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學生安全教育和危機干預工作,是各級教育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大學生潛在安全隱患可以分為學業不良、家庭貧困或家庭變故、人格偏執、情緒障礙等類型,應對措施涉及學習引導、個體輔導、群體支持、家庭教育、主題班會等方面。
【關鍵詞】大學生安全教育 隱患類型 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6-0040-02
根據教育部文件精神,切實加強學生安全教育和危機干預工作,杜絕意外事故的發生,使學生平安順利地完成學業,是各級教育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那么,如何深入地排查學生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如何仔細地開展危機預防工作,是每一位輔導員或班主任老師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
全面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基本情況是開展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輔導員或班主任老師需要通過日常觀察、走訪宿舍、查看學生檔案、詢問班干部、網絡聊天跟蹤等途徑,掌握全班每一位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日常表現、個性特點和家庭狀況等情況,從而為開展學生安全教育和危機干預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 安全隱患類型
1.學業不良
大學生學業不良一般是由于情緒、動機、性格等個性心理因素影響學生學習潛力的發揮,造成學習效果不理想的情況。它不僅表現為學業成績的滯后,掌握知識的低效,還常常伴有壓抑、焦慮等負性情緒,以及不良的人際關系和較差的行動力,都可能會受到延長學習年限、退學、不授學位等處理而產生不能按期畢業的結果。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到大眾化與普及化階段,學生不僅在數量上大幅度提高,而且在知識基礎、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學習成就上出現了較大分化,學業不良現象日漸嚴重。輔導員或班主任老師尤其需要重視一個學期課程不及格或曠考三門及以上者和留降級學生。
2.家庭貧困或家庭變故
家庭貧困的學生主要表現為無力繳納學費、住宿費,日常生活也沒有經濟保障。或是因為家庭負擔沉重,多是上有老人要贍養,下有弟妹要撫養,家庭經濟不堪重負;或是來自邊遠或經濟落后地區,家庭收入方式單一,而且家庭成員的思想也相對落后。這些家庭大多是農村家庭,父母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生產技術落后,農產品的銷售價格又不高,使得他們的家庭收入低微。
還有可能由于家庭情況的變化,父母給予學生費用的能力降低(例如:家人生病、失業、離婚等)。近年來,隨著離婚率的不斷攀升,部分學生因父母離異導致生活學習費用供給不正常,學習、生活費用也就成了問題。城鎮下崗職工家庭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一些競爭能力差的企業就要破產,造成一批工人失業下崗,而一些經濟效益差的單位,幾個月都發不出工資;或父母無固定工作,收入微薄且不穩定。
3.人格偏執
這種類型的學生往往極度的感覺過敏,對侮辱和傷害耿耿于懷;思想行為固執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狹隘;自以為是,自命不凡,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慣于把失敗和責任歸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學習上往往言過其實;同時又很自卑,總是過多、過高地要求別人,但從來不信任別人的動機和愿望,認為別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確、客觀地分析形勢,有問題易從個人感情出發,主觀片面性大。所以,不論是在宿舍、班級,還是在社團、院系,總會和周圍的同學發生矛盾沖突。
4.情緒障礙
情緒障礙者常常把自己的心情描述為憂郁的、焦慮的、悲傷的、無望的、令人沮喪的。對任何事情都失去興趣,食欲通常減少,也可能增加食欲,失眠或睡眠過多,充滿疲倦感、無價值感或罪惡感,包含對自己價值的不實際負向評價或對于過去小小的失敗有罪惡感。思考能力、專注能力或決斷力減退,甚至伴有自殺意念,或者嘗試自殺。情緒障礙者外在的表現包括無法安靜、踏步、絞扭雙手,或拉或摩擦皮膚、衣物或其他對象,或語言、思考及身體動作變緩慢,回答問題前的遲疑時間增加;語言的音量、抑揚起伏、說話量、內容多變性等皆減少,甚至緘默不語。當發現有同學存在這些情況的時候,不能不引起學生工作者的關注。
5.其他情況
經常發現學生使用熱得快、電水壺、電吹風、電熱毯等一些學校禁止使用的電器,有些學生貪圖便宜在地攤上買的是劣質產品、三無產品等,這些劣質的電器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隱藏在學生宿舍內,這無疑也是巨大的安全隱患。還有部分大學生安全意識薄弱,自控能力差,自我意識膨脹,安于享受。他們雖然有較高的文化水平,但缺少社會經驗,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學生沒有社會經驗進行行騙等。
