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西地區的壯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是一個勤勞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了燦爛光輝的文化,寫下了悠久的文明史。本文通過分析探討廣西壯族山歌的“歡、比、西、加、論”等歌種的音樂風格特征,進一步闡述了廣西壯族山歌的調性對比,讓人們能夠感受到原生態民歌的魅力,更加熱愛廣西壯族山歌。
【關鍵詞】壯族山歌 分布地區 結構形式 廣西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6-0015-02
壯族人民自古以來就喜歡唱山歌,“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萬八千籮。只因當年發大水,壯家遍地都是歌”。廣西壯族山歌在開唱的時候不能瞎唱,它具有一定的傳統規矩。因此,由于各地的環境、方言、習俗的差別,導致了廣西各地區壯族山歌的體裁、風格以及叫法也各有不同的差異。綜合起來共有五種類型:歡、西、比、加、論。
一 分布在廣西北部優美動聽的“歡”
廣西北部的紅水河、右江、柳江以及其上游各支流的壯族聚居區主要是“歡”的分布地。“歡”的曲調有單聲部,也有多聲部,種類繁多,樂段是由上下句構成,或者多段形式是由一個基本的上下句變唱成的形式,具有簡潔、剛健、敦厚、純樸的旋律,優美動聽,婉轉纏綿。在歌中并沒有忖詞和拖腔,主要是在五度以內進行,以一字一音,旋律較為平穩,起伏不大,多為微調式和五聲調式,5、6、1、2、3的音列。一般由四句構成了“歡”起承轉合的單樂段,由五言組成了每句,歌詞的千變萬化使“歡”也變化無窮,并保持了鮮明的音樂特色和藝術特色,受到了廣大壯族人民的喜愛。如大化縣的壯族山歌《離別歌》:
“歡”的大多基本段落是五言四句,組成了“歡”的歌詞,但是凌云巫調里也有變化的形式,如《壯家不變是山歌》的形式是五言三句(壯語):還有一種結構形式很特殊——勒腳歌,使用一種重復特殊的方法——勒腳方法,使一段的兩端歌詞用五言四句,唱成三段為一首,節節緊扣,一詠三唱,韻律纏綿迂回,抒發了很深的情感。如東蘭壯族民歌《右江老蘇區》:右江老蘇區,一九二五年,組織工農會,
算西山第一。首先行起義。分配田和地。
韋拔群同志,右江老蘇區,韋拔群同志,
起義在東蘭。算西山第一。起義在東蘭。
二 分布在右江、左江分流地區的“西”
在廣西的右江、左江分流地區,主要分布了山歌樸素親切的“西”。如大新、龍州、扶綏、寧明、德保、靖西、崇左以及那坡等地。“西”主要是根據“歡”的基礎,把漢族的民歌和漢詩的七律的某些特點,融化到“西”里去,把五言一句轉化成七言一句。具有流暢明快、清新優美的曲調,爽朗、樸素、親切的風格,極具感染力。具有起伏較大的旋律,多種多樣的宮調式,音列是1、2、3、5或者1、2、3。如寧明壯族山歌《妹是墻上紫金花》:
“西”在曲式的結構上,要比“歡”活潑,在歌詞的韻律結構上,“西”沒有“歡”那種頭腳韻或者腰腳韻互押,并且結構形式可長可短,比不上“勒腳歌”的結構嚴格。但具有優美動聽的旋律,更容易演唱,韻律悅耳鏗鏘,歌詞吟唱朗朗上口。
三 分布在左江流域壯漢雜居地區的“加”
主要流行在壯漢雜居的左江流域的“加”短小精悍,流行于崇左、扶綏、大新等地,演唱方言大多是漢語。因此,漢族詩歌較大地影響了“加”,歌詞與漢族民歌的句式和押韻基本相似,具有嚴謹的結構、較強的旋律、優美流暢的曲調,帶有舒詠性的歌腔,裝飾音不多。歌詞的基本段落是七言四句。一般是第三句變化重復著第一句,第四句變化重復著第二句。“加”的結構形式嚴格來說是上下句的結構。在羽調式的“la”音上有第二和第四樂句的落音,五聲羽調式十分明顯。
“西”在曲式的結構上,要比“歡”活潑,在歌詞的韻律結構上,“西”沒有“歡”那種頭腳韻或者腰腳韻互押,并且結構形式可長可短,比不上“勒腳歌”的結構嚴格。但具有優美動聽的旋律,更容易演唱,韻律悅耳鏗鏘,歌詞吟唱朗朗上口。
三 分布在左江流域壯漢雜居地區的“加”
