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的興衰,取決于教育;教育的興衰,取決于教師。教師是立校之本,而師德則是教育之魂。教師具有良好的師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書育人的工作,真正做到為人師表。當前教師隊伍中有一部分人受其他思想侵蝕,嚴重缺乏職業道德。針對教師職業道德的缺失,本文分析了教師職業道德的內涵和意義,著重從教師語言角度分析教師職業道德缺失的類型,并進一步論述了如何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創建優質教師隊伍。
【關鍵詞】教師 職業道德 教師言語 缺失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6-0022-03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請你記住,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領路人。”人民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對人才的培養、智慧的啟迪、文化的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的職業道德體現了教師的群體形象和人民群眾的利益,能促進教師更好地完成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人民教師肩負著教育和培養社會主義一代新人的崇高使命,具有高尚職業道德的教師才能如春風化雨般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并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靈魂。教師應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真正做到為人師表。
一 教師職業道德的內涵及意義
1.教師職業道德的內涵
教師職業道德,簡稱師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時所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必備的品德的總和。它從道義上規定了教師在教育勞動過程中以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態度和作風去待人接物、處理問題、做好工作,為社會盡職盡責。它是教師行業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調整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學校領導,教師與學生家長以及教師與社會其他方面關系的行為準則。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般社會道德在教師職業中的特殊體現。
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斷發展、演變,吸取新經驗,排除舊理念,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成為從事這一行業的人們在進行職業活動時所遵循的規則或紀律。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規對教師的品行作出了嚴格的規范,為教師的品行指明了方向,對教育行為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規范教師職業道德的意義
良好的師德,是教書育人的一種動力,也是帶動學生、激勵學生的一種動力。師德能不斷調節、糾正指導教師的言行,促使教師正確對待自己的職業,并認識到教師對社會、對他人應盡的職責和義務。師德能促使教師為學生做出表率、樹立榜樣,真正做到為人師表,帶動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教師的師德,對社會進步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師德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著促進作用。教師通過對學生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培養而促進、影響了社會的道德發展、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其次,師德對物質文明建設起著推動作用。勞動者是物質文明的主體和創造者,受過教育高素質的勞動者是物質文明建設的決定因素。
師德規范是社會道德規范的基礎,它積極的社會作用和深遠的社會影響是不可取代的。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教育工作者,承擔著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師在社會上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教師的個體素質與整體素質都對社會有著重大的影響,起著重要的作用,現在社會上教師的整體素質是良好發展的,但也有個別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沒有遵循道德規范,不僅損害了教師的形象,也對社會秩序和社會道德產生了嚴重的干擾和影響。因此,分析教師職業道德的缺失現象并提出有效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途徑是很有必要的,促進教師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和諧。
二 從教師語言角度看教師職業道德的缺失
1.愛國守法精神的缺失
教師肩負著為國家培養熱愛祖國、遵紀守法、熱愛社會主義的棟梁之才的艱巨任務,教師自身更應做到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堅定立場、正確引導學生。
少數教師在課堂上用教學語言傳播不良社會言論及思想。如今社會飛速發展,各種各樣的自由主義思想和文化泛濫。一些教師非但沒有對各種言論加以正確的分析和思考,而是盲目追尋,甚至將一些有悖于社會發展和不利于社會和諧的思想通過課堂教學語言滲透進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不良的引導,產生了不良的后果。
一些教師自身缺乏愛國守法精神,并在教學活動中大肆傳播。一些教師存在著對社會各種制度及社會現象的不滿和抵觸,無力改善,便選擇在課堂上用言語來發泄心中的憤怒和不滿,讓學生對社會和國家制度產生質疑,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如有一位老師,在課堂上給學生講一則關于大學生因畢業沒有找到工作而心中憤懣,接連殺死了三個路人的新聞事件。這個教師對學生說:“你們看,這就是中國的社會,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已經是個普遍現象了,國家和社會也漠不關心,不及時制訂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所以才會造成這樣的結果……”這位老師不僅沒有正確引導學生的思想,沒有剖析因當事人心理有缺陷、心理壓力過大、心理素質過差引發這樣的慘劇,反而從批判社會制度、批判國家的角度來教育學生,這是多么可怕的言論啊!
