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聽力是英語教學中最重要且最難的一個教學模塊。它不僅是獲取語言信息的主要途徑,而且也是提高其他技能的基礎。然而,在高職英語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聽力理解一直困擾著師生。因此,提高學生聽力技能是教師們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圖式理論為依據,分析了其與英語聽力的關系,及其對聽力教學的啟示,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對策,旨在解決英語聽力教學中的困難。
【關鍵詞】高職英語 聽力 圖式 圖式類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6-0060-02
一 引言
聽是語言的輸入,不掌握聽力,所學的英語就是聾啞英語。著名語言學家Rivers在其專著中向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在人們日常交際活動中,45%依靠聽,30%靠說,16%來源于讀,9%依靠寫的實踐。可見“聽”在英語聽說讀寫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已成為英語教學中十分突出的問題,本文通過對圖式理論的探討,闡述了其對聽力理解的指導作用,以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
二 圖式理論
1.圖式的意義
所謂圖式,是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網絡,是一種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圖式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1781)提出的,他把圖式看作是“潛藏在人類心靈深處的”一種技術,一種技巧。英國心理學家巴特利特認為圖式是對先前經驗的一種積極組織、回憶,是一種建造過程,這種建造來自于圖式。魯梅哈特對圖式理論的解釋為:圖式是以等級層次形式儲存于長時記憶的一組“相互作用的知識結構”或“構成認知能力的建筑塊件”,人類的認知依靠記憶中已經存在的圖式。當代知名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把圖式看作是包括動作結構和運算結構在內的從經驗到概念的中介;在皮亞杰看來,圖式是主體內部的一種動態的、可變的認知結構。個體之所以能對各種刺激作出這樣那樣的反應,是由于個體具有能夠同化這些刺激的某種圖式。這種圖式在認識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能過濾、篩選、整理外界刺激,使之成為有條理的整體性認識,從而建立新的圖式。
2.圖式的類型
圖式可分三種類型: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修辭圖式。語言圖式指的是學習者先前已經存儲的語言知識,即對單詞、語法和習慣用語等語言知識的存儲。內容圖式指讀者已擁有的關于語篇題材方面的背景知識,包括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學科以及不同的風俗習慣等廣泛的內容。修辭圖式指學習者已有的可以加以運用的不同語篇體裁、修辭結構的背景知識。根據此理論,語言圖式是理解文章的基礎,缺乏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修辭圖式就無從談起;內容圖式是理解文章的依據,沒有了內容圖式,即使讀者的語言圖式再豐富,也無法解讀所閱讀的材料;修辭圖式是調用內容的能力,缺乏修辭知識,就無法形成對閱讀材料的整體理解,同時理解的深度和寬度也會受到限制。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三 圖式理論與聽力理解
從認知圖式的角度看,語言知識的習得和使用是一個新舊信息相互作用的過程,聽力理解的過程就是對語言信息的解碼和意義再構建過程的結合。Kenneth認為,聽力理解由五個部分組成:辨音、信息感知、聽覺記憶、信息譯碼、運用所學語言使用和存儲信息。他認為聽力的過程總是前一個過程依賴后一個過程,是從發生的角度去考慮聽力理解。在這種過程中,讀者必須積極調動自己原有的語言知識和經驗對聽力材料中的信息進行重新加工和構建:首先是文字信息輸入,然后讀者在自己頭腦貯存的信息中尋找能夠說明所輸入信息的圖式。當這些圖式被找到以后,讀者就產生了理解。
影響聽力理解的因素主要有兩大方面: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語言因素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非語言因素包括聽者的情感因素、記憶力、聽力技巧等。
四 圖式理論對英語聽力教學的啟示
圖式理論的核心就是人在理解新事物時,總是將新事物與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顯然人原有的知識越豐富,對理解新事物越有益處。因此高職英語聽力教學不僅要鞏固、擴大
學生的語言因素,同時要重視開發學生的非語言因素。
1.重視語言因素的教學,豐富學生的語言圖式
第一,把好語音關,重視詞匯、語法教學,豐富語言圖式。語音、詞匯對英語聽力理解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高職學生本身在中學階段就是英語學習方面的弱者,其聽力基礎非常薄弱,主要表現在:發音不準或根本無法開口讀詞句,導致對聽到的英語材料分析加工費力或根本不理解;未能識別英音與美音的差異;不注重單詞積累;語法知識嚴重不足,作業中常會出現下列錯句:“It’s time to the second stage of the task. He because of the death of his mother felt grieve over.”其結果是,即使他們聽清了句子的每個詞,也會誤解句意。針對這些問題,教師首先要做好補救措施:(1)加強語音教學,訓練學生辨音的能力。重點突出重讀、弱讀、同化及連讀現象。(2)重視詞匯教學。詞匯是語言的基本材料,詞匯量是判定聽力理解能力的重要參數。聽力內容中的詞匯如果同聽者預期的詞匯不相匹配,勢必造成聽力理解障礙。(3)加強語法教學。語法知識的掌握對于理解句子含義、正確劃分意群、加快語言反應和接受能力有很大的幫助。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語法訓練,培養學生領會語法結構的能力。
