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高等教育自1999年擴招以來,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大眾化進程也突飛猛進。但同時,由于高等教育超常規發展且缺乏市場機制驅動、生均教育資源和教學條件下降、高校發展定位趨同化、民間社會資源參與不夠、外延增長不足等種種問題,導致高等教育教學質量下降,不適應市場多樣性需求,進而造成了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的現狀。改變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狀,就必須建立高等教育發展的市場驅動機制,完善教育結構體系,區分層次性,提高多樣性,創新教育模式,改善教學條件和提高教學質量,建立健全相應的評價體系,并加強就業指導,完善就業政策。
【關鍵詞】高等教育大眾化 就業問題 結構體系 大學畢業生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6-0032-02
一 引言
馬丁·特羅教授在1973年提出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將高等教育分為三個階段:精英高等教育階段、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普及化高等教育階段。即大學適齡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低于15%時為精英高等教育階段,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15%~50%時為大眾化教育階段,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高于50%時為普及化教育階段。我國1998年高等院校招生數為108萬人,在校生341萬,毛入學率為9.76%;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就已經達到15%,開始向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過渡,提前8年實現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原計劃2010年達到的目標;到2003年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數為382萬人,在校生1109萬,毛入學率17%,已經跨入了國際上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門檻。
中國高等教育在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伴隨著出現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據統計,2001年我國高等院校畢業生總計115萬人,就業率70%,其中本科生就業率超過80%,研究生超過95%,高職專科生達到40%。2006~2009年我國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率分別為77%、70%、68%、68%。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630萬人,截至7月1日就業率為72.2%。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每年仍有近30%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
從總體上說,我國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難主要表現為結構性失衡:專業能力、學歷層次、地區布局等。此外,高校培養的畢業生的功用性與企業的需求性并不吻合。造成一方面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業招不到人;一方面白領工作競爭激烈,另一方面高級藍領奇缺等。以上種種因素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偏低。
二 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現狀
1.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速度迅猛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1998年的9.76%到2007年的26.9%,增長了17.14%。我國高校從1999年正式開始擴招到2002年毛入學率達到國際公認的15%的大眾化門檻,正式開始向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過渡,實際上僅用了4年時間。我國高等教育如此龐大的規模和如此快的發展速度在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2.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驅動力:政府主導,民間、社會資源參與,呈現多元化局面
我國高等教育在啟動大眾化之前,即1999年之前,高等教育的發展主要是由政府資源主導的,擴招方式主要是通過各高校挖掘內部潛力進行擴招,真正通過建立新的高等教育機構進行擴招的少之又少。在啟動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之后,以往的挖潛式的擴招方式已遠遠不能滿足迅速增長的生源,適應不了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這時政府開始鼓勵民間、社會資源參與到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來,吸收和接納新的教育機構和教育形式。
3.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成果的呈現形式多樣化
從1999年我國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以來,我國中央高等院校和地方高等院校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模式和軌跡。研究表明,在綜合性大學和研究性大學所占的比例及生均資源和辦學條件上,中央高校高于地方高校。中央高校教育的發展表現出了精英高等教育的特點,而地方高校院校由于辦學機制靈活多樣,生均又占用相對較少的辦學資源,因此,地方性高等院校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起到了生力軍的作用,這也奠定了我國高等教育層次化和多樣化的基礎。
三 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特點與問題
1.規模的增長和擴張迅猛,結構和體系的調整變化不足
我國高等教育在快速發展的時候,并不是朝著多層次、多類型、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而是很多高等院校為了盲目追求高等教育層次和級別的升格,比如大專院校積極升格為本科院校,普通本科院校又積極地升格為重點大學,一般的職業教育型高等院校也想升格為綜合性大學。許多高校為了追求學校榮譽和社會地位,忽視了不同類型、不同領域、不同專業特色教育的發展和建設,導致了高等院校專業趨同化、學科單一化,既滿足不了多樣化的社會需求,也影響了大學生的培養質量,最終影響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
2.高等院校發展模式趨同化,層次分化和職能分化不明顯
《21世紀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宣言》中指出了高等教育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多層面既包括學歷上的博士、碩士、學士、專科等縱向層面,也包括教育目標上的理論型、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等橫向層面。而我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雖然也呈現出不同層次、不同形式,但總體來說大眾化水平主要是通過內部挖潛的超規模擴招提升的。但民辦高等院校、職業高等院校、成人高等院校、函授院校等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機構缺少足夠的資源、條件和社會認知度,發展困難。因此,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層次分化和職能分化不明顯,多樣性程度不夠。
3.大眾化進程主要是政府行為主導,缺乏長效的市場機制的驅動和主導
我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基本是通過政府的行政力量開啟的,并且在近幾年來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進展。但是,同時由于政府控制著高等教育資源分配權和教育質量標準的制訂權,政府控制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形式和發展方向。還沒有建立起由市場主導的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評估和約束體制,沒有把自主權還給學校、沒有把約束權交給市場。
四 改善大學生就業困難現狀的建議與對策
1.吸引社會資源,拓展辦學資金的渠道,提高生均教育資源和教學條件
通過近幾年的發展,我國財、稅、費、產、社、基的多元化的教育投資體制已經形成,也即高等教育發展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而不像以往一樣主要靠單一的政府渠道。高等院校通過自身的努力和發展,可以與政府、企業以及社會民間資源進行合作,既可以在研究項目上合作,也可以創辦高校企業和企業高校等。總之,通過多種渠道籌集教育資金,不僅可應對高校招生規模的大幅增長,也有助于提高生均教學資源和生均教學條件,進而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
2.建立以市場機制為核心的高等教育教學質量保證體制,促進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只有建立起自我發展的市場競爭機制,高等教育的發展才會有內在壓力、動力和活力,才可能避免高等教育的無序發展或趨同增長。建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市場約束機制,核心在于建立以市場約束機制為核心的高等教育質量的評價標準。市場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等教育必須要有多樣性的質量標準。
3.區分辦學目標、創新辦學模式,以不同的辦學目標創新實行多樣化的辦學模式
如果所有的高校都千方百計地擠進一流的科研院校之列,所有的高校都以培養高學歷的精英人才為目標,就會導致辦學目標不清、教學質量下降、學歷文憑不值錢等現象的出現。因此,不同的院校要樹立不同的辦學目標,如全日制教育和成人教育區分,基礎研究型教育和專業技能型教育區分,固定學制教育和彈性學制教育區分等。這樣不同類型的學校既可以樹立明確的辦學目標,又能沿著自身的辦學特色進行創新,培養不同類型、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適應多樣市場需求的人才,讓高等教育在向大眾化發展的同時,也能向特色化、多樣化、專精尖化發展。
4.完善就業政策,加強就業指導,轉變就業觀念
政府相關部門應在就業政策上不斷完善,取得政策的幫助和支持;并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在就業技能與就業理念上給予指引和教育。同時,大學畢業生應改變以往“一次選擇定終身”、“鐵飯碗”的擇業觀,應不斷學習、不斷充電,樹立終身學習和終身就業的動態擇業觀,適應跳槽的不斷擇業觀念。同時在成熟的條件下應大膽創新,從“尋找就業崗位”到“創造就業崗位”,從“被動就業”到“主動創業”等。通過不同方式來改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
參考文獻
[1]楊德廣、張瑞田.60年來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J].現代大學教育,2009(6)
[2]陶學文.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政策實施十年之回顧與反思[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2)
[3]羅三桂.論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大學畢業生就業觀[J].現代大學教育,2005(3)
[4]陳寧.論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框架設計[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5]張應強、劉在洲.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教學質量保障問題[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