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見到她的時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她坐在辦公桌前,靜靜地品讀著《教育三十七度二》。她告訴記者:“拿到這本書時,覺得書的名字很有意思。‘三十七度二’是什么意思呢?原來,‘三十七度二’是愛的溫度——人的正常體溫是三十七度,愛能使人的體溫微微上升。”聽了她的解釋,記者不禁眼前一亮:這不正是她的寫照嗎?從教多年,她奉獻愛心,擔當責任,就像一縷陽光,溫暖并照亮了一批又一批學生的心靈。
她,就是2011年自治區優秀班主任、來賓市象州縣城東小學教師羅蘭斌。
給學生一縷陽光
羅蘭斌出生于來賓市象州縣中平鎮的一個小村子,家里生活并不富裕,父母省吃儉用供姐弟倆上學。在讀小學時,羅蘭斌的班主任對她很關愛,每當外出聽課,都讓她代管班級。班主任的信任點燃了羅蘭斌的夢想:長大后也要當一名老師。1992年7月,為了心中的“教師夢”,她毫不猶豫地填報了柳州地區民族師范學校。3年后,她順利畢業,同年8月被分配到象州縣中平鎮中心校任教,由于成績突出,2001年8月,又被調入象州縣城東小學任教至今。
羅蘭斌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我很榮幸成了一名教師。”而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師,羅蘭斌認為,愛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師對學生的愛就如冬天里的一縷陽光,能給人溫暖,能喚醒學生身上一切美好的東西,激發他們前進。10多年來,羅蘭斌遇到過各種學生,她用愛讓他們的夢想起飛,讓他們健康成長。
羅蘭斌曾帶過一名叫小麗(化名)的學生,她學習成績不好,經常不做作業,容易跟同學吵架,平時又不怎么注意衣著的整潔,同學都不喜歡跟她一起玩。羅蘭斌經過家訪后得知,原來小麗從小就缺少父母的關愛,姐弟三人跟著年邁的奶奶過日子。奶奶年紀大,對他們的學習根本沒法管,奶奶講的話他們也幾乎不聽。為了轉變小麗,羅蘭斌苦苦思索著有效的方法。
有一天,羅蘭斌正在辦公室批改作業,發現剛上完體育課的小麗站在辦公室門口,似乎有話想說。羅蘭斌就問她:“是不是有事跟老師說呀?”小麗吞吞吐吐地說:“老師,我……我口渴。”當時,辦公室里沒有多余的杯子,羅蘭斌就把自己的水杯遞給小麗。小麗愣了一下,低下了頭,不敢接,羅蘭斌溫和地說:“看你渴的,快喝吧!”小麗接過水一口氣喝光了。或許是羅蘭斌的親切感染了小麗,第二天,小麗穿著干凈整潔的衣服來上學了。于是,羅蘭斌及時在班上特別表揚了她,課后還找她談話:“奶奶年紀大,帶你們不容易,你要聽話,好好學習,才對得起奶奶啊!其實,你是個聰明的孩子,只要認真學習,你會學得好的,以后有不懂的,可以隨時來找老師哦。”小麗點了點頭。此后,羅蘭斌在課堂上特意多叫小麗起來回答問題,并鼓勵、表揚她;課余時間,還幫小麗補習功課,平時也經常關心小麗的生活。小麗也很刻苦,成績從不及格到及格,再到后來的70多分。漸漸地,小麗臉上出現了燦爛的笑容,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羅蘭斌會熱心幫助他們解決;當學生身體不舒服時,她會第一時間將學生送去醫務室或者醫院;當學生行動不方便時,她會主動掏錢讓他們坐車回家或者親自送他們回家……羅蘭斌對學生的關愛體現在一件件小事上,用一縷縷陽光溫暖了他們幼小的心靈,給他們以光明。
“小主任需大作為”
羅蘭斌從事了18年的班主任工作。她認為,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是“小主任需大作為”。
為了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有所為”,羅蘭斌采取深入了解、分析學生思想狀況的方式,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班級管理。2008年,羅蘭斌所帶的班級有一個學生叫覃欣,該學生父母都在廣東打工,她跟爺爺奶奶生活。當年的新學期開始之初,她各方面表現都不錯,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后就經常不做作業了。為掌握覃欣的思想狀況,并幫她解決問題,羅蘭斌決定在平時多找她拉家常,還通過多次家訪,深入了解了她的情況。原來,覃欣的爸媽在廣東打工很忙,很少給她打電話。她為了能聽到爸媽的聲音,就常常不做作業,想讓爺爺奶奶告訴爸媽,這樣爸媽就打電話回來了。為此,羅蘭斌主動聯系上覃欣的爸媽,把情況告知他們,希望他們工作之余多關心孩子的生活和學習,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羅蘭斌同時告訴覃欣,爸媽不給她打電話,并不是不想她、不愛她,而是忙于工作才沒時間給她打電話。之后,覃欣變得懂事了,理解了爸媽,還經常幫爺爺奶奶做家務,學習上更努力了,上課專心聽講,作業寫得非常工整。
