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除課堂講授以外,教師還要借助作業來解決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的。作業布置應當是有全體性的,有分層性的;有必選作業,有可選作業;有唱作業、說作業、畫作業、看作業、演作業、運動作業……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外作業,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給他們自由發揮的機會,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持久而鞏固,課外學習時間才能有所保障。
【關鍵詞】學生 作業 興趣 創新 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6-0098-02
傳統的英語作業布置把機械地抄寫單詞、抄寫詞組甚至是課文放在首要位置。忽視了學生獲取知識、能力的培養,不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 常規教學中作業布置普遍存在的問題
常規教學中作業布置普遍存在以下問題:(1)英語作業內容單一,強調了機械化的記憶訓練,卻缺少了實際應用。(2)英語作業布置熱衷于搞“題海”戰,加重了學生負擔。(3)英語作業布置搞“一刀切”,忽略了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作業需求。作業沒有彈性,不分層次,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4)英語作業布置只注重結果,缺少學生與教師的情感互動,缺乏激勵。
教師不了解學生如何完成作業,不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一味只關心作業的對錯,最終導致了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很被動,嚴重地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
二 新型英語作業的理論依據
新型英語作業的理論依據有:(1)“提質減負”是當今教育界的潮流和趨勢。(2)新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具有實踐性的英語作業不僅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性格,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而且有利于培養其自我管理能力和多元認知能力。(3)布魯納的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是學習者從自身的知識基礎和經驗出發,主動探究與建構,強調學生以多種方式同時重建知識的認知彈性。
三 作業的分類
根據英語作業設計的時間,又可分為課前預習作業、課中隨堂作業和課后家庭作業。
1.課前預習作業
課前預習是英語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值得提倡和認真實施的。通過預習,就可以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所了解,這樣帶著問題學習,使學生更容易進入學習狀態。
2.課中作業
課中作業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常常用到的一種作業設置,它具有:量少性、時效性和針對性等特點。如在上寫作
課時,學生常感到茫然、乏味。此時教師可準備寫小紙條分給學生,布置一個小話題,讓學生在以下10分鐘內都不可以說話,只能通過寫作交流。結束后老師親自收所有的小紙條,總結學生在寫作中的通病。
3.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是使用最多的一項作業設計,但作業量必須適中,要注意作業的質,作業設計必須強化教學目標,突出教材重點、難點,提出學習方法等。在作業布置中,一次只落實一項訓練,重點訓練當天學習內容,從宏觀上控制作業量。
四 作業布置應遵循的原則
1.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業設計必須類型多樣、新穎,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可安排學生設計制作英語小報、墻報,給他們指定的話題或題目,收集整理并摘抄一些相關的感興趣的內容,這不僅僅能拓展知識面,還能掌握使用文檔的簡單技能。如學習購物單元時,可讓學生回家用卡紙做一張大減價的海報,在海報上用這個單元的目標語寫出最吸引人的標語。最后選出比較impressing的海報張貼在教室,既增強了學校的英語氛圍,又鼓勵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趣味性。
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口語語音語調的重要時期,可以讓學生模仿課文錄音,反復誦讀后將自己的誦讀錄下來制成音頻文件作為作業交給老師。在此過程中,學生既過了把播音員的癮,又激發了改進自己語音的欲望。
有時甚至可以指定一首節奏較慢的英文歌布置給學生回家學習,如God is a Girl,這首略帶搖滾曲風的英文歌連最厭學英語的男生都為之“動容”,大大激發了學習的興趣。此外還可布置基于網絡的英語作業。教師可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英語教學資源,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樣也可展現學習成果。教師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建立學習網站,建立交流論壇,學生能在網絡上收集整理英語知識,并利用計算機來完成相關作業。然后把作業放到論壇上發布或通過發E-mail給老師。這樣可避免教材的局限性,有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但是要注意對學生的監控,避免上網成癖。
2.分層性
學生的學習,層次性較明顯,教師對不同學生應具有針對性,分層次布置作業。在英語作業布置中,分檔布置法正好解決了這一矛盾。
A檔作業:面向全體學生,包括所有的口頭作業及書面作業。重點布置與教材有關的最基礎知識和最基本的技能訓練。B檔作業:面向學有余力的學生,屬機動性作業。這是為了顧及少數特殊學生、優等生,而特意補充的一些難度較大的附加題。學生可隨意選擇一些力所能及的綜合題。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調動,優生滿足了更高的求知欲,感到了學習的樂趣;中差生減輕了心理壓力,有了“跳一跳,也能摘桃子”的機會;差生也能做到天天按時完成作業,增強了學習信心。
在批改學生的作業時,也可針對學生對作業進行有選擇的批改。對程度較好的學生抽改較難的題目,對學習較為吃力的學生抽改較簡單的題目。既保證了差生的學習自信心,又不對優生放低要求。這從一定意義上體現了作業的分層次性。
3.實用性
語言是實際的工具,是用來交流的,因此教師可多讓學生做如造句和編寫對話的練習,并將對話通過role-play的形式表演出來。如教師可就天氣、飲食、環保、旅游等讓學生自編自演,鍛煉他們的實用能力。教師還可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英語課外活動,如朗誦、唱歌、演講、話劇表演、英語角、主題班會、作品展覽等。還可邀請家長參與英語課本劇的表演、生日晚會、去動物園、郊游暑假英語夏令營等。充分調動學生學英語的興趣,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筆者曾嘗試帶學生參加福建廈門大學每周五晚的英語角,在那里有各個年齡層次的來自各個國家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學生雖然并不能聽懂所有native speakers的話,但他們在那里開闊了眼界,結識了異國朋友,對他們英語的學習有著極大觸動。我還嘗試過在家里開英語Cooking party,學生在這個party中只能用英語交談,每個小組做至少一道菜,在制作過程中也只能用英語交流和尋求幫助,若不小心說出中文的人要接受懲罰。通過這個活動,學生深感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并意識到自己要學習的還有很多。
4.適量性
教師必須嚴格控制學生的作業總量。如果一味追求數量,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消極應對,導致作業效能低下。反之,過少的作業量,蜻蜓點水,則達不到鞏固和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必須確保一題對應一個教學目的,一項對準一個訓練點,真正從微觀上控制作業的總量,一定要保證英語每天的課外作業量控制在30分鐘以內。
五 結束語
總之,良好的英語作業是課堂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它是鞏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一個重要支撐點。英語作業的布置是為了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良好習慣,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作業的布置要以《英語新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論為指導依據,力求開發學生潛能,拓展視野,從聽、說、讀、寫、游戲、表演等多角度入手,激發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在培養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教師必須引導他們樹立創新精神,發展自身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為今后的終身學習及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美〕布魯納.教育過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歐陽芬、黃小華.新課程下課堂教學技能的創新與發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