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南寧市第6屆中小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南寧市新興學校鳴鑼開賽。南寧市良慶區陽光新城學校(以下簡稱陽光新城學校)再次代表南寧市良慶區中小學參賽。賽場上,該校運動健兒們奮力拼搏,賽出水平,最終獲得團體總分第一名,實現了南寧市中小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五連冠。
這項佳績的取得是陽光新城學校師生們辛勤付出的結果,是該校“蓬勃、努力、拼搏”的民族運動精神的體現,反映了該校對體育、藝術教育的重視。該校校長蘇朝盛說:“我校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開展這種獨具特色的體育活動,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盡管建校才6年,但該校秉承“讓每一個孩子在陽光下快樂成長”的辦學理念,堅持走“以德立校、以質量強校、以科研興校、以特色靚校”之路,努力創辦讓師生快樂成長的陽光學校,取得了可喜的辦學成績。
民族體育走進校園
陽光新城學校將富有民族特色的板鞋競速、滾鐵環、踢毽子和拋繡球等體育項目引進校園,深受學生歡迎。該校體育組組長韋全俊老師告訴記者,這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趣味性強,健身效果好,很適合在學校里普及,不僅能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還能傳承和發展傳統體育運動項目。
目前,該校有三人板鞋隊、滾鐵環隊、踢毽子隊、拋繡球隊共4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運動代表隊,由體育組的韋全俊、黃上潔、曾德伍、覃芳4位體育老師分別負責帶隊訓練,每個代表隊的人數有8—12人。
韋全俊老師告訴記者:“我校能取得南寧市中小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五連冠,與有效的訓練、合理的選拔人才、人才梯隊的培養模式、團隊的精誠合作緊密相連。”在平時的教學和訓練中,該校實行梯隊培養模式,將1—3年級設為一個梯隊,4—6年級設為一個梯隊,這樣既實現了良性的人才輸入,保證了訓練的延續性,又能根據學生年段的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運動代表隊里的每一個隊員都是自愿參加,教師根據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和身體素質等情況選拔和培養隊員。
韋全俊老師負責該校三人板鞋隊的訓練工作。在平時的教學中,他十分注重挖掘合適的體育苗子,并在訓練方法上他遵循因人而異的原則,注重發揮每個隊員的特長:假如隊員的控制力比較好,就讓他當第一棒;假如隊員的爆發力強、速度快,就讓他當第三棒。他還通過訓練隊員的起跑技術、繞樁技術、沖刺技術、三人協調配合技術、交接板鞋技術等,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隊員的團隊合作精神。
韋全俊老師說,通過訓練和比賽,可以培養學生較好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他給記者舉了這樣一個例子:2012年10月,在南寧市鳳嶺兒童公園舉行的未成年人游戲大賽中,該校三人板鞋隊員在比賽開始走得非常順利,遙遙領先,但在離終點還有最后10米的時候,第三棒隊員突然掉板了,待這名隊員穿好板鞋繼續行走時,旁邊的隊伍一一沖過終點線,最終該校只排在第5名。隊員們非常不服氣,我跟他們說:“賽場就是這樣殘酷,機會總是留給善于把握的人。”一個月后,南寧市良慶區舉行第二屆中小學生運動會,這次隊員們吸取了上次比賽的教訓,克服壓力,不負眾望,最終戰勝了自己,戰勝了其他團隊,取得了第1名的好成績。
陽光新城學校不僅重視發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還積極開展多種校園體育活動,確保所有的學生每天都鍛煉1個小時以上。
該校推行的有趣的體育運動項目和大課間活動,讓學生愛上了體育運動。僅以體操來說,建校以來,該校就先后推行了雛鷹起飛、校園集體舞、七彩陽光、旭日東升武術操、第九套廣播體操5套體操。其中,旭日東升武術操從2011年開始推行,現在每個學生都能掌握,并且還開展過班級比賽。該校副校長梁秋萍告訴記者:“每次做這套操,學生們顯得特別精神,動作整齊有力。”
