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導入教學的各個環節,是讓學生想學的開始,教師在導入教學中點撥得當,既教會了學生學習知識,又教會了學生學習的方法。所以我們必須在課堂教學的導學環節上下工夫,這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
【關鍵詞】地理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6-0104-01
地理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廢除舊的教學方法,運用科學的教育原理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想學,教學生會學,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初中地理中如何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呢?下面談談本人的看法。
一 導學激趣,讓學生想學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欲望。”教師在導學中應抓好以下幾點:
1.熱愛學生是讓學生想學的前提
教師只有愛學生,才會了解與信任學生,激勵與幫助學生與學生交朋友,才會創設民主和諧、愉快的教學環境。學生由熱愛教師而喜愛教師所教的課,對這門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誘發出想學的動力。
2.重視教學手段的選擇是讓學生想學的條件
地理課要上得有趣,就必須做到教學手段服務于教學,并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和實際有的放矢。一般地,抽象的地理知識,宜采用直觀演示或操作的方式,變抽象為具體,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逐步上升為理性。地理法則的記憶,可采用編詩歌、配樂說唱的方式,也可利用電教手段,化靜為動,使“死”的知識“活”起來。
3.優化各個教學環節是讓學生想學的關鍵
在地理教學中,應著重把握好教學的三個環節。課堂的開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中間要增強和鞏固學生的興趣,課堂結束要給學生的留下繼續探究的興趣。一般方法有:創設地理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主動探索地理知識;引導學生利用原有的地理知識來學習新知識;幫助學生明確地理學習的意義;注意按教材的邏輯順序安排教學過程,讓學生在不斷從“生疑——質疑——釋疑”的過程中學習新知識;在地理教學中注意美育的滲透,讓學生在“美”的體驗中學習地理知識,培養學生美的情感,愉快的學習。
二 導學點播,教學生會學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指出,“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按照地理知識聯系緊密、規律性強的特點,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掌握地理學習的方法,促使他們從“學會”向“會學”轉變。
1.導學地理概念,聯系實際,幫助理解
地理概念知識的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初步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來設計教學程序,引導學生悟出學習地理概念的方法。如,教師在講授我國行政區劃的內容時,可先讓學生背誦:“兩湖西廣兩河山,五江(疆)遼夏福吉安;川藏云貴青甘陜,渝瓊內臺北上天;香港澳門皆回歸,臺灣回歸已不遠。”然后用紙蒙在地圖上讓學生描,并涂上不同顏色,接著沿輪廓剪下來,進行一次“祖國,我會永遠記住您”的拼圖比賽。經過這樣的組織教學過程,學生在輕松愉快中記住了我國行政區的名稱、輪廓和位置。就這樣使學生獲得了相應的地理知識,同時也訓練了學生描圖、填圖、讀圖等技能,也增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2.引導學生“讀教材”為“用教材”,實現再創造
新課程標準要求,應在基礎教育領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創新能力和地理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將自己所學知識加以靈活應用,以培養其地理實踐能力。因此,地理教學中的寫作訓練是培養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是地理基本素養的綜合體現。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一定的創作空間,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能力的學習平臺。使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盡情地想,盡情地寫。讓學生走出校門,有利于學生了解自然、了解社會,有利于增強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能力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地理教學不僅是知識學習、技能訓練的過程,更是編者情感、教師教學情感、學生學習情感三者溝通融合的過程。只有三者的情感產生強烈的共鳴,教學才會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教材中的疑難問題,挖掘教材中內在的東西。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發展了思維、開發了智力。
綜上所述,地理課堂的導學技能在初中地理及教學實踐中均有重要作用,無論對學生還是對教師都是如此,充分運用好這一重要因素,也是未來教育教學工作中不可低估和忽視的因素。
〔責任編輯:肖薇〕