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2009年第七期“視點”欄目中的話題是《公民在成長》,其中的兩篇文章:陸士楨《給未來一份責任》、陳立群《社會責任感教育:讓學生走得更遠》使我深受啟發,感慨良多。
陸士楨院士在文中說:“社會責任感作為最普遍、最廣泛、滲透性最強的社會規范,是現代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是的,責任意識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礎,是能力發展的催化劑。一個缺乏責任意識的孩子是很難健康成長的,也成不了大器。古往今來,凡成就事業者,哪個不是有著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范仲淹和顧炎武之所以英雄所見略同,這是因為他們為天下眾生擔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林則徐對國家和民族的誓言;“我是一個有信念、有主見、敢負責的人”,溫總理在就職演說中的這句話,溫暖了所有的中國人,至今還在我們的耳邊回響,他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再看現在的部分青少年學生,隨著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變化,他們中出現了“物質營養過剩,精神營養饑荒”的現象,他們沒有清晰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更談不上有社會責任。
缺乏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和個人責任的意識也會相應的淡薄,所以出現有的學生逃學,有的學生抽煙喝酒,有的學生打架斗毆,甚至有的學生搶劫殺人,有的學生自殘輕生等相關的事例,不禁令人扼腕嘆息。
當然家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計劃生育造就了很多獨生子女家庭,本應是優生優育的好契機,可孩子們在“小太陽”、“小公主”般的“寵愛”中,自私、依賴、享受之類的“并發癥”正不斷滋生蔓延。
離婚率的不斷攀升使很多孩子生活在單親家庭,父愛或母愛的缺失讓他們的人格有了缺陷,甚至在成長的道路上會埋下仇恨的種子,他們往往會自暴自棄。
成績的壓力、就業的壓力、社會競爭的壓力往往會使家長偏重對孩子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而忽視精神方面的關注,社會責任感更是被很少提及。
正因如此,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圣地,應擔當起重任,讓學生懂得社會責任感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老師,應做到“教書”和“育人”兩手抓,而且兩手都要硬。
作為青少年社會實踐的老師,又是班主任,我在這方面的感觸尤深,我們把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列入了教學目標達成的重要方面,在設計每一項實踐活動時,我們都會把責任教育滲透其中。
在組織小學五年級的野炊“包餛飩”的實踐活動時,活動前我們首先讓學生明確活動的主題任務和意義,要求明確職責,人人參與。引導學生思考我要為大家做什么,做了些什么,還可以做些什么,并且活動后要交流,列出清單。在活動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意識的增強:活動中產生的垃圾被及時清理了;包餛飩時互幫互學的場面非常感人;碗筷用過后馬上清洗好,并疊放整齊;燒火的同學在結束后主動將灶膛內的火熄滅……
同樣在科普館的活動中,我們開展了“我是館室小主人”的評比。學生們做到了用完設備及時關閉的要求;使用儀器時,輕拿輕放、愛護有加;離開科普館時,他們能主動檢查地面衛生,及時帶走垃圾,有的甚至還給館室進行了徹底的大掃除,使科普館一直保持著整潔、隨時可用的良好常態。
在環保館活動時,除了繼續開展“我是館室小主人”的評比外,我們通過社會調查、圖片展示、實地考察等方法讓學生對現在的環保情況有直觀的了解,樹立他們對環境的憂患意識,然后引導他們爭當環保小衛士,以身作則,并為環境優化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方案。
模擬法庭教育,我們模擬過東京審判、少年犯罪庭審等等,通過東京審判,延伸到現在的國際形勢,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國家和民族的危機感,發誓要為祖國的和平繁榮而發奮圖強;通過少年犯罪庭審,學生真實地感受到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悔悟,紛紛表示要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要做一個有道德、有理想的文明人。
活動中的這些點點滴滴的滲透,讓學生們慢慢地從自我關照轉向他人、社會關照,社會責任感增強了。
在學生的反饋文章中,我們看到了學生的成長:通過實踐活動,他們體會到了父母奔波操勞的艱辛;他們態度堅決:一定要爭氣,要“反哺”;他們知道了我們的地球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他們決心要用實際的行動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他們還非常動情地說:“我們的祖國曾經飽受欺凌,我們一定要努力,讓歷史不再重演。”這就是責任。
當然,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富有責任意識、敢于擔當的人,我們老師自己首先必須是一個事業心強、責任心強的人。正如肖川所說,一個從事教育的人,必須是一個能不斷服務于社會的人,是一個心中有大愛的人,是一個敢于承擔責任的人。我愿借肖川先生的諄諄教誨不斷自勉。
所以,我堅定這樣的理念:對來到社會實踐基地活動的每一個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教育,是我的神圣使命,是我作為老師的最大責任。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