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病理學教學在醫學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為實現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人才培養目標,我校病理學教研室采用案例教學,引入形態學實驗完善實驗課教學,對病理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都進行了改革,提高病理學的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培養實用性人才的教育目的。
【關鍵詞】病理學 教學模式 改革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6-0063-01
我校病理學教研室對病理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整合病理學教學模式,采用案例版教材,把臨床具體病例引入理論教學課堂,豐富形態學實驗課、完善實驗教學,以適應培養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的未來發展需要,我們獲得了一些經驗和成果。
一 教學模式改革的實施
1.引入案例
整合病理學課程教學模式的目標是突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然后強調理論知識。病理學理論分為總論和各論,總論是所有疾病的一些共同發病規律,各論是各系統器官疾病的具體表現。
傳統的病理學教學是依次對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經過和轉歸進行講授,而對學生能力的要求相對較少。為突出學生能力的培養,教研室對具體疾病的授課方法和內容進行了改革,引入案例。如在講授消化性潰瘍時,先從疾病典型的臨床表現入手,之后給學生展示病理標本,然后對病因和發病機制作一解釋,再結合病理改變,分析相應的臨床表現,從形態到功能、到生化改變,全面透徹地闡述疾病,這部分內容要求學生靈活應用。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強化了必須掌握的知識點,又可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臨床醫學,掌握疾病的臨床診斷和病理診斷。
2.圖像和模型相結合,開展實驗課教學
病理學是一門形態學科,以解剖學、組織學為基礎,對疾病進行形態觀察。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研室把大體解剖模型標本和組織學切片融入教學中,進行復習鞏固。尤其是講解病理學各章節時,在觀察器官切片標本之前,首先利用解剖模型標本復習各器官的解剖學知識,然后復習組織學知識,從宏觀到微觀,使抽象的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聯系起來,加深學生對結構的認知程度,直觀地做到了人體結構從宏觀到微觀的過渡。
老師應利用實時多媒體教學設備和顯微電視攝像系統,向學生展示病例相關的病理標本,并予以解釋,也方便回答學生對標本的疑惑。老師利用圖像處理軟件,比較正常解剖結構及病理標本、正常組織學結構及病理學結構,給學生更加直觀的印象,有助于對病變的理解。尤其對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進行放大倍數拍攝,點擊典型結構區局部放大或縮小,指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大量的知識信息通過多媒體技術綜合演示出來,可以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充實教學內容,聯系多個學科,從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認識疾病,將基礎醫學與臨床診斷聯系起來,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3.多媒體互動系統引入實驗課考核
我們應用數碼互動系統的教學編輯軟件將切片圖片編撰成多套練習題,便于學生進行自檢練習,檢測學習效果。考試過程中,教師利用這一教學系統同時發放一對一考試試題,進行實驗考核。考核成績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最終匯入總成績,這樣使考試更公平、公正。
二 教學模式改革的成果
我們將傳統教學和改革后的教學進行了對比,選取北華大學醫學院2009級醫療專業196名學生,由計算機隨機組合編為4個班,確保學生入學分數各班比較無差異。選取1、2班為實驗組,共68人;選取3、4班為對照組,共68人。期末考試平均成績,實驗組:78.32±5.36,對照組:69.71±7.32,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成績有顯著性差別(P<0.05),說明病理學改革的教學模式比傳統教學模式更有優勢。
三 結論
通過對病理學教學方法的改革,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能牢固掌握病理專業知識,提高了自主學習、分析推理、準確判定等綜合能力,為今后臨床知識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達到了培養實用型人才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宋漢君、姜思政、羅佳濱等.新形勢下醫學教育培養模式和目標的探索與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3):15~17
[2]李玉林.病理學(第七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3]Schneider S,Bazarian J, Spillane L,et a1.Educational Prescriptions: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the ED[J].Acad Emerg Med,2002(10):1053~1061
[4]于春艷、王云東、董志恒等.醫學基礎實驗教學中心體系構建研究[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493~494
[5]于春艷、董志恒、王丹等.多媒體互動教學及考核在醫學形態實驗學教學中的應用[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2(6):85~86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