羅蘭斌說:“與家長溝通,講究一個‘誠’字。只有誠心誠意,才能打動家長,使學校和家庭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羅蘭斌常常通過家訪、打電話、寫條子、發短信等形式,與學生家長聯系,總是用平和的語氣與他們深入交談,共同尋找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
2004年,羅蘭斌所帶的四(2)班有一個男生叫小磊,他上課不專心聽講,課堂作業能拖則拖,家庭作業干脆不做,學習、生活習慣很不好。通過家訪和打電話,羅蘭斌得知他父母都在農場里上班,他跟著外婆和舅舅、舅媽生活,外婆已經70多歲了,管不住他,舅媽的話他不聽,舅舅忙也沒時間管他。他父母也因為工作忙,很少管他。了解情況后,羅蘭斌特意找到他父母,首先對他們工作的不易表示理解,然后真誠地與他們溝通:“你們這么辛苦地做工,花錢讓他讀書不就是想他能多學些知識嗎?但是學校教育也是需要家長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的。”經過多次交流,小磊父母決定花更多的時間教育孩子。最后,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小磊的成績上去了,不良的行為習慣也慢慢改變了:作業按時按量完成,與同學友好相處,老師讓做的事也樂意去做。
肩擔責任身作則
羅蘭斌說:“責任也是一種愛,正如歌德所說,‘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在18年的工作實踐中,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羅蘭斌都會首先帶頭做到。她平時教育學生要保護環境,當她發現地面上有垃圾時,會主動撿起來,或者拿掃把將垃圾掃干凈;要求學生講文明懂禮貌,她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不挖苦、諷刺學生;要求學生書寫認真、工整,她會在板書時做到書寫規范認真;教育學生學會關心、幫助他人,她平時會多關心、幫助學生。
2009年秋季學期的一節體育課上,有一個其他班的學生小晴突然肚子疼得厲害,在操場上蹲著走不動了。一名學生急急忙忙跑到辦公室找小晴的班主任,碰巧她不在。羅蘭斌問清情況后,二話沒說,急忙扔下手上的工作,沖到操場把小晴背上三樓。剛放下,小晴就忍不住嘔吐了。這時,羅蘭斌眉頭都不皺一下,就掏出紙巾把小晴的嘴巴擦干凈,再倒來一杯溫開水,讓小晴喝下,然后及時聯系到小晴的班主任,并主動打電話告知小晴的家長。做完這一切后,羅蘭斌還動手打掃嘔吐物。當家長趕到學校里看到這一切時,感動得連聲道謝。這件事在學校傳開了,師生們都稱贊羅蘭斌主動關心、幫助學生的行為。
正是羅蘭斌事事以身作則的作風,對學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也學會了去關心、幫助他人。例如在為有困難的學生、教師捐款時,在羅蘭斌的帶動下,學生們也紛紛慷慨解囊。
18年來,羅蘭斌以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之中。平時,她狠練內功,不斷夯實自己的教學基本功,還積極摸索教與學中的實踐技能。如果有學生聽不懂她的課,她就整夜地反思自己的教學,第二天,她會利用課間時間,手把手地輔導學生,直到學生弄懂為止。她還經常向老教師請教,向同輩學習。教學、讀書、思考、探索、總結,是她教學生涯的“五部曲”;以教促讀、促思,以讀、以思促教,是她的教學常態。多年來,她用汗水澆灌自己理想的花朵,那些花朵化成學生美麗的笑靨,化成了學生家長滿意的微笑。
羅蘭斌的敬業奉獻得到了回報:所帶的班級在2009、2011、2012年被評為“縣先進班級”,多次被評為“校文明班級”……她本人也先后被評為縣級、市級、自治區級“優秀班主任”。然而,她淡然地看待這些榮譽,她坦言:“我只想在平凡的崗位上,做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謹記肩上的重任,勤勤懇懇地投身教育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