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是最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是解讀文本、激發學生思維、實現師生互動的平臺。在一般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都能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實現教學活動中的師生互動。但沒有思維碰撞的問題只是淺層低級、平淡乏味的。而高效的提問,能指導學生思維方式,開拓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認知能力,使教學目標得以有效實施,從而獲得最大的教學效益。
一 設置情境,激活思維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我們主張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景,作為思維階段的開始?!睂W貴有疑,有疑則思,思而后得。設置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生動具體的場景,能激發學生進行思考,產生疑慮進而主動探究。如在教學鄭振鐸的《貓》一文時,為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對第三只貓的感情,設置了“芙蓉鳥被害案”的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找出“案發現場”、“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對“犯罪嫌疑人”的懲罰方式以及事情的真相等。學生對于當斷案人非常感興趣,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偵查斷案”本領,學習的積極性立即被調動起來的,大家迅速閱讀課文,并根據“芙蓉鳥被害案”所提供的問題展開了積極的討論,很容易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為后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當然對于問題的設置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深入理解,設置出符合學生實際的課堂教學情境,才能引領學生在學習中收獲成就感,從而提高課堂提問的效率。
二 環環相扣,化大為小
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從整節課、整篇課文來謀劃,確定學習層次,設計出一組或幾組有計劃、有步驟、系統化的提問,將一節課的知識、能力、情感等構成問題系列,讓問題成串,這樣便于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在預設問題串時,我們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點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核心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處發展。我在教學《變色龍》一文時,圍繞著奧楚蔑洛夫的“變”這一主線,設計了三個問題:(1)奧楚蔑洛夫是怎么“變”的?(2)在他“變”的背后,有沒有“不變”的東西?(3)他能不能“不變”?三個問題串起對故事情節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學生結合時代背景認識到這個人物不僅是可笑的、可惡的,也是可憐的。問題的推進使學生越來越觸摸到文章的核心,對文本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這種問題串的設計能有效避免教師提問的隨意性,做到有的放矢,層層鋪墊。
三 適當留白,啟發思考
中國山水畫講究留白帶給畫面的豐富感,中國書法藝術中亦有“飛白”的技法,音樂中更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特殊效果。語文課上,既要有學生競相發言的熱鬧場景,也要有學生凝神思索的寧靜時刻,提問也要講究留白。適當留白,能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增添了課堂的生機,增加了師生心靈碰撞的結合點,使課堂更具節奏美。如在講解韓少功《我心歸去》一文時,學生對后半部分的課文理解起來有些難度,我并沒著急講解,而是先讓學生設疑、對話。學生提出了一連串的疑問:為什么故鄉總比任何旅游區多了些東西:你的血、淚還有汗水?既然作者對故鄉失望的心在滴血,為什么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如何理解只有艱辛勞動過、奉獻過的人才真正擁有故鄉?文章結尾為何要以游子突然涌出熱淚結尾,這淚中包含了什么?學生對這些問題的提出正是解決文章主旨的關鍵。教師適當的留白培養了學生和文本對話時探幽析微的精讀習慣,激發了學生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欲望。
四 把握生成,及時追問
開放的課堂,教與學之間應有一個明顯相融的過程,這一過程體現在教師以問題為引領的和學生的民主對話中。在對話過程中,教師把握課堂生成,及時追問,就能敲打出智慧的火花,能促使師生之間的情感和認知在碰撞中匯聚和融合。這樣的融合是新知生成的前提,是為了共享和創造。新的視野會在老師的追問中徐徐打開,新的觀點會在對話中重組和生成。例如《祝福》中寫祥林嫂改嫁后,夫死子殤,再回魯鎮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有一位學生提出,為什么改嫁后的祥林嫂,人們并不改稱她為“賀嫂”或“賀六嫂”,卻仍叫她祥林嫂呢?有學生認為這是魯鎮的禮儀習俗,這個回答似乎沒有問題,稍不留意就劃過去了。這時,老師追問,僅僅是陳述魯鎮的禮儀習俗,為什么魯迅先生特別另作一段而突出之呢?通過討論,學生便知曉這正表現了舊社會對改嫁婦女的鄙視與奚落?!叭匀弧倍郑馕渡铋L,蘊含著濃厚的封建道德色彩,也為后文所謂“二夫陰間爭妻”埋下伏筆。像這樣的“淺題深問”,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一字未宜忽,語活悟其神。”是可以挖掘文本深層內涵的。閱讀教學實效從何而來?我認為就是從這樣一個個確實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的問題中來,引向老師和學生的深度對話和心靈的碰撞中來。這樣的追問是積極有效的。
“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本數奶釂柲茳c燃學生頭腦中的火把,使之放射出光彩奪目的火焰,這正是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境界。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