主要流行在壯漢雜居的左江流域的“加”短小精悍,流行于崇左、扶綏、大新等地,演唱方言大多是漢語。因此,漢族詩歌較大地影響了“加”,歌詞與漢族民歌的句式和押韻基本相似,具有嚴謹的結構、較強的旋律、優美流暢的曲調,帶有舒詠性的歌腔,裝飾音不多。歌詞的基本段落是七言四句。一般是第三句變化重復著第一句,第四句變化重復著第二句。“加”的結構形式嚴格來說是上下句的結構。在羽調式的“la”音上有第二和第四樂句的落音,五聲羽調式十分明顯。
“西”在曲式的結構上,要比“歡”活潑,在歌詞的韻律結構上,“西”沒有“歡”那種頭腳韻或者腰腳韻互押,并且結構形式可長可短,比不上“勒腳歌”的結構嚴格。但具有優美動聽的旋律,更容易演唱,韻律悅耳鏗鏘,歌詞吟唱朗朗上口。
三 分布在左江流域壯漢雜居地區的“加”
主要流行在壯漢雜居的左江流域的“加”短小精悍,流行于崇左、扶綏、大新等地,演唱方言大多是漢語。因此,漢族詩歌較大地影響了“加”,歌詞與漢族民歌的句式和押韻基本相似,具有嚴謹的結構、較強的旋律、優美流暢的曲調,帶有舒詠性的歌腔,裝飾音不多。歌詞的基本段落是七言四句。一般是第三句變化重復著第一句,第四句變化重復著第二句。“加”的結構形式嚴格來說是上下句的結構。在羽調式的“la”音上有第二和第四樂句的落音,五聲羽調式十分明顯。
“西”在曲式的結構上,要比“歡”活潑,在歌詞的韻律結構上,“西”沒有“歡”那種頭腳韻或者腰腳韻互押,并且結構形式可長可短,比不上“勒腳歌”的結構嚴格。但具有優美動聽的旋律,更容易演唱,韻律悅耳鏗鏘,歌詞吟唱朗朗上口。
三 分布在左江流域壯漢雜居地區的“加”
主要流行在壯漢雜居的左江流域的“加”短小精悍,流行于崇左、扶綏、大新等地,演唱方言大多是漢語。因此,漢族詩歌較大地影響了“加”,歌詞與漢族民歌的句式和押韻基本相似,具有嚴謹的結構、較強的旋律、優美流暢的曲調,帶有舒詠性的歌腔,裝飾音不多。歌詞的基本段落是七言四句。一般是第三句變化重復著第一句,第四句變化重復著第二句。“加”的結構形式嚴格來說是上下句的結構。在羽調式的“la”音上有第二和第四樂句的落音,五聲羽調式十分明顯。
* 本文為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科學研究項目《廣西各地區壯族高腔山歌比較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編號:XYYB2011017)
如扶綏壯族山歌《現在勞動最光榮》:
在漢族民歌傳入壯族地區后,“加”是壯族人民對民歌進行了改造和吸收,進而發展成了本民族特色的一種壯歌,可使廣大壯族人民內心的情感和情緒,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抒發,是他們最喜愛的山歌形式。
四 分布在桂西南山區的“論”
在廣西的桂西南山區流行著一種高腔單聲部的“論”。“論”具有很多種叫法,如哈倫、論西、論推以及話論。“論”具有嘹亮高亢的音調,悠長的氣息,委婉多變起伏較大的旋律,使用比較多的襯詞襯腔,節奏多變,在句與句之間往往有一個持續較長時間的高音,呈現出奔放、舒展、有力、粗獷、自由的曲調形式,即興性和抒詠性都很明顯。旋律一般在五度內進行,起伏不大。6、1、3為調的基本格式,與壯族說話語調基本接近。主要是以五言四句為歌詞,比較多地使用對歌的形式,講究腳韻。如天鵝縣壯族山歌《問你哪里來》(壯語):
廣西壯族山歌在分布地區上,可分為南路民歌、中路民歌、北路民歌。南路民歌主要分布地是廣西南部的左江流域,主要包括德保、靖西、那坡等地區,屬于南部壯語方言區。山歌種類主要包括“西、加、論”。中路山歌主要分布在壯族南北路方言的交匯處,如右江河谷、壇洛、隆安郁江兩岸等地區。因為受到南北路山歌的影響,具有特別豐富的形式,種類包括“歡、西、加、比、論”,并且別具一格。北路山歌主要分布在右江上游、柳江流域、紅水河等地區,山歌形式主要有“歡、比”。
五 總結
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廣西各地區壯族人民用高度的集體智慧創作了廣西各地區的山歌,這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因此,我們應該保護和傳承這種藝術形式,使民族之花更加光彩照人、絢麗多彩。
參考文獻
[1]張聲震.壯族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
[2]周巍峙.民歌對話[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