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語言包含了其使用者的思想和感情,學習一種語言必須了解其本土人民的思想、情感和文化,才能夠靈活運用該語言。因此,學習韓語必須了解韓國文化、韓國人的思想,僅學習語言,不了解文化背景,便難以達成真正交流。本文研究以文化教育為基礎的韓語教學,揭示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的關系。
【關鍵詞】韓語 教學 語言 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6-0069-01
一 重視文化教育的力量
目前的韓語教學,依然將單詞記憶、語法練習、寫作等作為教學的主要手段。不可否認,傳統的聽、說、讀、寫等是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在語言學習中必不可少。但我們所提倡的重視文化教育并不意味著將這些傳統教學方式一概否定,因為通過這些方式來形成必要的語言基礎知識是發展語言能力的基礎。但不能把學習語言基礎知識作為課堂教學的唯一目的,甚至將韓語課上成語言知識課。讓學生毎天圍繞單詞語法轉,久而久之,只會讓他們失去學習興趣,對韓語產生厭惡感。
一直以來,在韓語學習者中經常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一位韓國友人問一位中國韓語學習者:“什么時候吃面條啊?”韓語學習者毫不猶豫地回答:“明天吧。”引來大家一陣哄笑。真正了解韓語文化的話便可知,韓語里的吃面條不是簡單的字面意思,而是問什么時候結婚。由此可見,沒有對所學語言文化背景的了解,很多詞匯就無法真正理解,要真正掌握一個民族的語言就必須了解它的文化。也只有對韓語文化背景感興趣,學生才能以積極的情感,主動參與學習、樂于進取,對韓語學習保持一股持之以恒的熱情和動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存在于語言之中。了解文化,有助于對外語的正確理解和使用,提高語言交流能力。
二 文化對語言的形成有重大影響
我們可以發現,韓語在一句話的結尾通常以“???(sim ni da)”或者“?(yao)”的形式結束,其實這正是韓國尊卑禮節文化的體現。韓國是一個傳統的儒教國家,素有“東方禮儀之邦”之稱。韓語相比其他語言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使用上階、平階、下階,從這一點上可以說韓國人是真正意義上的“見什么人說什么話”。韓國社會的尊卑有序在日常言語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韓國人對上級、長輩以及初次見面時必須使用敬語,否則便被視為沒有禮貌,甚至缺少教養;對下級、晚輩等使用下階,一方面體現了自己的地位,同時是親切的體現;平輩之間使用平階,以表示相互之間的親密關系,這種關系在韓語的詞匯中也表現得十分突出。
中韓兩國雖同處東亞文化圈,甚至都推崇儒學,但兩國人民的信仰習俗卻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兩國語言在表達方法和語境上更是大相徑庭。如果不能準確地了解韓國文化,很容易造成語言交際中的誤會。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韓語的語言形式,更要讓學生能夠根據韓國本土文化,針對不同場合、不同對象等實際情況,用正確、適當的語言表達出來。
三 語言體現文化,是文化傳遞的方式
語言本身也能夠體現文化。語言傳遞以文化為背景,語言的溝通便是文化的溝通,人們的交流便是文化的交流。
詞匯、俗語等都是一個民族語言、文化發展的結果,體現了該民族的文化環境、生活習慣等。因此,在學習詞匯時不僅要掌握字面意義,更要了解其內涵。不能孤立地學習詞匯,而要在文化語境中學,才能事半功倍。
再如,韓語詞匯按照其起源可以分為漢字詞匯、固有詞匯、外來詞匯,經過統計,漢字詞匯在總詞匯中占60%,這正是中國韓語學習者感覺許多詞匯似曾相識的重要原因。而這種現象并非偶然,它與韓國的歷史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起初朝鮮民族并沒有自己的語言,人們便試圖用漢字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從而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借字標記法”。甚至在世宗大王創造出韓字之后,人們借用漢字的習慣仍到處可見。朝鮮半島被日本占領以后,韓國人又受到日語的影響,因此,韓文中又夾用了日語詞匯,形成了“韓漢日混用”現象,這才是外來語引入的開始。隨著韓國政府“親美”政策的實施,經濟貿易發展的需要,許多韓國人掀起了學習英語的潮流,久而久之,韓語中的許多固有詞匯又再次被英語發音所替代。了解了韓語詞匯的這些特點,學生在記憶詞匯時使用分類記憶,可避免死記硬背,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四 結束語
語言與文化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學習語言必須了解文化,了解了文化才能更好地運用語言。因此,教師在韓語教學中應注重對韓國文化的介紹,增強教學中的文化滲透意識,改變注入式教學模式,激發學習興趣,實現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韓〕樸英順.韓國文化論[M]. 韓國文化出版社,2002
[2]張優.韓國文化對韓語話語規則的影響[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3]金星成.外語教學 文化先行[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
[5]吳雪云.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發展[J].教育評論,2009(8)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