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洞穴假象根源于個人的特性。由于每個人的心理和體質不同,所受的教育和成長的環境、閱讀的書籍、崇拜的東西和習慣不一樣,這樣在認識事物時,就難免從自己已有的經驗出發,從而不能全面地認識事物的面貌。本文通過對培根洞穴假象的內涵、形成及其與中學生身心發展關系的分析,提出了今后中學生健康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洞穴假象 中學生 生理 心理
【中圖分類號】G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6-0070-02
一 洞穴假象及形成
1.洞穴假象的內涵
洞穴假象是培根的“圍困人們心靈的假象”之一。培根把“圍困人們心靈的假象”共分為四類:第一類叫族類的假象,第二類叫洞穴的假象,第三類叫市場的假象,第四類叫劇場的假象。
培根認為,人類認識有產生謬誤的根源,若不加以根除,則我們“只能變化錯誤而不能廓清錯誤”。它們是嚴重阻礙人們正確反映客觀世界、阻礙人們獲得真理性認識的主體心理的障礙。因此,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說得好,人們追求科學總是求諸他們自己的小天地,而不是求諸公共的大天地。
2.洞穴假象的形成及原因
由于個人思想、身體、教育和習慣的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認知特性。當一個人的思想方法成形后,實質上就形成了一定的思維模式,可以將這種個性化的思維模式看成一個洞穴。洞穴假象屬于獨特個性假象。正是由于這種洞穴的作用和影響,“使自然之光發生曲折和改變顏色。”培根所作的這一比喻在于表明,由于每個人都有他自己所特有的天性;或者是由于他所受的教育和與別人的交往,或者是由于讀書和他所崇拜的權威;或者是由于印象產生于具有成見的人心中抑或產生于漠然無動于衷的人心中而有所不同,如此等等所造成的。眾所周知,不僅個人的人格建構,而且個人的知識建構,既受到先天性因素的影響,也受到后天性因素的影響。因此,培根在他所處的時代能把“洞穴假象”界定為“個人的假象”,具有先導性的意義。由于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洞穴”,因而才使這種假象不僅是各式各樣的,而且總是同個人的性格有高度的關聯性。
這樣,就形成了各個人的不同的假象。正是基于這一觀點,他認為洞穴假象的產生是由于每個人的心理或身體上的特殊結構;也是由于教育、習慣和偶然的原因。這種假象是很多的,而且各式各樣。
常見的形式:(1)某些人在某一學科付出了大量努力,執著于相關學科和思維定式(偏執)。先入為主,戴著有色眼睛看待現有的事物,把自己原有的想法強加在這些東西上。(2)某些人觀察事物時適于發現事物的不同或相同之處。當一個人心態穩重,而且夠敏銳,他就能夠全神貫注地思索,發現最細微的差異;當一個人心高揚而悠遠,他就善于發現事物最精妙和普遍的相似之處。若運用不合理,或因追求差異而判斷失誤,或因追求相似而一無所得。(3)某些人認為古代的一切都無比美好,而內心則對新事物發瘋似追求的兩面性。對舊與新的矯揉造作,不會對人們的求知有所裨益,也不能有正確的判斷。(4)僅依靠單純的認知,只能認識和理解事物松散的某個部件(或分子),不會對事物本質有真正的認識。但如果只認識事物的組織和結構(或原子及分子結構),對事物的理解又會承受不了重負而迷亂。因此,以上兩種認識事物的習慣和方法,必須相互結合交替使用,才能對事物有深入的了解和整體的認識。
培根說洞穴假象干擾人類的理解力最厲害,也是人們最應該加以警惕的。人的理智常有先入為主的偏見,人的思維常常受情感或意志的支配,還有人的理性的無休止的玄想,這些都是“族類假象”的表現。“洞穴假象”,也是來自理智的本性,它是具體的個人所特有的。個人往往從自己的性格、愛好、所受教育、所處環境出發來觀察事物,從而扭曲了事物的真相。個性化的思考模式產生假象后,往往不易被及時糾正,并且多數情況會越陷越深。當一個人將某一假象,錯誤地認定為真理時,通常會在此后學習或與他人交往中,不自覺地尋找更多的證據來進一步固化錯誤的認知,所以說洞穴假象具有更大的危害。
二 洞穴假象與中學生身心發展的關系
1.現代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
中學階段屬于學齡中期或少年期,是個體從童年期向青年過渡的時期。這個階段的學生半成熟、半幼稚,獨立性和依賴性并存,生理上的急劇變化和學習活動的變化使他們的心理出現了一次飛躍。
中學生身體發展的第一個顯著特征是身高和體重陡增。這個時期是積極改進運動機能的時期,是發展運動能力的良好時機。運動的速度、頻率在這一時期增長最為迅速。同時,腦的發育主要是神經纖維的增長及腦功能的復雜化,興奮過程相對強于抑制過程,興奮與抑制的轉化也較快。智力上的高度緊張或身體過度疲勞、情緒過分強烈都會引起內分泌障礙和神經系統紊亂。中學生身體發展的第二個顯著特征是第二性征的出現和性成熟的開始。
中學生認知能力有了提高,心理活動隨意性已顯著增長,可以長時間地集中精力學習,隨意調節自己的行動。抽象邏輯思維占主導地位,反省思維出現,抽象思維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形象思維為依托。另外,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已有所發展。但由于缺乏實際經驗,這種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總帶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觀性。
中學生自我意識有了質的飛躍,他們在身體急劇成熟的驅動下,產生了“獨立感”和“成人感”,力求擺脫對成人的依賴,反抗成人的干涉,處在“心理斷乳”期,開始將視線轉向內部世界,仿佛剛剛發現“自我”也是一個廣闊的世界。他們不僅關心自己的內部世界,也開始對別人的內心世界產生興趣。他們不再像小學生那樣就事論事,而是對人評頭論足,從行為的動機、道德面貌和個性品質方面來評論自己和別人。
