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初期,全國推行大學區制改革,然而改革僅推行不到兩年便以失敗而告終。筆者認為,改革失敗的原因在于其不符合當時的政治經濟發展現狀,其體制自身存在的問題,模仿失當、缺乏過渡等。
【關鍵詞】大學區制改革 失敗 國民政府
【中圖分類號】G64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6-0024-02
南京國民政府在成立之初積極推行教育改革。1927年,為改變教育行政部門的官僚化習氣,國民政府任命蔡元培為中央教育行政委員會常務委員,負責在浙江、江蘇兩省試行大學區制,后來又推廣到北京。大學區制,即將全國依現有的省份及特別行政區劃分為若干大學區,每大學區設校長一人,總理一切學術和行政事項。① 然而試行不到兩年,大學區制改革便在眾多反對聲中宣告失敗。筆者認為,大學區制改革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不符合當時的政治經濟發展現狀
1927年大學區制推行之初,南京國民政府的政權尚未穩固,急需收回被政客和軍閥把持的教育權。蔡元培提出的“教育部不得干涉大學區事務;教育總長必須經過高等教育會議承認,不受政黨內閣更迭的影響”② 等要求正適應了國民政府的這一需要,國民政府也因此逐步實現了對教育的控制。然而寧漢合流之后,國民政府的統治得到了鞏固,大學區制的推行便開始與政治統一的趨勢背道而馳。1927年8月,集中了黨、政、軍大權的蔣介石在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以黨治國”的建國方針,并宣布“軍政時期”結束,“訓政時期”開始,提出要做到軍政統一、思想統一。此時大學區制所要求的“經費獨立,立法獨立,人事獨立”顯然與國民黨對各項事業實行獨裁統治的目標格格不入,國民黨對大學區制的不滿也漸漸表露出來。胡漢民曾說:“教育不可無主義、主義只能歸宗一。我們現在即已唯一的三民主義救國、建國、治國,教育是不可跳到國家范圍以外去的……我們不能讓所謂‘包羅萬象’搖動了我們的教育宗旨!今后我們在唯一主義的民族,唯一主義的國家,唯一主義的政治之下,必不允許教育獨異于此唯一的主義,而有所兼容。”③由此可見,在國民黨的一黨獨裁下,大學區制是很難維系的。
從經濟角度看,雖然當時民族資本主義在蓬勃發展,但是小農經濟仍占據主體地位,這一方面使得國內高等教育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各地不愿意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剛剛起步的高等教育事業中來,于是各地紛紛起而反對。中山大學區中等學校聯合會曾就此上書國民政府:“中央大學為全國學術之總匯,其經費應由中央政府負擔,而蘇省中小學校及地方教育事業不應直隸中央,其經費來源尤不應與大學混合支配,以免糾紛。”④ 可見大學區制建設的經費與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矛盾,該政策得不到地方教育單位的支持。
究其根源,當時中國的經濟發展較為落后,政治民主化程度較低,尚不具備教育獨立、學術自由的條件。何況教育作為上層建筑,既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又受到上層建筑中政治方面的影響,因此要避開政治而為教育開辟一片凈土的設想具有一定的空想性。
二 大學區制體制自身存在的問題
大學區制的試行就其理論及實踐過程來看也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大學區制在理念上存在問題。蔡元培出任北大校
長后,成功實行了民主化改革,使得當時以北大為首的中國各大學已基本形成了大學自治的理念。然而大學區制推行后,高校的辦學自主權受到了很大影響,辦學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可以說,大學區制將多所大學合并成一個大學區以統一管理的辦法與當時大學自治的理念是水火不容的。另外,當時中國正處于新舊教育的轉型時期,科舉時代遺留下來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依然存在,加之大學區制十分推崇高等教育,很多讀書人便把大學作為當官發財的進階之梯,這與大學區制使教育免受政治影響的本意實為南轅北轍。
其次,大學區制沒有處理好與基礎教育的關系。大學區制把高等教育推到了很高的地位,而忽視了當時中國基礎教育十分薄弱的現狀,使得高等教育如“空中樓閣”般畸形發展。這一點在教育經費的分配方面體現得尤為明顯。各地的教育經費由各大學區的中山大學校長負責,因此經費的分配往往向高等教育傾斜。以江蘇為例,“在改革以前,高等教育部分占全額百分之三十,普通教育經費占百分之五十四。改革以后,大學當局聲言以原有經費辦原有事業……大學經費實已超過普通教育經費總額。”⑤ 教育經費分配不平衡激化了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之間的矛盾,基礎教育界聯合抗議,表示“大學當局不諳世界教育之趨勢,甘心違背平民化之原則,造化貴族氏之教育”⑥,大學區制搖搖欲墜。
