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強調和提倡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它不是幾個學生的簡單組合,而是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本文以案例對比為載體,對合作學習“形”存而“神”亡的原因作了診斷分析;就教師如何精心組織,發揮引領作用,如何將小組合作學習引向深入,作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合作學習 引領作用 形成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6-0077-02
一 候診案例
教師隨意地把學生前后四人分為一組,讓每一小組利用桌上裝有水的燒杯、酒精燈、鐵架臺、石棉網、溫度計、硬紙板(中間有讓溫度計插入的小孔)進行如下實驗:
第一,用酒精燈給水加熱。從水溫90℃開始,每隔1分鐘測量一次水溫,并記錄在表中,直至水沸騰后3分鐘為止。
第二,當溫度為 時,水中開始出現小氣泡;溫度為
時,水中出現大氣泡;水沸騰后,繼續加熱,水溫有變化嗎? 。
將上述問題呈現后,每個小組都迅速行動起來,氣氛也很活躍,而教師在其后的一段時間里來回走動,無所事事,只是偶爾參與到小組的爭論中。
二 診斷分析
小組合作學習是美國教育學家Larry Michaeksen在2002年提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是以一個小型組織化的學習環境為條件,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抓手,以教師的有效教學和管理方式為手段,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為目標的學習模式。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強調和提倡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也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廣泛使用的教學手段。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在課改實驗中不知不覺地走向了極端,小組合作學習“形”存而“神”亡——課堂“熱熱鬧鬧”,而熱鬧的背后,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凸顯,教師的主導作用難以發揮,沒有真正起到合作學習的作用。候診案例中,具體存在以下問題:
1.分組的隨意性,缺乏科學性
由于學生的層次性不同,學習能力和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有時把學習能力弱的歸為一組會使任務難以順利完成。教師簡單地將前后四人分為一個小組,沒有更多地考慮每個學生的特點,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安排在一個小組內,使他們在合作學習中相互模仿、相互激勵、共同促進、共同提高。一般來說,每一組安排一位具有一定組織能力、成績較好的學生,也安排一位學習困難、需要別人幫助的學生。還要考慮把喜靜和喜動的學生安排在一組。這樣做,尤其可使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從中受到啟發,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從而提升主動合作和交往的意識和能力。
2.合作的簡單化、形式化,缺乏實質性
在案例中,教師只是簡單地布置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并沒有把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和方法教給學生。當問題呈現后,學生還未進行深入的思考,就進入熱熱鬧鬧的小組實驗和討論中。大家沒有一個統一的發言者,也沒有傾聽者。小組成員并沒有明確自己的責任,他們只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并未對其他成員的學習負責。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是孤立的,沒有面對面的交流互動,不是每個小組成員都參與到對話與溝通中,在任務完成時,沒有進行小組加工,使小組合作難見成效。而教師此時也是隨意地走動,偶爾加入到小組中去聽聽學生的議論或解決一下個別問題。經過一陣討論后,教師讓學生停止討論,各小組討論戛然而止,教室里一下子變得十分安靜,各小組是否得出討論結果也無從得知。表面上他們采用了合作學習的形式,課堂氣氛也熱鬧非凡,但透過整節課來看,教學秩序混亂,其實并沒有進行實質性的合作學習,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中獲得了多少,合作學習的效果怎樣都是無從得知的。這種教學方式看似讓學生合作學習,其實是放任自流。
三 借鑒案例
1.聯系生活,引入新課
教師:大家燒過開水嗎?水沸騰時,大家是否注意到有什么現象?水沸騰后繼續加熱,水溫會怎么樣?
學生:有大量氣泡;水面翻騰作響;繼續加熱,水溫繼續上升;繼續加熱水溫不變(資料里介紹的)。
教師:同學們注意觀察身邊的現象,并且敢于質疑資料上的知識,很好。那么,水沸騰時為什么有大量氣泡?繼續加熱,水溫到底會不會變呢?請同學們討論,通過怎樣的實驗來進行觀察研究呢?