他們有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有時對待他感興趣的活動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興趣很廣,既反映在學科內,也反映在課外活動上,愛打球、下棋、繪畫、看小說、看電視等。他們的興趣有時因為過于廣泛又缺乏自制而影響學習,興趣也很易變遷。他們對影視、小說的興趣已不同于小學生,不再單純追求故事情節,而開始注意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有時還會把影視、小說中的形象與自己對照,甚至模仿某些行為。藝術作品及先進人物的事跡對正在成長中的中學生個性的形成影響較大。
2.現代中學生存在的洞穴假象
根據培根的洞穴假象理論,洞穴假象源于個人身心的差異,也源于教育、習慣和偶爾的事情。中學時期,正是一個人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身體的成長和心理的成熟,尤其是心理的發展尤為重要。這一時期的心理發展會直接影響一個人接下來的成長。這一時期也是中學生發展矛盾的凸顯期。
中學生的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已有所發展。但總帶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觀性。他們想問題常會鉆牛角尖,有時表現為固執已見、情緒偏頗,有時會蠻不講理或輕率地下結論。
中學生的情緒易沖動、易激動、不善于自制,行為不易預測,因而不少人認為這個階段的學生是最令人操心的年齡。他們可以為一件小事而狂怒,又可為一件小事而頹喪;一會兒可以為自己取得某次成績而沾沾自喜,一會兒又可以為某點失敗而無地自容。隨著認知水平的提高,昔日在他們看來是最完美無缺的父母和老師,也被發覺存在不少缺點和問題。他們對管得太多、太嚴,婆婆媽媽的教師并不敬重,對教學水平不高或對同學不公正的教師也無好感;而對那些尊重他們的獨立性、教學嚴謹、態度公正的教師常常會表現出好感。他們在“獨立感”和“成人感”的驅使下,社會高級情感發展迅速。
中學生對別人如何評價自己相當敏感,教師的評價若不符合學生實際或有偏心,會造成學生的對立情緒。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往往偏高,而對別人的缺點則喜歡吹毛求疵,這也是班級鬧不團結的主要原因。他們常用講悄悄話、寫日記等方式來傾吐內心的秘密和感受。中學生的道德行為趨向自覺,已能通過具體的事實概括出一般倫理性原則,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只是由于自我控制力還不夠,有時會出現一些前后相矛盾的行為。一些成熟早的學生已能按照先進青年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
3.針對洞穴假象,實施發展策略
根據培根洞穴假象理論和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我們應有預測性地來實施我們的策略。不要再像過去等著問題出來以后再去解決,為時已晚矣,因為中學生的發展黃金期已過,他們的人品、性格及思維習慣已形成。所以,教育者一定要運用前瞻思維來指導學生的發展。
通過對中學生身心發展特征的分析,應重視并及時進行學習方法指導,要根據各學科的特點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注意引導他們發展抽象邏輯思維,克服思維中的片面性及主觀性。
針對中學生的情緒特征,首先要教育和引導學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學會調節自己的情感;其次,教給學生如何處理好與父母與老師之間的關系,因為父母和老師也是人,但不是同一模式的“高大全”的人,當然作為教育者的教師應以高標準的師德嚴格要求自己;再次,尊重學生的獨立、自尊,以他們的情緒特征為切入點,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們的情感向著有利于成長的方向發展。
中學生身心正處在形成的過程中,面對浩瀚的知識海洋,他們的興趣和求知欲望達到他們一生的頂峰時期,也是他們形成自己知識的關鍵時期。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最重要的變量,教師領導并指導著全體學生,對他們施加影響。這樣老師可以預知學生的可能會出錯的知識點,提前加以干預,若已出錯要及時加以糾正,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知識體系。為學生今后更好的發展奠定基礎。
三 洞穴假象理論對中學教學的啟示
洞穴假象根源于個人的特性。由于每個人的心理和體質不同,所受的教育和成長的環境、閱讀的書籍、崇拜的東西和習慣不一樣,這樣在認識事物時,就難免從自己已有的經驗出發,從而不能全面地認識事物的面貌。中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過渡時期,教學要結合學生的這些特點進行。在教學過程中,僅了解學生的一般心理是不夠的,還應知道這背后的原因。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來調整,從而達到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英〕培根.新工具(許寶骙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梁越.初中生身心發展的特征與教育[J].中外教育研究,2006(7)
[4]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敖素.培根的“假象論”對后世哲學的影響[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