二 應對措施
1.學習引導
學習引導:(1)召開各班班委會議,要求學生干部、黨員以身作則,努力學習,大力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要求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學習交流會,邀請高年級同學介紹學習的經驗和心得,或讓本班成績優秀的同學介紹學習的體會,引導大家反思,尋找差距,找準定位,及時做出調整。(2)堅持隨機點名制度,以便及時了解學生的上課情況。對學生考勤進行嚴格把關,每月統計一次,和遲到曠課的同學談話,強化學習紀律。
2.個體輔導
個體輔導:(1)定期與學習不良的學生交流,幫助其分析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思考提高學習成績的方式和方法。及時向家長匯報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在校情況,希望家長多與學生溝通,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鼓舞。(2)加大對貧困生的關注力度,鼓勵其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擴大交往范圍,減少因經濟問題產生的自卑心理、焦慮心理,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自強的生活態度,促進其以平和的心態投入大學學習生活。(3)鼓勵性格有問題的學生去學校心理咨詢室尋求幫助,思考人際交往方面存在的問題,減少以個人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減少矛盾沖突的概率。(4)教育情緒障礙者形成理性的認知方式,改變對事情、對他人、對環境的非理性信念,訓練抵抗挫折的心理韌性,培養積極主動的行為方式。
3.群體支持
個體存在問題的根源往往和所處的環境緊密相關,群體支持是個體能利用的一種重要資源。教師的肯定和關懷、同伴好友的理解與陪伴,對于緩沖不良心境,促進個體良好適應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1)與大學生談心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設身處地地理解他們的感受,遇到挫折給予激勵,遇到困難給予幫助。(2)要求班干部、宿舍長、黨員積極關注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同學,主動與他們建立良好關系,遇到情況及時與班主任、輔導員溝通。
4.家庭教育
家庭因素是大學生心理潛能實現的重要條件。(1)鼓勵大學生多與家人溝通,增強與家庭成員的情感聯結,滿足其安全、歸屬與愛等多種心理需要。(2)定期與家長溝通,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5.主題班會
提高認識,加強安全教育工作,召開以安全為主題的班會,讓每一位同學從思想上重視安全問題。(1)教育學生節假日外出不乘坐沒有資質及超載的車輛。(2)告誡同學們注意宿舍防火防盜,不使用大功率電器,離開時關好門窗。(3)提高學生飲食衛生安全意識。(4)加強遵紀守法教育,及時化解矛盾,嚴防打架斗毆事件的發生。
三 工作方向
1.發展輔導
存在安全隱患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學生喪失了生活和學習的目標。引導學生思考學期、學年的計劃,牢記在校期間應做的事情,制訂具有個人特點的學習計劃、成長規劃至關重要。
2.網絡溝通
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環境下,90后大學生人際溝通主要靠飛信、微博、QQ、MSN等方式,而傳統溝通方式則不受青睞,如何使用網絡工具開展教育是一個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3.多方教育
如何進一步加強輔導員或班主任、任課老師在學生管理中的聯動作用,如何進一步增強朋輩輔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合力,也是一個需要思考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李紅燕、閆瓊、吳文媛.大學生學業不良影響因素及其干預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13):2~3
[2]崔艷菊.吉林大學貧困生資助研究[D].吉林大學,2009
[3]劉娜.偏執人格障礙的認知理論[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0):154~155
[4]郭韶敏.當代大學生情緒障礙分析及自救建議[J].教育與職業,2007(26):100~102
[5]馮文明、周守珍.經濟困難大學生心理韌性模型的建構[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0(12):16~19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