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中小學素質教育的現狀為切入點,對其根本目標進行探討,從而提出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實施途徑。
【關鍵詞】中小學 素質教育 根本目標 實施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6-0085-01
一 我國中小學素質教育現狀
中小學素質教育在我國近十年來的課程改革過程中,一直作為重中之重的切入點,立足于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修養、學識等方面。中小學素質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改革之中,并不是幾項技能的掌握,因此成效在短期內是難以量化和考核的,而目前的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流于形式,急功近利的現象則突出顯現。
當前的素質教育課程改革,往往流于表面,中小學教師的精力更多是放在學生的成績和日常的教學計劃上,對于素質教育也往往偏重于形式的培養,而非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形式大于內容,并不能做到以身作則和步步滲透。
二 我國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
我國城市與農村的教育水平差距較大,同時又存在民族習慣與地域習慣的限制,因此施行中小學素質教育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根本的目標上達成一致。
1.初步培養中小學生的人生觀、道德觀
中華五千年文明,自古就有著優良的傳統,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吸收和接納,使得社會更加包容,而中小學生對這些文化的辨識度有限,因此需要將文化中的正能量傳遞給他們,做到循循善誘,持之以恒。在此背景下,各地可結合地方特色培養中小學生的道德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2.學校的組織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
在我國應試教育大興其道的今天,學習、考試已經成為學生的全部,而綜合素質的培養則被忽略。新聞報道中經常出現大學新生生活不能自理,寢室生活中口角爭端不斷,甚至出現投毒等犯罪事件,這些學生社會交際能力差、人際關系淡薄、責任感不強等特點凸顯,這些矛盾綜合體的構成,使得對素質教育的需求顯得尤為重要。中小學生年齡階段屬于思想道德、自我約束能力形成的早期,此時進行正確引導,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階段家長、學校及老師的正確引導必不可少,加之全社會的影響,為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3.提升全體國民的綜合素質
我國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體國民的綜合素質,而不僅僅是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學校進行素質教育改革,在社會力推八榮八恥。社會是一個大學校,而中小學生所處學校的素質教育只有融入到社會中才能實現長遠發展。社會影響學生的思想培養,學生的成長影響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
三 進一步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
1.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的素質
教師作為素質教育的一線執行者,其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中小學素質教育的成功與否。在加強教師文化課修養的同時,更應加強師德建設。師德影響著一名教師的責任心、事業心及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中小學生必將對老師的日常行為表現進行模仿,這對中小學生的道德培養及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2.確立中小學素質教育的評定標準
素質教育講求的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綜合能力,學習成績僅作為評定的標準之一,還包括自我學習的能力、生活的獨立自理能力、社會交往能力、辨明是非的能力、對各種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等,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養。而應試教育以成績為唯一標準,來衡量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成敗,這樣只會扼殺學生的創造力,打擊了基層教師推行素質教育的積極性。
素質教育的成效功在長遠,而應試教育的成果僅在一時。對于素質教育的評定標準各學校均在積極地探索和完善。目前,自主招生的院校逐漸增多,在推行應試教育的同時加強綜合素質的考核,逐步完善綜合素質的評定標準。
3.改革素質教育的內容
當前中小學教育改革過程中,很多課程借著素質教育之名,實為應付教育考試。我國中小學廣泛開展的英語、電腦普及課程,是否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還未確定,但考核標準已成為不折不扣的應試標準。因此,素質教育改革應從根本上改變教學模式,換湯不換藥的方式應及早廢除。
綜上所述,我國的中小學素質教育之路布滿了荊棘,但我們正在積極努力地尋找未來之路,素質教育是對社會、對未來的一種投資,切實開展素質教育,造就高素質的人才是我們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筆者從個人理解角度對中小學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實施途徑方面闡述了一些個人看法,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得到社會和各教育學家更多的關注。
參考文獻
[1]劉近枚、曹興字.新時期農村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問題與策略[J].文教資料,2007(22)
[2]杜長印.我國中小學素質教育的誤區及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08(9)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