著一些薄弱問題,例如:培訓發展不平衡,統籌規劃不夠;培訓模式改革步伐不大,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培訓制度不完善,培訓項目招投標等機制尚未建立,培訓過程監控不夠等。針對這些問題,教育部在近期印發了《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予以解決。
問:《意見》的適用對象包括哪些?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是什么?
答:《意見》中所指的中小學校長包括公辦、民辦的中小學校長,幼兒園園長和特殊教育學校校長。
《意見》提出,今后一個時期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按照教育規劃綱要的要求,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促進校長專業發展為主線,以提升培訓質量為核心,以創新培訓機制為動力,進一步提高校長培訓工作的專業化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業務精湛、治校有方、人民滿意的中小學校長隊伍。《意見》要求各地著力抓好三項主要任務:一是面向全局,有計劃地面向全體中小學校長開展任職資格培訓、專業能力培訓、高級研修和專題培訓;二是要有針對性,重點加強農村地區、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民族地區校長培訓,加大薄弱學校校長培訓力度,重視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園長培訓;三是注重培優,組織實施中小學名校長和幼兒園名園長培養計劃,為優秀校長、園長的成長創造有利條件。
問:如何提高中小學校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答:《意見》提出,要在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手段等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確保按需施訓,各地要全面進行需求調研,精選培訓內容,滿足不同層次、類別、崗位校長的專業發展需求,并將職業道德教育作為校長培訓的必修內容;二是要改進培訓方式,堅持以學員為主體,采取專家講授、案例教學、學校診斷、同伴互助、影子培訓、行動研究等多種方式,強化學員互動參與,增強培訓吸引力、感染力和實效性;三是要創新培訓載體,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開展培訓,探索建設校長網絡研修社區,開展區域內、區域間校長網上協同研修,推動校際間、城鄉間校長網上結對幫扶,形成校長學習發展共同體,實現校長培訓常態化。
問:如何完善中小學校長培訓制度?如何激發校長培訓工作的活力?
答:《意見》首次提出了實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學時的在任校長全員培訓制度,同時要求建立培訓學分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培訓“學分銀行”,推動校長非學歷培訓與學歷教育課程銜接、學分互認。要建立培訓與使用相結合制度,把完成培訓學分(學時)和培訓考核情況作為校長考核、任用、晉級的必備條件和重要依據。
激發校長培訓工作活力,關鍵在于創新培訓機制。《意見》提出,要創新四個方面的機制:一是探索校長自主選學機制,建設菜單式、信息化的選學服務平臺,為校長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選擇機會;二是改革課程資源開發機制,采取政府購買、招投標等多種方式,吸引優質培訓機構參與課程資源建設;三是實行培訓項目招投標機制,擇優遴選具備資質的專職培訓機構、高等學校、中小學承擔培訓任務;四是建立聯合培訓、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運行機制,鼓勵培訓機構依托優秀中小學建立培訓實踐基地,加強與境內外優質培訓機構、高等學校的合作。
問:如何加強培訓隊伍建設,提高培訓者的專業能力?
答:《意見》指出,由教育部制訂培訓者專業標準,各地要采取多種措施為專職培訓者的專業發展創造條件,保證其每年參訓時間不少于1個月。拓展培訓者隊伍來源渠道,重視遴選熟悉教育規律、理論水平較高、實踐經驗豐富的教育管理干部、知名專家學者、優秀一線校長擔任兼職培訓者。建立國家、省兩級培訓專家庫,實現優秀培訓者資源共享。
問:如何強化監管評估,保證中小學校長培訓的質量?
答:《意見》提出,由教育部制訂校長培訓課程標準和培訓質量標準,建設培訓信息管理和監測平臺,建立培訓質量保障體系,各地要采取專家實地評估、學員網絡匿名評估和第三方評估等方式,加強校長培訓的過程評價和績效評估,并將評估結果作為調整培訓任務和經費的重要依據。國家和省級教育督導部門將校長培訓工作作為督導的重要內容,定期公布檢查結果。同時,加大經費投入,加強經費監管,確保專款專用,提高經費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