第二,豐富背景知識,拓展內容圖式。背景知識能夠提供一種結構,幫助讀者組織文章信息,確定哪些是重要信息,并對隱含關系做出推測。如看到聽力題:I came here by bus.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識先預測聽力錄音的內容,然后再聽,以檢驗預測的是否準確。若是預測的對,說明學生具備與聽力內容相匹配的背景知識。鄭皓認為影響中國學生聽力理解的主要因素是文化背景知識的缺乏以及中西方思維習慣的差異。聽者的內容圖式越豐富,就能夠越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高級階段的信息處理和提出假設上,從而達到對聽力材料較好的理解。在聽之前,教師可先就聽力材料做一些簡單的背景知識介紹,再增加一些與之有關的詞匯或詞組,喚醒相應的圖式,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第三,注重語篇教學,豐富修辭圖式,培養從整體到細節的聽力能力。語篇教學有助于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篇章內容,每一種文章的體裁總是遵循一種約定俗成的模型和范式,含有一些可以識別的特征,如議論文、記敘文等。如果聽者在聽的過程中能夠利用這些文體所提供的線索,就能對語篇的篇章結構、各部分間的邏輯關系有一個正確的預測,從而提高對語篇的理解。缺乏文體知識會使學生的聽力理解只停留在詞匯、句子層面上,不能順利地把握文章的整體脈絡和文章的主旨,從而導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滲透文章體裁知識的講解,使學生熟悉并分析不同體裁文章的特點和結構,幫助其建立修辭圖式,以提高其深層理解和綜合分析的能力。
2.重視非語言因素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能力
第一,重視情感因素的培養。美國心理學家克拉申認為影響聽力學習效果的情感變量主要有三類:學習者的動機、自信心、焦慮感。有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決定二語習得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其中焦慮感是語言學習中影響最大的因素,焦慮感越強,理解力就越低下。高職學生聽力基礎本來就很薄弱,再加上英語聽力本身是一個比較緊張的過程,學生在聽英語時要比讀英語時的焦慮程度要高,學習者的緊張焦慮阻礙了聽力信息的正常輸入,從而抑制了聽力學習。部分學生甚至產生厭學情緒。所以消除焦慮感是每個英語教師必須考慮的問題。在聽力課上,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對其自信心的培養,為學生創造輕松的課堂教學氛圍,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創造語言習得的良好環境,設計活潑多樣的課堂活動,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學習主動性,幫助其減少直至消除焦慮心理。
第二,加強記憶力的訓練。記憶力與語言習得是密切相關的。目的語中大量的語音、詞匯、短語、語法等均需記憶才能掌握。就聽力理解過程而言,一般認為有三種記憶對其產生影響,即感知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其中短期記憶對聽力的理解的影響最大。可通過背誦法不斷地刺激大腦來加強記憶;加強句法結構的學習,使其熟悉句法規則增強理解力來鍛煉記憶;加強語言的輸出以增強記憶等。
第三,加強聽力技巧訓練。在聽力教學中,學生過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詞的識別上,沒有以句子、意群為單位去理解,造成整體理解的障礙。因此可通過以下方式加強聽力技巧的訓練。(1)指導學生邊聽邊記筆記,使其集中注意力,減少遺忘。(2)聽前,瀏覽聽力問題,激活相關的圖式,提高對信息的預測和推理能力。(3)熟悉各種聽力材料的題材及風格,捕捉關鍵詞。(4)利用交互式聽力模式(自下而上理解模式與自上而下理解模式的相互作用),提高學生對語篇的整體理解力及分析、綜合能力。(5)克服母語干擾,加強英語思維的能力。(6)聽后,要引導學生對聽力材料總結歸納,以強化聽力內容、引出新知識,幫助學生內化已有的圖式,建立新圖式。
五 結束語
總之,聽力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它既需要學習者自身的努力,也需要一定的理論支撐和教師正確的方法指導。本文通過對圖式理論的介紹以及分析其在聽力理解中的作用,闡述了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修辭圖式之間的關系及其對學生聽力理解的影響,由此提出了影響聽力理解的兩大因素: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希望能幫助學生豐富各種圖式,激活和內化各種圖式。同時重視非語言因素在聽力理解中的作用,以掃清聽力過程中的障礙,提高聽力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Kenneth. Developing Second Language Skill from Theory to Practice[J]. The Center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976(4)
[2]朱青.認知圖式理論與大學英語聽力教學[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0)
[3]劉龍根、胡開寶.影響外語聽力理解的若干因素再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5)
[4]鄭皓.一個理解上的三角形關系—文化背景、思維方式與英語聽力[EB/OL].http://zhushenhai.anyp.cn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