再次,大學區制組織不健全,行政效率低。要把原本獨立的數所大學合并成一體,必然會產生很多問題和矛盾。大學區制規定,各大學區在校長下設秘書長、處長、科長,實際權力集中于校長一人身上。然而“校長除開會外,從不涉足教育行政的部門,各部事務都由秘書長和部長指揮處理,和舊時的教育廳并無兩樣”,⑦ 這樣就造成了大學校長和各教育管理部門各自為政的現象,其職責分配不明確,降低了行政效率。另外,在這種組織框架下,“往往一件事情,一處長同意而他處長未同意,經日累月延,復甚至訓令既發,收回者有之,變動者有之,忽彼忽此,威信動搖”。⑧ 大學區制行政效率低下可見一斑。
由此可見,大學區制體制無論在理念上還是實踐上都存在諸多問題,這對于其試行的最終失敗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 模仿失當,缺乏過渡
正如時人所言:“(此制)在法國施行,也許有很好的成績,若整個的把它搬到中國來,是否適合于中國的教育情形和環境的需要,實是很大問題。”⑨ 在中國推行大學區制實是引進外國的制度、借鑒外國的經驗,而其是否能植根于中國的土壤決定著該制度在中國的成敗。
蔡元培模仿法國的教育行政制度,并在此基礎上廣泛吸收了美國、德國、瑞士等國教育行政制度的優點,在中國推行大學區制,然而他卻并未考慮該制度在中國的可行性。法國自古就有地方分權的傳統,在地方教育行政體制上,則是“中央集中領導下充分調動省、市、鎮的積極性來管理初等教育并保證專家對教育決策和管理的發言權”。⑩ 然而在中國,自古以來高度的中央集權削弱了地方上的權力,中國缺乏各地區自治的傳統和經驗,因此照搬法國的教育行政制度的可行性很小。
另外,改革沒有過渡期,缺乏群眾基礎,這也加速了改革的失敗。作為舶來品的大學區制改革只注重制度層面而忽視了思想層面,廣大民眾對此缺乏基本的了解,加之改革步驟過快,使得已經習慣了原有教育模式的社會各界一時難以接受。面對突如其來的大學更名重組,北大學生就曾激烈反對:“北大內部之整個嚴密組織,及其校內特有校風與精神,亦因改組或合并而分崩離析,不是把北大活活槍斃!把一個在本國與國際間文化與學術上有相當位置的大學消滅了。”○11大學區制改革沒有遵循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忽視了各大學內部已有的自治理念和凝聚力,缺乏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是急于求成,其最終走向失敗在所難免。
四 其他原因
大學區制改革的失敗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
第一,蔡元培的辭職加速了改革的失敗。當時北平試行大學區制后,北京大學按規定應更名為北平大學,然而這遭到了許多與北大有淵源的人的反對,其中便包括主張推行大學區制的蔡元培。但北平大學區教育行政機構堅持改名,蔡力爭無效,于是辭去政治會議委員、國府委員、大學院院長等職務,攜眷離開北京。蔡的退出使得改革失去了一位有力的支持者,加大了改革推行的難度。
第二,該體制內派系斗爭嚴重。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教育部逐漸淪為各派系爭奪地盤和權勢的官僚機構。而當時在思想界,形成了留日派、留法派和留歐美派三個派系,大學區制的推行使得留歐美派和留法派通力合作,與留日派產生了矛盾。大學區制的主要領導人也出現了“各懷鬼胎,各為其主”的現象。
大學區制僅試行了兩年便被廢止,這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情況以及該制度自身的弊端是分不開的。然而在當時的歷史情況下提出教育獨立的主張并付諸實踐仍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其失敗的原因對今天的教育事業也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注 釋
①劉正偉.論大學區制的試行及其對普通教育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2009
②○11周穎.“曇花一現”的教育改革——大學院與大學區制評析[J].現代教育,2007(2)
③李立峰.民國時期大學院制存廢考評[J].集美大學學報,2002(4)
④《中央大學區中等學校聯合會關于大學區制忽略中等教育請設法變更呈》中華民國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一編·第一冊),第39頁,轉引自:李立峰.民國時期大學院制存廢考評[J].集美大學學報,2002(4)
⑤⑥《中央大學區中等學校聯合會為反對大學區事致國民政府呈文》,原件藏于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轉引自:戚如高、張慶軍.中國教育行政體制改革的嘗試——關于大學院和大學區制[J].歷史檔案,1989(3)
⑦⑧戚如高、張慶軍.中國教育行政體制改革的嘗試——關于大學院和大學區制[J].歷史檔案,1989(3)
⑨楊衛明、黃仁賢.中國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非凡嘗試——民國時期的“大學院”與“大學區”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10)
⑩崔艷麗.民國大學區制改革及其啟示[J].河西學院學報,2009(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