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它原本是教師教學中的一種隨筆。近年來,隨著課改的深入,教學反思已衍生為教師備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教師教學工作的一種規定。
一 精彩設計
一堂課上完之后,如果對自己在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手段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及教學環節的設計等方面感到滿意,可以寫下來。如教學“第一場雪”時,我事先讓學生收集有關雪的資料,想不到這些農村的孩子居然有的拜托親朋好友上網下載資料;有的上商店買雪花模型卡;有的咨詢北方人了解到不少關于雪的趣事。課堂交流時,氣氛非常活躍,我興奮地說:“收集資料是學習語文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希望你們養成這種良好習慣。”之后的學習中,多數學生喜歡收集資料。我越來越慶幸自己當初的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這就是那堂課的成功之處。
二 失誤反省
語文學科涵蓋面廣,教師不是百事通,因此,教學中難免出現一些失誤。將這些失誤或遺憾寫下來,時時提醒自己,鞭策自己,也會成為今后教學的一筆寶貴財富。如教學《開國大典》,學生提出:“為什么禮炮每響是54門大炮齊發,一共28響?”我馬上解釋:“28響象征黨成立28周年,54門大炮象征‘五四運動’。”課后查詢,才知道“54門大炮”象征截至1949年10月,全國已解放的54個民族。后來又重新向學生解釋,糾正自己的錯誤。這次小小的失誤告訴我,教師在沒有完全把握的情況下,千萬不能信口開河,輕則影響教師形象,重則誤人子弟。
三 奇妙思維
學生的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往往別具一格,折射出創新的光芒,教師要善于發現、及時捕捉,并給予學生充分肯定、表揚和鼓勵。如教學《曹沖稱象》時,教師問:“同學們,你們是相當聰明的,能不能想出比曹沖更好的方法呢?”于是有位同學說:“我要請人代替石頭,人又能聽從指揮,上船下船很容易。”如此奇妙的點子真令人過目不忘!記下來會成為日后的經驗積累。
四 即時靈感
教學靈感是師生在雙邊互動時即興迸發出來的,是備課時無法預感到的,它具有真實性和時效性,若不及時寫下來,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煙消云散。如教學《凡卡》時,學生都認為凡卡的爺爺收不到信。我突然靈感一來,說:“同學們,受盡折磨的小凡卡多么可憐呀!能不能替他想一個好辦法,讓他美夢成真呢?”有的同學說:“那個郵差有同情心,走到每個村子都打聽‘康司坦丁·瑪卡里奇’的下落,最后,把信送到凡卡爺爺手里。”有的同學說:“那個郵差走到一個村子時,發現這封信,把它丟在地上。一個農民撿起來,發現‘康司坦丁·瑪卡里奇’正是他的鄰居,于是信也被送到了。”這樣即興的提問,培養了學生的愛心,讓學生從小養成樂于助人的好品德。
五 應變藝術
教學中,往往會出現一些突發事件,如果教師不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也許會打亂原先的計劃,給教學效果帶來負面影響。如教學《凡卡》時,我問:“爺爺即使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變卡悲慘的命運呢?”學生答:“不能。”我又問:“那么,要徹底改變凡卡的命運有沒有其他辦法呢?”一個學生突然說:“那就去死吧,早點投到富人家!”這樣的答案是我意想不到的,同學們哄堂大笑。我冷靜了一會兒說:“這位同學的辦法挺不錯,但是你相信有來生嗎?你知道你的前世嗎?是的,每個人都渴望出生在帝王將相之家,一出生就能享盡榮華富貴,然而,我們無法選擇出生,不過我們可以掌握未來,許多億萬富豪都是出生在貧民的家庭,他們靠自身的奮斗,創造了億萬家財,造福子孫后代,也造福社會,所以,我們要立志做窮人的后代,富人的祖先。”這番隨機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不愧是一次成功的思德教育,我一直為自己的靈感所感動。
可見,教學反思是教師教育教學過程中智能、情感、靈性的一種結晶。它需要教師執教過程中的留心和真心,更需要執筆時的耐心與傾心。教學反思的目的主要是使教師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如果為了反思而反思,那么,是否會成為一種形式上的“無病呻吟”呢?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