2.愛崗敬業精神的缺失
古語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都強調了愛崗敬業是多么的重要。愛與責任,師德之魂。作為老師首先要熱愛自己的事業,有責任心,才能在教師事業的領域里取得一定的成就,才能培養出社會的棟梁之才。那種工作不認真、態度不端正、毫無責任心、不注重更新教育觀念、教學思想方法陳舊、不思革新的工作方式等都是缺乏敬業奉獻精神的具體體現。從部分教師的言論當中,不難發現愛崗敬業精神的缺失。
少數教師不耐煩的、抱怨性及任意性的語言。教師需要給學生反復講解疑問時表現出的極其不負責任的態度和不耐煩的語言。如一些教師在給學生講解了疑問和難題以后,發現這個學生還是不懂,老師就不耐煩地說:“你怎么會這么笨呢,我在課堂上講過,課下還要給你再講,我都快講了八百遍了你還是不懂,你自己去領悟吧。”一些教師在和同事聊天的時候經常會抱怨學生怎么不聽話,課怎么這么多,煩得要命,有些教師干脆就說:“我才不管呢,隨他們去,我只管上完我的課發我的工資就行。”還有一些教師說:“我們班的某某同學成績特別差,還不好好學習,我看他就是不順眼,懶得管他。”這樣的話語表現出了一些教師極其不負責任的工作態度,愛崗敬業精神嚴重缺失。
一些教師不注重革新教學方法、教育觀念及工作方式。一些教師僅僅把自己的職業當成是在社會立足謀生的工具,對于自己教學方法和教育觀念的陳舊,甚至不良的工作作風,絲毫沒有改進之意,存在著嚴重的一勞永逸的思想。一些教師對那些態度認真、工作積極的教師不屑一顧,經常在背后說:“你看某某老師,瞎積極什么呢,也沒見工資比我多呀,天天整些無聊的花樣,也成不了什么大氣候,照本宣科多省勁,我都這樣十幾年了,照樣什么問題也沒有,生活悠閑自得,別自己給自己找罪受。”
3.關愛學生精神的缺失
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教師應像關愛自己的孩子一樣關愛學生,這樣才能使師生之間產生濃厚的情誼、情感的共鳴,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些教師對學生漠不關心,不能平等地看待學生,用惡言惡語來傷害學生的心靈,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少數教師對學生惡言惡語,漠不關心。如有些教師看到班級里個別學生穿著破衣爛衫,臟兮兮的,并沒有及時去噓寒問暖,更不會去問清楚這其中的原因,不體諒、關心學生遇到的困難,反而大聲呵斥:“瞧你那副樣子,臟兮兮的,既影響我的心情還影響班級形象。”還有其他各種傷害學生自尊心的言語,使學生產生嚴重的厭學情緒和心理問題,甚至會導致學生違法違紀等不良行為。
少數教師不能平等對待學生,態度因人而異。有些教師會以學生的家庭條件的貧富、學習成績的優劣、長相的美丑等為標準用不同的態度去對待或評價學生。如在兩位學生同時遲到的情況下,一位學生家庭條件優越,父母均是政府工作人員,這位老師對這位學生說:“是不是發生什么事情了?下次要早點來,不要再遲到了。”另外一位學生家庭條件似乎不容樂觀,父母都是普通勞動者,這位老師則嚴厲地嚷道:“怎么回事?學校是你什么時候想來就來的嗎?沒有一點紀律性,以后再遲到就別來了!”這位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前后截然不同,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了嚴重的打擊,久而久之,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和崇敬之情會漸漸消失,隨之而來的是對老師愈來愈深的恨意。
4.為人師表精神的缺失
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教師具備守高尚情操,嚴于律己,言語文明,以身作則。現在社會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正式場合和非正式場合出現與教師身份不符的言行舉止;課堂上不時會出現一些挫傷學生自尊心的非規范性語言,在人際交往中,某些教師常使用沖動、過激或過于世俗、勢利的語言;在行為方面,教師的為人師表精神的喪失首先表現在對學生的體罰和變相體罰上;在日常行為方面,諸如隨地吐痰、在禁煙場所抽煙、辦公室零亂不堪、對校園環境問題熟視無睹等,這些都直接影響了教師為人師表的形象。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見教師人格魅力作用之大,而教師日常生活中的這些行為對學生產生的不良影響是巨大的。
三 加強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創建優質教師隊伍
1.加強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通過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結合,使教師認識到學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擔負著培養新一代人才的重任。因此,教師應具有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具有過硬的思想作風和高尚的道德品質。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高政治素養。
確立人民教師的道德觀念,要求教師多讀教育界名人傳記和模范教師的先進事跡,以先進典型作為思想行為的楷模,自我鼓勵,以崇高的道德品質為行動指南,成為具有較高道德修養的人民教師。
2.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貫徹因材施教原則
我國基礎教育中,教育者教育觀念的落后令人擔憂。要改變教育的落后現狀,首要的是更新教育觀念。教師只有堅持正確的教育觀念,才能全面貫徹教育方針,認真實施素質教育,真正履行自己的職責。堅持正確的教育思想:一是要全面評估全體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應公正、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引導學生按適合各自特點的方向發展,切實做到因材施教。二是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適應激烈的國際政治、經濟、科技的競爭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我們培養的學生作為未來事業的接班人,應具備良好的適應社會的能力。
3.建立健全教師評價體系,倡導科學用人機制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制度建設也是師德建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第一,建立科學的聘任制度。教師的聘任,不僅要重學歷和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考察他們的師德水平,要更加重視考察其思想作風、道德品質等,我們決不允許一些素質低下、道德敗壞的人混進教師隊伍。
第二,建立公平的獎罰制度。學校和有關部門應把師德納入教師各類考評的范圍。將師德作為一項重要的考察指標,并和工資、崗位、職稱等掛鉤,以此來激勵教師更好地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作用。
第三,建立相應的監督制度。師德的加強不僅需要教師自身的努力,還需要社會各界的監督。要建立由領導和優秀教師等組成的監督巡查隊伍,設立投訴、建議制度,使社會
廣大成員都可以參與其中,加強對教師師德的監督。
4.領導班子的模范帶頭作用也是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關鍵
“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些學校的校風、學風、教風不正,究其原因是領導班子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因此,領導班子很重要,只有一個好的領導班子才能帶出一支好的隊伍。學校的領導如果能先行表率,要求教師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好模范帶頭作用,這無疑是一種無聲的號召和帶動,尤其對一些不良的思想作風的影響,領導班子的示范作用是強有力的,有助于激勵和督促廣大教師堅定信念,恪守職業道德規范。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要塑造學生的靈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靈魂。教師教育學生既要言傳,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傳,所以教師必須提高職業道德修養,應具有優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教師師德的建設不僅關系到各級各類學校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和全民素質的提高。因此,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要從現在做起,持之以恒。
參考文獻
[1]馬波.加強當代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J].河北農業科學,2009(1):156~157
[2]蔣霞.淺析新形勢下教師職業道德的缺失與重建[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4(2):17~19
[3]侯學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乃社會道德規范之中砥[J].菏澤師專學報,1999(1):85~86
[4]黃介山.公民道德建設讀本[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