2.分組進行實驗探究
步驟如下:(1)制訂計劃,設計實驗。(2)分工明確,人人參與。教師:實驗臺上的器材,大家先不要動手操作。各小組成員要具體分工、責任到人。裝水、加熱、測量溫度、觀察現象、記錄、交流發言等各環節要明確。分工完畢的小組,小組長在黑板上寫出組號,再開始實驗。實驗時間為20分鐘。完成實驗的小組里負責交流發言的同學,在本組后面簡要寫出觀察現象。實驗中要注意酒精燈、溫度計的使用方法(投影)。(3)分組實驗。全班學生根據教師事先的分組,按照教師的建議進行實驗操作。教師檢查落實了幾個小組的分工情況,指導了幾個小組的實驗,并對其他小組進行巡視和記錄。(4)小組間的交流與評估。(5)教師對每個學習小組進行過程性評價。評價表見下表:
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觀察評價表
四 啟發和反思
合作學習的實質是在學生掌握合作學習的方法后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并非是幾個學生的簡單組合,它需要教師對合作學習理論和策略的掌握及合理運用。如何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使合作學習效果更好,借鑒案例給我們的啟發是多方面的。
1.教師精心組織,發揮主導和引領作用
“在短短一節課中,學生要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并完成實驗,如果沒有教師的精心指導,整個課堂將成為一盤散沙。因此,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不是不要教師,而是更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在借鑒案例中,教師對自身所處的地位和身份認識清晰,把握比較到位。小組成員并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合作,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加以引導。合作學習前,教師沒有讓學生立即操作,而是對學生該如何分工,每個成員該負什么責任作了相應的指導,各成員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了不同的任務,探究活動成功與否離不開每個成員的努力,他們在合作中能互相促進,使任務順利完成,并能通過小組討論做出總結。同時教師也以小組成員的角色參與到小組合作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引領作用。當然,教師要在合作學習中起到好的引領作用,就必須用自己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把正確的理念轉變為教學行為,需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和方法,這些沒有現成的公式可以套用,它是教學過程中的一種經驗的積累和反思,只有不斷在實踐中摸索,教師才能在學生的合作學習中起到“引路人”的作用。
2.對合作學習進行了形成性評價
教師設計了一個實用而有效的評價表格,從“分工明確度、學生參與度、互助互學、合作交流、合作探究氛圍”五個方面進行即時觀察、記錄,課堂結束時宣布每個學習小組的考評結果。形成性評價重在學習過程,重在學生親身參與實踐并從中獲得感悟和體驗,重在學生的全員參與。這種評價的進行,也是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過程,對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廣泛和現實的意義。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集體性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技能,便于成員間的互相學習、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和共同進步。在學習之初,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樹立團隊意識,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使每個學生都意識到,在學習過程中,小組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不僅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組內其他成員負責,還要對小組做出貢獻。同時在合作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切身體會到自己需要學習,更需要向他人學習和在他人的幫助下獲得提高。同時還可利用小組學習開展良性競爭,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他們積極參與合作交流,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形成性評價表為學生今后的合作學習進行調整和反思提供了依據。和優秀的團隊相比,學生也能主動尋找到自身的不足,并進行自我調整,彌補不足,使合作達到最優化。
當然,有效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還有很多,如小組合作的時間要充分,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和討論,不能蜻蜓點水式走過場;又如學生進行分組學習后,教師注重學生討論問題的氣氛較多,而對學生在討論時是否有理解難度,是否有新的問題發現等關注不夠。部分教師注重個別優等生的發言情況,而對部分學困生關注不夠,忽視與學生的合作交流、平等對話。《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方式多樣化,希望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這就要求教師對教學理論有新的認識,不能認為課堂熱鬧了就是新課改,學生參與到無效討論中就是發揮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開展小組討論就是合作學習。
只有當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享受到了學習的樂趣,當合作成為一種學習習慣時,合作才真正走進了學生的生活,從而真正對科學學習有一種全新的體驗和認識。
參考文獻
[1]陳明選、黃波主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與教學技能應用[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09
[2]朱清時主編.科學七(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郭蘇華.論團隊式學習模式[J].教育發展研究,2007(18)
[4]陳曉萍主編.中學科學類課題研究與論文寫作[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