蘇朝盛校長說:“我校教師以年輕教師為主,因而教師培養工作尤為重要。”為了培養出優秀的體育教師,該校以創建新教育實驗學校為契機,走“科研興校”的道路,扎扎實實地開展教學科研活動,通過教學基本功訓練、師徒結對、主題教研、校際教研等方式,幫助年輕教師成長。每周三是該校體育組教師的業務學習時間,老師們通過觀看名師教學視頻、集體備課等方式,促進自身專業素養的提高。在“請進來”的同時“走出去”,從2008年至今,該校在“請進來”的同時,一方面邀請南寧市體育特級教師邱蕾、廣西師范學院體育系教授蘇祝捷等人來校指導,一方面送本校體育教師22人次外出學習培訓。
目前,該校體育組4位教師的專業水平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指導學生參加南寧市中小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南寧市未成年人游戲大賽、南寧市良慶區中小學生運動會多次獲獎;參加南寧市良慶區體育賽課有3人獲一等獎,參加全國錄像課比賽有1人獲全國一等獎;所撰寫的教研論文屢次獲得全國、自治區、市級獎項。
嘹羅山歌口口相傳
“春到桃花啊自然開情乖情乖羅哎羅,有情燕子羅自然來……”
今年“六一”國際兒童節,南寧市良慶區黨委書記陳竑到陽光新城學校慰問學生,該校30多名學生身著民族服裝,站成3排,齊聲高唱嘹羅山歌歡迎來賓。陳竑書記說:“孩子們唱得真棒,學校在這方面的教育工作做得很好,嘹羅山歌就應該像這樣世代傳承。”
嘹羅山歌源自南寧市良慶區壯族村寨拋雞選婿的風俗,是良慶區壯族人民“以歌傳情、以歌會友”的主要形式。“嘹羅山歌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5月28日,我區已申請成為‘中國嘹羅山歌之鄉’。”南寧市良慶區旅游局局長李建志告訴記者。
陽光新城學校很重視藝術教育。建校初始,該校就購置了鼓號、電子琴、鋼琴等音樂器材,注重將藝術教育與民族文化相結合,將嘹羅山歌引入校園。
“嘹羅山歌簡單易學,變化音不多,學生很容易找音,跳度也不大,適合學生學習。”該校音樂教師劉奇鑫說。該校的嘹羅山歌隊現有隊員120人,教師利用課外時間對學生進行集中訓練。教學時,教師會穿插講授嘹啰山歌的知識,同時簡化音律,將三聲部改為單聲部,首先讓學生學會《嘹羅山歌》《哭嫁歌》《敬酒歌》等大歌的曲調,然后鼓勵學生應景編曲,鍛煉學生的音樂思維。
該校學生很喜歡學、唱、編嘹羅山歌,有的學生甚至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今年3月,劉奇鑫老師在對學生進行訓練時,發現有好幾個學生生病了,可是他們仍然堅持參加排練。當劉老師勸說正在發燒的潘亦彤同學回家休息時,潘亦彤說:“我想學會了再回家,我不想回去。”劉奇鑫老師說,有部分學生在開玩笑、玩耍時會情不自禁地創編、哼唱嘹羅山歌,現在全校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唱嘹羅山歌了。在今年的南寧市良慶區嘹羅山歌展示會上,該校“天籟合唱團”獲得了一等獎。
該校每逢節假日都舉辦文藝匯演等活動,營造濃郁的藝術氛圍。去年和今年,該校在“六一”國際兒童節期間都舉辦了校園藝術節。今年的校園藝術節以“夢想”為主題,開設有聲樂、舞蹈、器樂和講故事4項比賽,通過初賽和決賽的層層選拔,評出了“校園十大歌手”“小小舞蹈家”“小樂手”“小故事家”等獎項。校園藝術節為學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臺,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
良好的藝術教育、濃郁的文藝氛圍,培育了該校學生的文藝素養。該校學生在南寧市第一屆、第四屆“享受閱讀·快樂成長”閱讀表演秀邀請賽中獲得一等獎,在南寧市第二屆“享受閱讀·快樂成長”閱讀表演秀邀請賽中榮獲二等獎,在南寧市第十一屆中小學藝術節中獲得舞蹈類銅獎,在第十二屆、十三屆南寧市中小學藝術節中榮獲課本劇金獎,參加南寧市良慶區“童心向黨快樂成長”文藝匯演獲課本劇一等獎。
體育、藝術民族特色教育給該校學生帶來了歡樂,給該校帶來了榮譽。總結成績,展望未來,蘇朝盛校長說:“在未來的挑戰中,我們每一位陽光教師將再接再厲,努力帶給學生陽光的素質教育,實現我校教育的新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