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正處于人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對人生和未來充滿了無限的遐想與憧憬,對于知識充滿了渴望。因此,中學生的養成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進行養成教育、全面提高中學生的素質呢?
一 加強師德修養是進行養成教育的基礎
教師的言行和形象對學生的影響最直接、最深遠。一個稱職的教師,一定要自警、自律,自覺遵守紀律,不斷學習,做學生的表率。
1.強化責任意識
“教師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責任心上。”什么是責任?責任就是分內應該做的事情,就是不干不行的事情。教師除了要對自己負責外,還要對學生、家長、學校、社會負責。
2.強化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領導者、管理者。要以其聲望、權威、影響力,啟發、組織和控制學生的行為。班主任要有高度的責任感,要有高尚的師德,要掌握科學的管理方法,要具備任勞任怨、樂于奉獻的精神!
3.加強團隊學習
“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教師時常要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松。”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更是如此,更需要加強團隊學習,以便提高理論水平,達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二 抓好常規是強化養成教育的重要載體
養成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抓好養成教育,可以使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形成道德高尚、心理健康、意志堅強、情趣高雅的人格,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堅持不懈地抓好常規落實工作,就是為了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針對一部分學生缺乏恒心、毅力、對學習存在惰性,開展“學習為了什么”等主題班會,幫助學生制訂不良學習習慣治療卡制訂一系列的監督機制,并配合“學習競爭伙伴”、“進步之星”、經驗交流會等活動,使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又如針對一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點,開展“我班的故事”,讓每個學生尋找、發現本班的故事,共同參與班級公約的撰寫與討論,讓學生與兄弟班開展辯論賽、拔河比賽、籃球賽等,在活動中,學生會變得熱情,開始團結、互相關心幫助,整個班集體形成較強的凝聚力。學生在平時的教育、生活中也會自然形成一種積極、向上、團結、奮進的品格。
三 尊重學生人格是進行養成教育的關鍵
張揚學生個性、尊重學生人格,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鑰匙。尊重學生,不僅是教師應具備的職業道德,而且是保證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們的內在要求。
1.尊重學生的人格
教師尊重學生,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在人格上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高人一等”,總是在學生面前擺出一副“高深莫測”、“凜然不可侵犯”的面孔,而是處處體現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和發自內心地對朋友、對親人的愛。
2.尊重學生的感情
學生往往把感情看得很重,如果有意無意傷了感情,就會刺傷他們的內心。他們特別喜歡尊重他們感情的老師。如果教師能夠尊重他們的感情,同時用恰當的語言給予正確引導學生,就能夠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尊重學生的獨立意識
學生需要教師的教誨、關心和愛護,同樣需要教師對他們獨立意識的尊重。因此,教師要有意識的保護他們的獨立意識,培養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有意識地以尊重學生為前提開展教育活動,以感情贏得感情、以心換心,在實踐中尊重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走路。
四 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促進養成教育的順利發展
學生的思維敏捷、頭腦靈活、知識面廣、信息量大,面對這樣一個群體,我們毫不猶豫地認同每一個“自我”,并努力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1.注意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
發展學生的個性,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營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氛圍,指導學生在遵規守紀的前提下自由發展。為此,我們建議班級制訂“遵規、自由”的班訓。這里所說的“自由”,是學生發展方向的自由,是“遵規”下的自由。每個學生都有一片自己的天空,應任其自由翱翔。
2.注意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
“跛足而不迷路的人能趕上雖健步如飛但誤入歧途的人。”哲學家的這句話道出了方法的重要性。我們不但要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而且在平時的交往中也應常常介紹一些學習方法。
3.建立與學生朋友式的交往
老師們與學生談話時,應保持心態平靜、語言風趣幽默,杜絕枯燥的說教。教師要靠人格的魅力去感化、影響學生,要靠自己的感情贏得學生,做學生的榜樣、當學生的“鏡子”。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有話敢說、有事敢做。
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用自己高尚的師德、嚴格的管理、和諧的師生關系、豐富多彩的師生活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共同構建初中生的“人格長成”的完善體系,讓他們真正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